一文帶你深入了解掃描陣列雷達信號處理

2020-11-22 電子發燒友

一文帶你深入了解掃描陣列雷達信號處理

工程師2 發表於 2018-05-07 14:00:00

主動電掃描陣列 (AESA) 雷達是當今先進武器系統的關鍵組成 , 特別是機載作戰系統。而其體系結構的未來發展將超越最初的軍事應用,延伸到地球物理測繪、汽車輔助駕駛、自動車輛、工業機器人和增強現實等領域:實際上,這包括任何需要對大量的傳感器數據進行調理,融合到模型中進行判決的應用。

隨著 AESA 體系結構的擴展 , 它們將突破雷達信號處理專業應用 , 延伸到其他應用中。在外部應用中,這些設計會遇到典型的嵌入式設計流程:以 CPU 和軟體為中心的,基於 C 的以及與硬體無關的。本文中,我們將介紹先進的掃描陣列雷達,從經驗豐富的雷達信號處理專家的角度以及傳統的嵌入式系統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研究其體系結構。

典型系統的角色

掃描陣列和傳統移動盤式雷達的不同在於天線。掃描陣列並沒有採用熟悉的連續旋轉拋物線天線,而是在大部分系統中採用了平面靜止天線。陣列並不是有一個單元聚焦在反射器上,而是有數百上千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收發器模塊。系統電子電路處理每一單元信號的振幅和相位 , 形成雷達波束和接收方向圖並聚焦 , 設置定義總天線方向圖的幹涉方向圖。

這一方法避免了採用大量的移動部件,支持雷達實現傳統天線採用物理方法無法獲得的功能,例如,瞬時改變波束方向,發送和接收同時有多個天線方向圖,或者把陣列分成多個天線陣,完成多項功能 —— 也就是,根據地形搜索目標,同時跟蹤目標。這些方法只需要在發送器增加一些信號,在每一接收器將信號分開。重疊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一個完整的系統從CPU簇傳輸到天線,然後再返回 ( 圖 1 ) 。 一開始處理時,軟體控制的波形發生器產生系統要發送的啁啾。取決於應用,降噪、都卜勒處理和隱身的需求會對信號有所損傷。

圖 1 。一個非常簡化的 AESA 系統結構圖。

波形發生器將信號送到聚束網絡中。在這裡,信號被連接至每一發送通道。在這一級,數字復用器在通道上應用振幅權重來實現空間濾波,對波形整形。這一步也可以稍後再做。在很多設計中,每一通道的信號現在會通過一個數模轉換器 (DAC) ,然後輸入到模擬 IF 和 RF 上變頻器中。 RF 上變頻後,信號到達獨立的發送器模塊,附加上相移或者時延,調整振幅 ( 如果在基帶沒有做 ) ,最終進行濾波和放大。

一開始,接收到的信號實際上通過與反方向相同的通路,在後端要進行更多的處理。在每一個天線單元,限幅器和帶通濾波器保護了低噪聲放大器。放大器驅動 RF 下變頻器,可以結合模擬放大和調相功能。信號從 IF 級傳輸到基帶,每一天線單元的信號到達其模數轉換器 (ADC) 。然後,聚束模塊把天線信號重新組合成一路或者多路複數數據採樣流,每一數據流代表了來自某一接收波束的信號。這些信號流通過大佔空比的數位訊號處理 (DSP) 電路,進一步調理數據,進行都卜勒處理,嘗試從噪聲中提取出實際信號。

什麼時候進行數據轉換

在很多設計中,大部分信號處理工作是以模擬方式完成的。但是,隨著數字速度的提高,功耗和成本的降低,數據轉換器與天線靠的越來越近。 Altera 應用專家 Colman Cheung 建議了一個理想的系統,直接從 DAC 驅動天線單元。但是, 2013 年,這類設計在技術上還無法實現,特別是, trans-GHz RF 。

目前可以把數據轉換器放在 IF 中,進行 IF 頻率轉換,所有基帶處理工作都是數位化的 ( 圖 2 ) 。 可以在基帶聚束網絡中,以數字方式在天線單元之間產生幹涉方向圖的時延,每一個天線單元並不需要模擬相移器或者延時線。這種劃分方法支持 DSP 設計人員把發送和接收通路分解成分立的功能 —— 乘法器、濾波器、用於延時的 FIFO ,以及加法器,在 MATLAB 中對其進行建模,從庫中實現它們。可以把要求最苛刻的功能放到專門開發的 ASIC 、 FPGA 或者 GPU 晶片中,而把要求不太高的運算分組成 DSP 晶片或者加速器中的代碼。

