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解析|無人駕駛領域最炙手可熱的兩種雷射雷達固態掃描技術

2020-12-05 雷鋒網

雷鋒網按:本文作者朱少嵐,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寧波傲視智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2001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雷射雷達及相關技術研究,為西安光機所雷射雷達技術學科帶頭人,先後承擔多項雷射雷達相關的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研究。在國內外 SCI、EI 等期刊上發表論文近三十餘篇;申請專利近二十餘項,獲授權發明專利十項。

本文由雷鋒網獨家發布,轉載請聯繫授權。

一年一度的CES展幾乎淪為汽車展,而在2017年的CES展中,自動駕駛技術幾乎成為了主角。作為自動駕駛的核心環境傳感器,雷射雷達自然也備受矚目。

Quanergy公司的Solid State LiDAR S3在CES 2017上獲得了汽車智能類(Vehicle Intelligence Category)的最高獎項——最佳創新獎(Best of Innovation Award),則再一次讓Quanergy利用固態掃描技術賺足了眼球。而作為車用雷射雷達的老大Velodyne也當仁不讓,在CES展之前就發布消息,稱其與EPC(Efficient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共同研發有望將固態雷射雷達成本降至50美金的核心晶片。當然,展會上還有Innoviz和TriLumina也宣稱要推出固態雷射雷達,但受限於這兩家的公開資料太少,暫無法對其技術進行分析。

下面針對Quanergy和Velodyne的公開資料,對其技術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Quanergy固態掃描技術

圖 1是Quanergy在2016年公開的Solid State LiDAR S3工作原理。可以看出S3採用的是光學相控陣技術實現雷射掃描,其原理與相控陣雷達一樣,通過調節發射陣列中每個發射單元的相位差來改變雷射的出射角度。

圖 1 Quanergy的光學相控陣掃描雷達工作原理示意圖

光學相控陣是怎樣通過控制發射陣列中每個發射單元的相位差來改變雷射的出射角度呢?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認識光學相控陣是如何工作的(如圖 2所示):

假設有10個人在左側排成一列並排向前走,把他們的連線作為他們整體運動的陣列面,垂直於連線向右的方向為前進方向。

如果10個人走路的速度都一樣時,則陣列面將平行向前移動,其前進方向不會發生改變,如圖 2(a)所示;如果最上方的人走得最慢,其他人的速度從上至下依次逐步增加,最下方的人走得最快,則陣列面不再是平行移動,當經過一段時間後,最下方的人走得路程最遠,最上方的人走得路程最短,其陣列面的前進方向將向上方發生明顯的角度改變,如圖 2(b)所示;如果最上方的人走得最快,其他人的速度從上至下依次逐步減少,最下方的人走得最慢,則經過一段時間後,陣列面的前進方向將向下方發生明顯的角度改變,如圖 2(c)所示。

圖 2 光學相控陣的工作原理距離說明

光學相控陣的工作原理與上面的比喻類似,它的每一個單元都可以對所通過的光(人)的速度進行控制。當一束光被分成許多個小單元(人),每小單元的光束(人)都通過一個光學相控陣單元,並被相控陣單元對其速度進行嚴格控制。當每個小單元的光束以同樣的時間通過光學相控陣後,其速度恢復到進入光學相控陣前的速度,但由於每個小單元的光束所走過的光程(路程)不一樣,通過光學相控陣後合成的波陣面(上面比喻中的陣列面)將發生明顯變化,從而使得光束的指向發生偏轉,這就是光學相控陣的基本工作原理。

上面舉的是一維掃描的例子,如果我們把光學相控陣做成向二維陣列(如Quanergy的方案),我們就可以實現二維的掃描。光學相控陣一般都是通過電信號對其相位進行嚴格的控制實現光束指向掃描,因此也可以稱為電子掃描技術。

與傳統機械掃描技術相比,光學相控陣掃描技術有三大優勢:

