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港亞洲:一個啟迪未來科學家的地方

2020-11-2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編者按:

2009年,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在蘇州設立了唯一海外分支——冷泉港亞洲,旨在打造面向亞太地區一流的國際學術會議平臺,推動中國及亞太地區生命科學的發展。經過七年的努力,冷泉港亞洲已經擺脫了成立伊始的水土不服,在中國站穩腳跟,並開始布局日本、韓國。僅今年一年,冷泉港亞洲就將舉行近20場國際會議,涵蓋癌症研究、微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多個領域,其前沿性和多樣性毫不遜色美國本土會議。在冷泉港亞洲執行長季茂業博士看來,這裡既是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也是打造討論前沿科學的中立空間,更為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學生提供了一個與世界一流學者深入交流的平臺。

提起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otary),人們幾乎會立即想起一個人,那就是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諾貝爾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沃森和位於紐約長島北岸一個安靜秀美小鎮上的冷泉港實驗室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在這裡對DNA研究產生了興趣,並於1953年6月初,首次公開報告了他和劍橋大學同事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從1968年至2003年間,沃森擔任冷泉港實驗室主席長達35年之久,引領其成為世界最知名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基地之一。時至今日,冷泉港實驗室的標誌還是一個被雙螺旋結構所環繞的CSH字樣。


早在1968年,沃森出版自傳《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回憶了他個人的科研歷程。在沃森筆下,這群探究DNA結構的偉大科學家,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同普通人一樣,合作中亦有競爭,不同機構之間相互角力。沃森美國式的直白率真,讓《雙螺旋》這本書風靡全球,也讓冷泉港這個名字深入人心。書中還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個狂熱的「觀鳥者」,如何在冷泉港發現了對分子生物學尤其是生命遺傳物質的興趣。


1948年,沃森成為微生物學家薩爾瓦多·盧亞(Salvador Luria)的研究生。早在數年前,德裔美籍生物學家馬克斯·德爾布呂克(Max Delbrück)就與盧亞在冷泉港度過夏季時光,並在這裡授課,沃森被德爾布呂克的噬菌體課程深深吸引,這使得他對DNA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意思的是,德爾布呂克、盧亞以及阿弗雷德·赫希(Alfred Hershey)因研究噬菌體在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獲得196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而沃森要比他的老師早7年獲得該獎項。


冷泉港實驗室正式成立於1890年,是一家非政府、非盈利的科研與教育機構。成立之初,這裡主要傳授生物學課程,20世紀40年代,冷泉港實驗室開始在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上世紀70年代,在沃森治下,冷泉港實驗室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此時的冷泉港已將目光專注於癌症研究上。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籤署了國家癌症法案(National Cancer Act),促使政府大量資金流入癌症研究領域,次年冷泉港實驗室就獲得了政府的第一筆抗癌研究資金。


冷泉港實驗室擁有非常系統的培訓方案,從對中小學生的興趣培養一直到博士生的專業技能培訓均有不同的項目,例如培養博士生的「沃森生物科學研究生院」(Watson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等。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冷泉港實驗室每年舉行的高規格分子生物學系列會議,令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者趨之若鶩。自成立到現在,冷泉港實驗室已經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它也是600名研究和技術人員研究和生活的樂園。


2009年,作為冷泉港實驗室海外唯一分支——冷泉港亞洲會議正式成立,基地定在蘇州獨墅湖邊上,如同長島,這裡也是蘇州市的一隅靜謐之地。


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國際部亞洲主任、冷泉港亞洲執行長季茂業博士接受了《知識分子》的專訪,回顧了冷泉港實驗室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歷史。季茂業曾在冷泉港實驗室任職,2009年正式回國履職。


在成立之初,沃森以及冷泉港現任總裁布魯斯·斯蒂爾曼(Bruce Stillman),分別於2006年和2007年來到蘇州進行探訪。沃森也曾多次和季茂業聊天,出謀劃策,並給予很多技術層面的指導。


儘管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是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所之一,但冷泉港亞洲在中國成立初期卻門庭冷落。「我的部分美國同事當時認為,冷泉港亞洲在中國會一呼百應。但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2009年秋季,我們策劃來年的會議議程,『沃森癌症會議』以及『克裡克神經生物學』是其中兩個重要的會議,當時註冊的情況並不理想。」季茂業回憶說。