圖 2 。把數據轉換器放到 IF 級的最後。

需要特別注意信號從聚束網絡出來後的接收鏈信號處理 , 這是因為其存儲器和處理需求會非常大 , 涉及到的動態範圍非常寬 —— 從幹擾發射器輸入到搜索探測範圍的每一邊沿。會需要高精度浮點硬體,還需要更強的處理能力。

在其最後級,有目的的對接收鏈進行修改並實現。通過其濾波、聚束和脈衝壓縮級,鏈的任務是從噪聲中提取出信號,特別是那些可能承載了環境中實際目標信息的信號。然後,重點從信號轉向它們所代表的目標,任務的本質發生了改變。

從信號到目標

脈衝壓縮是這一抽象過程的開始。在時間域或者頻域,脈衝壓縮器一般通過自相關找到有可能含有發送啁啾的波形。然後,它採用脈衝目標來表示這些波形 —— 含有到達時間、頻率和相位以及其他相關數據的數據包。從這裡開始,接收鏈會處理這一數據包而不是接收到的信號。

下一步一般是都卜勒處理。首先,脈衝被送入方格陣列中( 圖 3 ) 。在陣列中,每一列含有從某一發射器啁啾返回的脈衝。陣列中會有很多列,這取決於系統能夠承受多大的延時。陣列中的行表示返回切換時間:距離陣列的 x 軸越遠,發射器啁啾和接收脈衝到達時間之間的延時就越大。這樣,延時方格也代表了與某一脈衝反射的目標的距離。

圖 3 。都卜勒處理方格。

把一系列啁啾脈衝置入到正確的方格中後 , 都卜勒處理程序水平移動數據 —— 觀察從一個目標返回的脈衝隨時間的變化 , 提取出相對速度和目標頭部信息。這一處理方法需要很大的環形緩衝,無論某一都卜勒算法一次能夠處理多少方格,緩衝都能夠容納所有的方格。

先進系統在陣列中增加了另一個維度。通過把天線劃分成子陣列,系統可以同時發送多個波束,然後,使用相同的多旁瓣天線方向圖設置接收器進行監聽。或者,系統通過聚束或者使用合成孔徑方法來掃描波束。現在,當裝入壓縮後的脈衝時,系統建立一個三維方格陣列:一個軸上是發送脈衝,第二個是返回延時,第三個是波束方位( 圖 4 ) 。現在,對於每一路脈衝,我們有兩維或者三維方格陣列,同時表示距離和方向 —— 表示物理空間。這種存儲器的排列是空時自適應處理 (STAP) 的起點。

圖 4 。多維方格為STAP建立矩陣。

這一術語可以解釋為 :「 空時」 , 數據組在 3D 空間統一了目標的位置 , 含有與目標相關的啁啾時間。之所以是「自適應」,是因為算法從數據中獲得自適應濾波。

概念上,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構成自適應濾波器是一個矩陣求逆過程:這一數據要與哪一矩陣相乘,得到噪聲中隱藏的結果 ? 據Altera資深技術營銷經理Michael Parker,推測的隱藏方向圖信息可能來自都卜勒處理過程發現的種子,從其他傳感器採集的數據,或者來自智能數據。運行在 CPU 下遊的算法把假設的方向圖插入到矩陣方程中,解出能夠產生預期數據的濾波函數。

很顯然,在這一點,計算負載非常大。反變換算法需要的動態範圍要求進行浮點計算。對於戰鬥環境中一個實際的中等規模系統,必須實時進行處理,Parker估算了STAP負載會達到幾個 TFLOPS 。在採用了低解析度、窄動態範圍的系統中,實時性要求並不高,例如,簡單的汽車輔助駕駛系統或者合成孔徑映射系統等,這一負載會顯著減小。

從 STAP ,信息進入到通用CPU中,複雜但是數字計算量小,軟體嘗試對目標進行分類,構建環境模型,估算威脅所在,或者告訴操作員,或者直接採取緊急措施。在這一點,我們不但在信號處理域處理信號,而且還進入了人工智慧領域。

兩種體系結構

從一名經驗豐富的雷達系統設計師的角度看,我們還只是膚淺的了解了 AESA 戰鬥雷達。這一參考方法把網絡看成是相對靜態的 DSP 鏈,都連接至STA 模塊,其本身是軟體受控的矩陣算術單元。除此之外,從 DSP 專家的角度看,是一組 CPU 內核。