掃描速度快:光學相控陣的掃描速度取決於所用材料的電子學特性和器件的結構,一般都可以達到MHz量級以上。掃描精度或指向精度高:光學相控陣的掃描精度取決於控制電信號的精度(一般為電壓信號),可以做到μrad(千分之一度)量級以上。可控性好:光學相控陣的光束指向完全由電信號控制,在允許的角度範圍內可以做到任意指向,可以在感興趣的目標區域進行高密度的掃描,在其他區域進行稀疏掃描,這對於自動駕駛環境感知非常有用。

但光學相控陣掃描技術也有它的缺點:

易形成旁瓣,影響光束作用距離和角解析度:光束經過光學相控陣器件後的光束合成實際是光波的相互幹涉形成的,幹涉效果易形成如下圖所示的旁瓣,使得雷射能量被分散。加工難度高:光學相控陣要求陣列單元尺寸必須不大於半個波長,一般目前雷射雷達的工作波長均在1微米左右,這就意味著陣列單元的尺寸必須不大於500納米。而且陣列數越多,陣列單元的尺寸越小,能量約往主瓣集中,這就對加工精度要求更高。

圖 3 旁瓣示意圖

考慮到Quanergy公司的CEO兼聯合創始人Louay Eldada的技術背景和Quanergy對外發布的S3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Quanergy應該是採用了光通信中成熟的平面光波導技術製作光學相控陣掃描器件。為了獲得良好的相干合成效果,要求波導結構的尺寸非常微小,僅有幾百納米量級,可以承受通過的雷射功率有限。這與水管越小,可容納的水流量越小一個道理。如果採用脈衝測距體制,將導致信噪比不足,探測距離有限,必須採用其他手段來彌補,譬如多脈衝、脈衝編碼或連續波調製等來提高信噪比。

另外,我們常說雷射雷達的抗幹擾能力強,那是因為傳統機械掃描的雷射雷達接收視場特別小,外界的直接照射幹擾信號很難對準並進入雷射雷達的接收視場。而且,雷射雷達能接收到的背景光噪聲功率是與接收視場成正比的,視場越大,背景光噪聲功率越高。Quanergy的光學相控陣掃描僅能對發射雷射束指向進行控制,不能實現接收光路進行同步掃描,這就要求S3雷射雷達必須採用一個大視場的接收光學系統來接收雷射的回波信號。如果掃描角度範圍為±60,那麼接收視場的角度也必須達到±60,這會造成信噪比的下降,而且容易受到其他同類系統發射的雷射信號和太陽直射的幹擾。

二、Velodyne的固態混合掃描

雖然Velodyne從VLP-16產品面世後才開始宣稱這款16先雷射雷達採用「固態混合」(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技術,但實際上Velodyne從其第一款64線雷射雷達HDL-64開始,採用的就是固態混合技術。圖 4~圖 6給出了Velodyne的HDL-64E、HDL-32E和VLP-16三款產品的內部結構照片,可以看出這三款產品除了HDL-64E的差異較大外,HDL-32E和VLP-16基本一樣,只不過VLP-16是在HDL-32E的基礎上減少了16線,並對結構進行了優化。但實際上HDL-64E和HDL-32E、VLP-16採用的都是同一種技術。

圖 4 HDL-64E雷射雷達內部照片

圖 5 HDL-32E雷射雷達內部照片

圖 6 VLP-16 雷射雷達內部照片

Velodyne所有的產品在俯仰方向(垂直於水平面方向)均採用了電子掃描技術,在方位方向(水平方向)採用機械360旋轉掃描。

圖 7給出了一個類似於VLP-16的固態混合雷射雷達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 7 固態混合多線雷射雷達內部結構原理示意圖

