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冷泉港實驗室: 中國正在與世界科學界深度融合)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楊琪 ;史春姣)科學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科學無國界。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總裁兼執行長布魯斯·斯蒂爾曼(Bruce Stillman)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科學和科學家應該在國際合作中起到主導作用。隨著中國在科學領域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中國正進一步與世界科學界深度融合。
斯蒂爾曼表示,冷泉港匯聚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研討科學問題,這其中也包括中國的科學家,中國將會大有所為。「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也是騰飛的起點,這在整個科學界都是鼓舞人心的,未來中國有望對科學界作出重要貢獻。」
冷泉港實驗室1890年建於美國紐約長島,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是非盈利的科學研究院與教育中心,研究對象包括癌症、神經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其主要成就集中於分子生物學領域。
2008年,冷泉港實驗室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分支機構冷泉港亞洲在蘇州工業園區掛牌。今年8月,冷泉港實驗室與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籤署全面合作備忘錄。在此備忘錄框架下,雙方將聯合打造冷泉港(廣州)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共同設立冷泉港(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金,這將有利於推動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人才及資本加速向廣州開發區集聚。
當被問及為何會選擇中國時,斯蒂爾曼說,中國有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擁有很好的研究機構,如果能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最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會,未來必將有益於全人類。
除最前沿的基礎研究外,冷泉港也因豐富的教學活動而聞名。冷泉港提供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位及博士後研究項目,並且在世界各地舉辦針對青少年的教育課程。冷泉港在蘇州工業園的分支機構也開設了面向中學生的教育課程,普及生命科學相關知識。
據了解,冷泉港與北京一六一中學保持著長期合作關係,開展教育培訓項目。斯蒂爾曼說,中學生科學教育的目的並不僅限於培養科學家,更多的是普及基因學和生物學的知識,為他們未來的生活、工作等需要做準備。
(原標題:冷泉港實驗室: 中國正在與世界科學界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