作為對比,汽車或者機器人系統設計人員會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看系統。從嵌入式設計人員的角度看,系統只是一大段軟體,有一些非常專用的 I/O 器件,以及需要進行加速的某些任務。有經驗的雷達信號工程師考慮到信號處理和通用硬體的相對規模,可能會對這一方法不屑一顧。很顯然,機載多功能雷達的數據速率、靈活性和動態範圍要求採用專用 DSP 流水線以及大量的本地緩衝才能完成實時處理。但是對於有幾個天線單元的不同應用,簡單的環境、更短的距離和較低的解析度,以 CPU 為中心的觀點帶來了一些有意思的問題。

萊斯大學的 Gene Frantz 教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定義真實環境的 I/O 。第二個問題是選擇 CPU 。 Frantz 注意到,「很少只有一個 CPU 。更常見的是異構多處理系統。」 Frantz 建議這一方法不從 MATLAB 中的 DSP 函數開始,而是從 C 語言中描述的完整系統開始。然後,以 CPU 為中心的設計人員不是定義設計中 DSP 和 CPU 域之間的硬體邊界,而是「不斷優化並加速 C 代碼。」

實際結果可能與以 DSP 為中心的方法完全不同。例如,以 CPU 為中心的方法一開始假設在一片通用 CPU 上執行所有工作。如果速度不夠快,這一方法轉向多片 CPU ,共享一個分層的連續存儲器。只有當多核不足以完成任務時,這一方法才轉向優化的硬體加速器。

相似的,以 CPU 為中心的設計從假設一個統一的存儲器開始。它為每一個處理器分配連續高速緩存,為加速器分配本地工作存儲器。它開始時並不假設任何硬體流水線,也不把任務混合映射到硬體資源上。

在要求最嚴格的應用中,同一個系統設計可能會同時採用兩種體系結構方法。幾乎每一任務嚴格的帶寬和計算需求都導致採用專用硬體流水線和存儲器例化。要求大幅度降低功耗可能會迫使做出採用高精度數字方法的決定,這使得在任務之間共享硬體變得越來越複雜。

精度是 Frantz 強調的一點。他指出,「把有效位數減少一半使您能夠將性能提高一個量級。」為降低功耗,您可以對以上這些做出犧牲或者部分犧牲。

Frantz 指出了關於模擬 / 數字邊界的問題。他說:「我們需要重新考慮模擬信號處理。三十年以前,我們開始告訴系統設計人員只要做好數據轉換就行,我們採用數字方法完成其他所有工作。但是實際上,在 8 位解析度,模擬和數字方法大概是相同的。模擬是不是更好一些 ? 這取決於在您的系統中,『更好『的含義是什麼。」

地球物理測繪或者自動陸地車輛系統使用的合成孔徑雷達等窄帶系統會採用與戰鬥雷達完全不同的體系結構。它可以使用模擬濾波器、上變頻器 / 下變頻器以及聚束功能來完成一個寬帶存儲器系統的所有後續處理工作,還使用具有浮點加速器和動態負載均衡功能的多個異構處理器 ( 圖 5 ) 。

圖 5 。一個理想的低性能AESA系統。

對信號處理任務進行可視化處理 , 使其在軟體中完成 , 系統設計人員獲得了新的運行時選擇 , 例如 , 在任務之間移動處理資源 , 關斷不需要的處理器 , 儘早修改算法 , 以便響應數據碼型 , 或者運行多種算法 , 查看哪一種能夠得出最佳結果。