該雷達前端有一個發射光學系統和一個接收光學系統,在發射光學系統後端有N組發射模塊,而在接收光學後端有N組與發射模塊一一對應的接收模塊(圖中背面遮擋不可見)。當雷射雷達開始工作時,N組發射模塊和N組接收模塊在電路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輪流工作,例如,在時刻1,發射模塊1工作,發射雷射脈衝,同時接收模塊1接收目標反射的發射模塊1發射的雷射信號;在時刻2,發射模塊2工作,發射雷射脈衝,同時接收模塊2接收目標反射的發射模塊2發射的雷射信號;……在時刻N,發射模塊N工作,發射雷射脈衝,同時接收模塊N接收目標反射的發射模塊N發射的雷射信號。這樣在俯仰方向就可以形成非機械式的光學掃描,其掃描角度間隔由兩個相鄰模塊之間的間隔和光學系統的焦距來確定。Velodyne的所有產品在俯仰方向均採用這種「固態掃描」技術進行掃描,在方位方向通過機械掃描實現360旋轉掃描,這就是Velodyne的「固態混合掃描」。

Velodyne的這種固態掃描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掃描速度快:掃描速度只決於發射模塊的電子學響應速度,不受材料的特性影響,可以實現比光學相控陣更高的掃描頻率。但其掃描角度一定設計好後就完全固定,不能通過電控進行改變。接收視場小:這種掃描技術是一種發射和接收同步掃描技術,接收視場小,抗光幹擾能力強,信噪比高。可承受高的雷射功率:這種掃描技術完全是在自由空間中進行,可以採用高峰值功率的雷射脈衝進行高信噪比的探測。

同時,這種掃描技術也存在以下問題:

實現二維掃描比較困難:按照目前這種非集成式的模塊化設計難以實現二維掃描,必須通過機械或其他方式實現另一維的掃描。集成化是這種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二維掃描的關鍵。掃描角度固定:但其掃描角度一定設計好後就完全固定,不能通過電控進行改變。裝調工作量大:需要將發射和接收模塊進行精密光學對準裝配,工作繁複,工作量大,大批量生產難度大。

三、總結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Quanergy的光學相控陣掃描技術和Velodyne的固態混合掃描技術各有優缺點。Velodyne的產品多年來已經得到實際的驗證和使用,其用戶遍及了汽車主機廠、自動駕駛研究機構和三維測繪等領域,目前是大家公認的市場老大。但因受到繁複的精密光學裝調工作量的影響,目前Velodyne的產能嚴重受限,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集成化是Velodyne解決裝調和成本問題的必然之路。可以看到,Velodyne已經開始向集成化的道路邁進,一旦實現高度集成後,其產能將不再受到制約,其成本也會大幅度降低。

Quanergy的光學相控陣技術代表的是一種新技術,但新技術就意味著技術不完善。如果Quanery無法解決旁瓣、信噪比和光幹擾等問題,實現遠距離成像,那Quanergy的市場前景堪憂。一旦技術突破後,Quanergy必然能在市場上佔據重要的位置。Quanergy在今年的CES展上透露,一季度可以向合作夥伴提供量產的S3產品,四季度可以提供給其他客戶,這對用戶來說是個利好消息。