季茂業坦承,當時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從零開始為這個新生事物謀求生存的空間。「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感覺就像衝浪一樣,波濤洶湧的海洋上,有很多不確定的事情需要及時調整。」


「在成立之初,中國科學界很多學者都不知道冷泉港亞洲,但也有很多學者在觀望中。那些從海外回來的學者比較認可,會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感覺。但後來,(我們)得益於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所擁有的全球生物領域跨分支的人才網絡,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個人或機構,目前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們可能會因專注於某一個領域而受到局限。」


冷泉港亞洲會議現場,圖片來自CSHA


據沃森回憶,當年因在冷泉港會議上獲得信息,他對DNA分子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最終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這個會議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冷泉港實驗室現任總裁斯蒂爾曼也有類似的經歷。30年前,他在冷泉港參會,由於他的導師臨時有事,委託他代替演講,之後他就留在冷泉港做博士後研究,如今成為冷泉港實驗室的總裁。


正因如此,冷泉港亞洲把培育未來的科研中堅力量作為使命之一,吸引很多來自中國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來參會,努力營造一種學術討論和社交兼備的氛圍。


季茂業說,「我覺得一個會議就是一個社區,可以整合人脈,砥礪學科思維,推進該領域儘可能地快速發展。會議跟人有關,而人是有社會性的,通過相互討論和交流,從而能在會議上產生新的想法,這就是冷泉港會議根本的意義所在。」


在季茂業看來,冷泉港亞洲提供了一個研究者純粹討論科學的中立空間,超越了政治和文化隔閡,而且會議主題緊跟相關領域的前沿。


在會議議題的設置上,首先由冷泉港亞洲的管理團隊決定做什麼方面的會議,然後再去挑選這個領域的組織者,他們通常是這個領域的權威,再由他們組成一個4-5人組成的小組決定需要找哪些演講嘉賓。最後,冷泉港亞洲會跟他們一同協調來做這個會議。


「我們既關注生命科學最前沿,也關注轉化科學方面的內容,每年也有一些會議關注轉化醫學。事實上,我們對基礎和轉化不會刻意區分。因為如果它發展成熟,就可以造福於社會。「季茂業博士表示,」如果一個領域的發展還處在早期階段,我們通常會組織閉門會議。例如,去年我們有一個有關腦科學的閉門會議,當時有60多位中外學者參與,希望從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吸取教訓來做腦科學研究。」


季茂業說,冷泉港亞洲會議尤其鼓勵學生的參與,並幫助他們和知名學者充分交流,交朋友。比如,會議就餐時,只安排一位老師坐在一個桌子上,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與老師的交流。


