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陳佳榮
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被譽為「DNA之父」的詹姆斯·杜威·沃森昨日來深圳,到訪位於大鵬新區的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和國家基因庫。大鵬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勇全程陪同。
「這裡有醫院嗎?」「研究人員住哪裡?」「他們的孩子將來在哪裡讀書?」……沃森在參觀過程中對壩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以至於幾度延遲下一站行程。沃森認為,壩光可以參照世界生命科學聖地、美國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的模式來打造國際生物谷核心啟動區。
冷泉港實驗室是一個非盈利的私人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此機構的研究對象包括癌症、神經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基因組學以及生物信息學,其主要成就為分子生物學領域,在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約有300位研究人員在冷泉港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34歲獲得諾貝爾獎
DNA雙螺旋結構與相對論、量子力學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三大科學發現,也是生物學歷史上唯一可與達爾文進化論相比的最重大發現。
1953年,年僅25歲的沃森與克裡克共同搭建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從此生物學與遺傳學都由細胞階段進入了分子階段。1962年,34歲的沃森與克裡克,以及潛心用X射線衍射技術研究DNA結構的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沃森人生中另一項矚目的成就,就是從1968年至2007年,近四十年時間擔任冷泉港實驗室主任,並帶領這個實驗室成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與分子生物學搖籃,名列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
同時,作為世界生物學和基因學的領軍人物,沃森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倡導者。2007年,沃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個人基因圖譜的人。
沃森與中國關係密切,先後幫助了包括談家楨、王應睞、李載平、陳竺等在內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並邀請和資助大批中國學生學者進入冷泉港或其他機構學習深造。2010年,沃森指導建立了亞洲冷泉港-蘇州,使其成為亞洲最高端的生命科學教育國際中心,為中國生命科學事業高端人才培育作出突出貢獻。
考察「沃森生命科學中心」落腳點
據了解,沃森此次訪華從3月28日至4月8日持續12天,除了前往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發表演講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推動「沃森生命科學中心」在中國落地。
沃森認為,中國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科研創新實力躍居世界前列。沃森希望在中國打造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一流生命科技創新中心,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基於基因組和生命健康大數據的癌症精準醫療。同時希望圍繞此中心建成產業園、高端孵化器、博士後站等教育和培訓基地,形成產、學、研、投資良性互動的生命科技產業生態系統,不斷孵化、引入前沿項目,引入和培養高端人才。
壩光會不會成為「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落腳點?從昨日沃森五度延長參觀時間來看,應該「很有機會」。上午10點剛過,沃森便來到了壩光的國際生物谷臨時展廳。
4月6日即將迎來89歲生日的沃森,行動與思維同樣敏捷。站在國際生物谷沙盤面前,他首先關心的是這裡的地理位置,「這是深圳的最東端嗎?」沃森向隨行人員詢問。
當投影幕布緩緩打開,壩光灣景色映入眼帘。沃森了解到面積31.9平方公裡的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規劃總用地面積9.46平方公裡,其中可建設用地約5.68平方公裡,他指著沙盤上的排牙山詢問,「這些山坡你們會動嗎?」當了解到這裡的山海自然資源都已經被保護起來,沃森顯得很滿意。
了解完壩光片區交通、醫療、住宿,甚至科研人員及家屬的生活安排後,沃森才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壩光,驅車前往15公裡外的國家基因庫。
由於此前數度合作,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與沃森已是老朋友,他親自為沃森介紹了國家基因庫項目以及各種檢測資料庫的運行情況。當PPT播映完畢之後,現場響起了《生日快樂》的樂曲聲,華大基因團隊為沃森準備了一個小小的水果蛋糕,還為他準備了兩個特別的小禮物——澳大利亞出版的沃森與DNA雙螺旋結構極限明信片與一個金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極限明信片上不僅有沃森與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照片,還有同樣圖案的郵票,並蓋上了郵戳。
據悉,沃森還將在深圳逗留至4月8日,期間將參加「2017深圳國際精準醫療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