至於市場對這兩家產品的具體反應,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無人駕駛之雷射雷達(一):那些你不知道的技術原理和應用領域!
    雷射雷達是一種採用非接觸雷射測距技術的掃描式傳感器,其工作原理與一般的雷達系統類似,通過發射雷射光束來探測目標,並通過搜集反射回來的光束來形成點雲和獲取數據,這些數據經光電處理後可生成為精確的三維立體圖像。
  • 無人駕駛之雷射雷達深度剖析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實現自動駕駛呢?這背後一個關鍵技術就是LiDAR,即雷射雷達傳感器,俗稱光達,它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Lidar大致分為機載和地面兩大類應用,其中機載雷射雷達是一種安裝在飛機上的機載雷射探測和測距系統,可以量測地面物體的三維坐標。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航天局研發,LIDAR測繪技術空載雷射掃瞄技術開始了發展,並且速度飛快,約在1995年開始商業化。除了軍事領域的應用,雷射雷達也迅速向民用市場擴展。
  • 無人駕駛黑科技:毫米波雷達穿透力強,雷射雷達精度高
    精度上的差異,讓毫米波雷達性能不及雷射雷達無人駕駛技術想要真正上路行駛,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就在於汽車如何能對現實中複雜的交通狀況了如指掌,這樣一來就必須使用雷達裝置。現階段主流無人駕駛研發技術中,都選擇了雷射雷達,而一向「不走尋常路」的馬斯克選擇使用毫米波雷達。那麼,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 獨家專欄 | 固態雷射雷達的前世今生
    毫無疑問,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傳感器領域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幾乎每個月都有 1 到 2 筆重大投資。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傳感器主要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組成。如果說雷射雷達兼具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的功能和優點,又沒有它們的缺點,未來自動駕駛只用雷射雷達即可。你肯定會說這不可能,因為現在很多公司都強調多傳感器融合。為何雷射雷達或一統江山?
  • 全球首款固態雷射雷達無人物流車,定位於末端低速無人配送
    此番推出的無人車,搭載了速騰聚創公司研發的固態雷射雷達。 目前,速騰聚創與阿里菜鳥已經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為菜鳥無人物流車提供固態雷射雷達,固雷射雷達會使無人物流車的成本大幅下降,確保無人物流車可以大規模量產。 今年4月18日,菜鳥打造的專門用於物流末端配送的無人車在杭州進行首次公開路測。
  • 【解析】產業鏈上遊的雷達技術是什麼樣的?服務機器人和無人駕駛的...
    雷射雷達,製造廠商主要有幾家,分別是國內的和日本的,還有一些是歐美的,另外還有一些汽車駕駛的供應商也在做雷射雷達,雷射雷達這個技術壁壘很高。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雷射雷達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光學,一個是電路,電路包括算法,再一個是精準的控制。
  • 雷射雷達全面分析(二):五大關鍵技術,發射掃描,光束控制,分類
    這是「汽車人參考」的第184篇原創文章隨著無人駕駛熱度逐漸上升,雷射雷達相關新聞撲面而來,這項技術雖然已應用多年,但在無人駕駛領域並不成熟,目前公開的技術資料不多,也很零碎。汽車人參考計劃在春節期間,用萬字長文,共四個篇章全面系統分析雷射雷達,本文為技術篇,主要包含雷射雷達的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分類以及一個視頻。
  • 哪些公司在製造無人駕駛的「眼睛」?
    雷射雷達,作為自動駕駛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撐起了自動駕駛的半壁江山。大公司如谷歌、寶馬、奔馳、奧迪和沃爾沃,汽車供應商如博世、德爾福、大陸和先鋒;初創企業如Cruise Automation,NuTonomy等,都在其自動駕駛系統中使用雷射雷達。
  • 無人駕駛環境感知設備中 雷射雷達和攝像頭各自的優缺點
    雷射雷達與攝像頭性能對比在無人駕駛環境感知設備中,雷射雷達和攝像頭分別有各自的優缺點。攝像頭的優點是成本低廉,用攝像頭做算法開發的人員也比較多,技術相對比較成熟。速騰聚創(RoboSense)推出的是 16 線雷射雷達產品。到底多少線的雷射雷達產品才能符合無人駕駛廠商,包括傳統汽車廠商、網際網路造車公司的需求?多線雷射雷達,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多個雷射發射器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通過電機的旋轉形成多條線束的掃描。
  • 機械雷射雷達群雄鏖戰,固態雷射雷達硝煙再起