AESA 雷達系統不但為研究實現策略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而且還提供了方法來研究有大量信號的系統。這些有源陣列分布在軍事等多種設計應用中,所以,不應該局限在傳統的嵌入式設計思路中。因此,對於完全不同的需要大量信號的領域要有新思路,這包括信號智能和網絡安全等應用。這是值得注意的領域。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帶你詳細深入了解薩德系統中威脅最大的相控陣雷達的工作原理
    帶你詳細深入了解薩德系統中威脅最大的相控陣雷達的工作原理 工程師2 發表於 2018-05-18 10:37:00 薩德反導系統,也叫THAAD,即末端高空防禦飛彈
  • 無源電掃描陣列與「移相器」
    從雷達研發初期,有一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雷達設計人員,那就是如何取得雷達精度、距離和掃描時間之間的平衡。該問題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波束寬度較窄的雷達具有更高精度(解析度單元),且在發射功率相同時(功率更集中)其探測距離更遠。
  • 一文帶你全面熟悉智能語音之麥克風陣列技術的原理
    一文帶你全面熟悉智能語音之麥克風陣列技術的原理 佚名 發表於 2017-12-13 14:06:22  麥克風陣列(Microphone Array
  • 一文了解汽車毫米波雷達工作原理與結構組成
    ,雷達對目標方位角的探測主要基於一種方法,就是使用較窄的波束進行掃描。,所以毫米波雷達的天線可以做得很小,從而可以使用多根天線來構成陣列天線,達到窄波束的目的,隨著收發天線個數的增多,波束可以很窄很窄。
  • 一文了解iPad Pro雷射雷達掃描儀
    iPad Pro毫無疑問是此次更新中的重磅產品,A12Z仿生晶片、攝像頭雙攝、妙控鍵盤、雷射雷達掃描儀……對於此次的更新,蘋果似乎是信心十足,甚至打出了「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的宣傳語。當然,其中最讓人浮想聯翩的還是新加入的雷射雷達掃描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又能做什麼?想必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什麼是雷射雷達?
  • 一種近距雷達目標檢測信號處理的FPGA實現
    交會的短暫性對信號處理系統的實時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毫秒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對回波信號的處理,並在雜波環境中識別出運動目標來,同時給出目標的速度信息供後續處理使用;同時系統在設備體積、功耗方面的嚴格要求使信號處理機必須小型化;雷達系統智能化、可編程化的發展趨勢又要求信號處理系統具有可重構性,以適應任務的變化和系統升級的需要。
  • 一文看懂雷射雷達
    、掃描系統、雷射接收和信息處理四大系統,這四個系統相輔相成,形成傳感閉環。首先雷射發射系統中激勵源周期性地驅動雷射器,發射雷射脈衝,雷射調製器通過光束控制器控制發射雷射的方向和線數,最後通過發射光學系統,將雷射發射至目標物體;掃描系統負責以穩定的轉速旋轉起來,實現對所在平面的掃描,並產生實時的平面圖信息;雷射接收系統中光電探測器接受目標物體反射回來的雷射,產生接收信號;信息處理系統中接收信號經過放大處理和數模轉換,經由信息處理模塊計算,獲取目標表面形態、物理屬性等特性,最終建立物體模型
  • 第六講 DSP在雷達信號處理中的應用
    本文重點介紹通用dsp在雷達信號處理系統中的典型應用,以及研製基於dsp的雷達信號處理系統的關鍵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739.htm dsp在雷達信號處理中的典型應用 作為面向數位訊號處理的可編程嵌入式處理器,dsp具有高速、靈活、可靠、可編程、低功耗、接口豐富、處理速度快、實時性好等特點。
  • 雷達學術入門--脈衝雷達信號處理概述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不會對相關問題做深入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閱讀本文後面的參考文獻。1. 基本原理如上圖所示,脈衝式雷達的基本工作流程,我們可以做如下闡述:雷達首先發射一個探測脈衝,脈衝信號到達目標後被目標反射至雷達端。這一回波中包含了目標距離、速度、角度等參數信息。雷達的任務是對回波進行處理提取出目標信息,從而對目標進行定位或跟蹤。
  • 雷射雷達全面分析(二):五大關鍵技術,發射掃描,光束控制,分類
    這是「汽車人參考」的第184篇原創文章隨著無人駕駛熱度逐漸上升,雷射雷達相關新聞撲面而來,這項技術雖然已應用多年,但在無人駕駛領域並不成熟,目前公開的技術資料不多,也很零碎。汽車人參考計劃在春節期間,用萬字長文,共四個篇章全面系統分析雷射雷達,本文為技術篇,主要包含雷射雷達的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分類以及一個視頻。