    因為雷射雷達能提供精細的3D數據,與自動駕駛汽車的其它傳感器互為補充,有效提高車輛對於周圍環境感知的準確度。 而雷射雷達作為自動駕駛發展的關鍵技術,隨著自動駕駛行業收併購、投融資的潮起潮落,也在進行著迭代與發展。目前,諸如谷歌Waymo、百度、UBER、Cruise等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皆採用雷射雷達作為主要的解決方案。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傳送門:一、特斯拉Autopilot系列事故最詳細梳理二、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三、雷射雷達存廢之爭—技術路線盤點四、論未來出行的商業模式雷射雷達創業公司 Luminar Technologies,從招聘信息推測,對機械旋轉或者MEMS方案的雷射雷達有興趣。其他在微機械設計MEMS領域有技術積累的公司也有可能進入雷射雷達領域,或者成為核心零件供應商。
  • 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固態雷射雷達,為什麼2018沒有火?
    Hesai PandarGT 3.0實測點雲圖(五道口某高校)導語:固態雷射雷達一直被視為自動駕駛和ADAS行業的皇冠明珠,憑藉其低成本、高可靠性和高解析度的特點,一直被業界寄予了厚望。固態雷達真正優勢在哪裡?市面上的固態雷射雷達公司面臨的挑戰都有哪些?
  • 基於MEMS微振鏡的固態雷射雷達掃描模組、3D深度相機的簡單分析介紹
    打開APP 基於MEMS微振鏡的固態雷射雷達掃描模組、3D深度相機的簡單分析介紹 發表於 2017-12-19 09:11:40
  • 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原標題: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目前,機械旋轉雷射雷達的高
  • 固態雷射雷達「何時來」 Flash/MEMS或最快落地
    雷射雷達(LIDAR)目前主要分為普通的機械式旋轉雷達、混合固態雷達和不旋轉固態雷達,前者價格昂貴,暫時給主機廠量產的可能性較低,後者則由於價格低廉,性能穩定,備受青睞,但技術還不成熟。Velodyne亞太區負責人翁煒告訴《高工智能汽車》,傳統的機械式旋轉LIDAR在地圖領域的使用較為成熟,從發明出來到現在持續了10年左右的時間。
  • 智能駕駛車載雷射雷達關鍵技術與應用算法
    在雷射發射、接收、掃描等諸多雷射雷達硬體技術中,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掃描技術是車載雷射雷達的關鍵,它直接決定了雷達的掃描頻率、掃描範圍、點雲數據量等各項重要參數,是縮小車載雷射雷達的整體體積與降低成本的關鍵,也直接影響了車載雷射雷達的車規級量產的實現。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在評價雷射雷達的性能時,可以用到多個技術指標。線束、方位角、掃描幀頻、角分 辨率、測量精度、探測距離、數據率是七個常用的雷射雷達性能評價指標。下面以禾賽 Pandar128 為例進行解析。機械 式雷射雷達以一定的速度旋轉,在水平方向採用機械 360°旋轉掃描,在垂直方向採用定 向分布式掃描以搜集動態信息;混合固態雷射雷達 MEMS(微機電系統)微鏡把所有的機 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上,利用半導體工藝生產,不需要機械式旋轉電機,而是以電的方 式來控制光束;固態雷射雷達分為 OPA 固態雷射雷達和 Flash 固態雷射雷達,其中 OPA 技術原理與相控陣雷達類似,它由元件陣列組成,通過控制每個元件發射光的相位和振幅
  • 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2015年,日內瓦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將77.5-78.0GHz頻段劃分給無線電定位業務,以支持短距離高解析度車載雷達的發展,從而使76-81GHz都可用於車載雷達,為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的頻率統一指明了方向。 02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 無人駕駛技術想要真正上路行駛,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就在於汽車如何能對現實中複雜的交通狀況了如指掌,這樣一來就必須使用雷達裝置。
  • 工程師最關注的產品系列之:國內主要雷射雷達廠商及其產品
    本次主要是針對國內主要雷射雷達廠商及其產品進行了整理。 近年來,雷射雷達技術在飛速發展,從一開始的雷射測距技術,逐步發展了雷射測速、雷射掃描成像、雷射都卜勒成像等技術,如今在無人駕駛、AGV、機器人等領域已相繼出現雷射雷達的身影。 據調查,目前大部分企業都以無人車、機器人及無人車領域雷射雷達為主要研究方向。
  • 自動駕駛離不開的雷射雷達,究竟有幾種分類?
    雷射雷達因為雷射波長短,準直性高,使得雷射雷達性能優異:角解析度和距離解析度高、抗幹擾能力強、能獲得目標多種圖像信息(深度、反射率等)、體積小、質量輕。目前雷射雷達廣泛應用在測繪、氣象監測、安防、自動駕駛等領域。且大部分人認為,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關鍵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