  • 獨家解析|無人駕駛領域最炙手可熱的兩種雷射雷達固態掃描技術
    一、Quanergy固態掃描技術圖 1是Quanergy在2016年公開的Solid State LiDAR S3工作原理。可以看出S3採用的是光學相控陣技術實現雷射掃描,其原理與相控陣雷達一樣,通過調節發射陣列中每個發射單元的相位差來改變雷射的出射角度。
  • 頻率捷變雷達及其信號處理
    頻率捷變雷達,這是一種特殊的脈衝雷達體制,它發射脈衝的載頻在一定頻帶內快速變化,可以按照既定規律變化,也可以隨機變化。那脈間頻差範圍達到多大才可以稱為頻率捷變雷達,並具備頻率躍變的特性呢?在上面這本《頻率捷變雷達信號處理》,詳細介紹了頻率捷變雷達的優勢、重點分析了頻率步進雷達的精密測量技術以及頻率捷變雷達的抗幹擾性能。當相鄰脈衝載頻的頻差大於脈寬倒數時,可以使海浪、雲雨、箔條等分布目標的雜波去相關,減小雜波方差,從而改善信雜比,也就可以有效抑制海雜波及其他雜波的幹擾。
  • 雷射雷達最全分類!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
    由於反射鏡很小,因此其慣性力矩並不大,可以快速移動,速度快到可以在不到一秒時間裡跟蹤到 2D 掃描模式。 Flash型雷射雷達 Flash型雷射雷達能快速記錄整個場景,避免了掃描過程中目標或雷射雷達移動帶來的各種麻煩,它運行起來比較像攝像頭。
  • 成像雷射雷達技術概述
    從x點反射回的信號投射到對應的x元探測上,通過處理可得到x個像素數的距離信息和強度信息。通過掃描器掃描,直到探測到所要求的像素數時,成像顯示。這種技術較為新穎,比較有發展潛力,難度也較大。目前這項研究才剛剛起步,用於這項研究的高靈敏度陣列APD探測器線列維數可達32維,面陣APD可達8×8。
  • 《雷達信號處理基礎》之雷達信號分析基礎
    雷達發射機所發出的信號,它不包含任 何信息。當雷達發射的信號碰到目標後, 目標就對這個信號進行調製,並反射(這 個反射信號通常稱為回波),此時目標的 全部信息就蘊藏在這個回波中,對它進行 處理就可以提取目標的信息。
  • 深度解讀連續波雷達系統中發射機信號洩露抑制技術
    發射機信號洩露嚴重製約連續波雷達探測性能的提高。微帶天線廣泛應用於微小型連續波雷達,其收發天線隔離性能是制約微小型連續波雷達探測能力的關鍵。本文分析了連續波雷達系統中發射機信號洩露抑制技術,包括收發通道對消、信號處理以及天線隔離技術,指出目前微帶天線收發隔離主要採用空間隔離技術來實現,包括空間波隔離和表面波隔離兩類。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雷射雷達市場前景依然可期,下文小光就帶大家一起了解雷射雷達的原理、雷射測距及三維成像技術分類等。 什麼是雷射雷達? 1960年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的科學家梅曼研製出了第一臺雷射器,1961年發展出了第一臺軍用雷射測距儀,進而雷射雷達由最初的雷射測距逐步發展成為現在的雷射測速、雷射跟蹤和雷射成像技術。雷射雷達三維成像系統按照成像體制可以分為掃描式成像系統和面陣成像系統兩種。在對雷射成像體制探討之前,有必要對雷射測距的基本原理進行了解。
  • 一文讀懂三角法和TOF雷射雷達
    TOF雷達的實現難點主要在於:  1.首先是計時問題。在TOF方案中,距離測量依賴於時間的測量。但是光速太快了,因此要獲得精確的距離,對計時系統的要求也就變得很高。一個數據是,雷射雷達要測量1cm的距離,對應的時間跨度約為65ps。稍微熟悉電氣特性的同學應該就知道這背後對電路系統意味著什麼。  2.其次是脈衝信號的處理。
  • 基於二維MEMS振鏡的雷射雷達系統的光學設計
    目前雷射雷達主要的技術方案有固態雷射雷達、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機械式雷射雷達,其中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採用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掃描振鏡作為掃描機構,主要系統包括發射系統、接收系統和信號處理系統,可實現三維成像,具有遠距離,高幀率,高解析度的優點,並且有望實現雷射雷達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是國內外車載雷射雷達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 雷達依據什麼進行分類?
    接收信號存在都卜勒頻移,可用於確定目標速度。該雷達系統通常用於交通監控。 FMCW雷達:FMCW雷達系統對CW信號進行調頻以產生定時基準。有了這些信息,除了可以測速之外,還可以測距。連續波雷達的一個顯著優勢是它們提供連續的結果(與脈衝雷達系統相比)。這種雷達系統常用於飛機在著陸過程中的精確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