「我們從方方面面吸引學生參與,鼓勵他們發言,並讓他們充分利用時間,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交流,因為他們是未來科學的主力軍。因此在我們的會議上,禮儀性的東西不重要,而是純粹地討論科學,」季茂業表示,「冷泉港亞洲也起到一個橋梁作用,既有中外學術的交流,也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接下來,冷泉港亞洲的目標是真正「能夠在中國紮根,傾聽中國科學領域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冷泉港亞洲學術中心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本報訊 (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昨天下午,冷泉港亞洲與蘇州工業園區籤署新十年合作協議。未來十年,冷泉港亞洲將在現有會議平臺的基礎上,新建冷泉港亞洲學術中心,圍繞生命科學領域最前沿課題,組織最頂尖的科學家,舉行小型、封閉式的學術研討會,為園區眾多「大院大所」的專家和學者提供跨學科、跨領域的培訓。
  • 約翰威立與冷泉港亞洲籤訂媒體合作協議
  • 冷泉港亞洲學術中心今日籤約落戶蘇州生物醫藥園區
    另外,冷泉港亞洲還吸引了300多位各國科學院院士,一大批知名教授和青年科學家來到園區參會和考察。通過冷泉港亞洲,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將目光聚焦到了園區,園區逐步成為全球生命科學版圖的中心位置之一,打響了園區生物醫藥高端創新品牌。此外,冷泉港亞洲還直接或間接吸引一批行業內的頂尖團隊到園區創新創業,極大促進了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 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在這裡「探秘」基因世界
    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日前發布了2019年暑期志願者招募消息,這讓許多生物學專業學生蠢蠢欲動。作為目前亞太最大、國內首家專注於基因科學教育及知識分享的機構,DNA學習中心坐落於美麗的獨墅湖畔,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於2015年7月合作成立。
  • 冷泉港亞洲讓蘇州在生命科學界出了名
    冷泉港亞洲2010年落戶蘇州獨墅湖畔。作為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唯一海外分支機構,其沿襲本部的傳統,為來自亞洲乃至全球的科學家及學生們,提供近距離分享最新科研進展的獨特平臺。
  • 冷泉港亞洲DNA中心開啟首次課程培訓
    1月13日,20位來自蘇州市各所中小學校的小學子們匯聚蘇州工業園區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開始了首次課程培訓。這標誌著蘇州首場以生命科學為主題的競賽——「小小生命科學家培養計劃」正式進入培養階段,20位選手經過幾輪篩選後,從蘇州大市範圍內的幾百位競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在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接受4個月免費基因科學知識培訓的機會,    首次培訓課上,培訓老師為學生們講授了DNA模型、孟德爾遺傳定律、人類性狀等課程內容。
  • 小記者走進冷泉港 亞洲基因學習中心
    15名小記者走進了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通過顯微鏡來了次有趣的「細胞之旅」,又親自動手為香蕉、草莓、蘋果等水果提取DNA,還和中心教學總監、科學家Jessica Talamas來了個零距離「學術互動」。生命的奧秘、基因的神奇,讓小記者們好奇心迅速「飆升」,當天一同參加活動的家長大朋友們也紛紛感嘆:真是漲知識啊!
  • 學科教師「點讚」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
    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畔的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的實驗室裡,來自蘇州市各學校的生物和科學教師們聚集在一起,通過一次次的實驗操作,再度感受科學的魅力。去年9月,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與蘇州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合作啟動了「未來教師培養計劃」。
  • 冷泉港亞洲搭起學術交流平臺 8年引得9位諾獎得主光顧
    中國江蘇網訊 (駐園區首席記者 袁藝)冷泉港亞洲2010年落戶蘇州獨墅湖畔。作為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唯一海外分支機構,其沿襲本部的傳統,為來自亞洲乃至全球的科學家及學生們,提供近距離分享最新科研進展的獨特平臺。
  • 壩光可打造又一個「冷泉港」
    沃森認為,壩光可以參照世界生命科學聖地、美國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的模式來打造國際生物谷核心啟動區。 冷泉港實驗室是一個非盈利的私人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此機構的研究對象包括癌症、神經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基因組學以及生物信息學,其主要成就為分子生物學領域,在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約有300位研究人員在冷泉港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境外首個分支機構在蘇州掛牌
    ,冷泉港亞洲的首次會議「沃森癌症研討會」在此舉行。在過去的30年間,我們見證了中國以及亞洲大多數國家經歷的巨大變革,成為當今世界充滿活力、擁有強勁實力和光明前景的新星。冷泉港實驗室正在將其成就卓越的生物科學會議及培訓項目拓展到亞太地區,即在中國蘇州成立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 冷泉港亞洲的主旨是以冷泉港實驗室會議的形式及風格為原型,在亞洲建立由一系列科學會議構成的年度項目。
  • 冷泉港帶來百億「大禮」 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籤約落戶
    《財富》論壇的關鍵詞——開放與創新,我期望未來會與廣州有更多開放、創新的合作。」   談未來   「非常期待和中國科學家碰撞出火花,和廣州合作孵化出一批『高精尖』公司,把一流科學研究轉化到實際應用當中。人們或將不用飛去海外,即可接受世界頂尖技術診療。」   100億!「這是令人興奮的時刻」   冷泉港實驗室1890年建於美國紐約長島上的冷泉港,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
  • 2013冷泉港亞洲科學會議-細菌感染和宿主防禦
    Emerging concepts in virulence mechanism and cytosolic innate immunity通常,冷泉港亞洲會為每次會議指定一個小型國際組委會(3-5名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卓越學者),來負責會議的組織和安排。
  • 冷泉港實驗室: 中國正在與世界科學界深度融合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總裁兼執行長布魯斯·斯蒂爾曼(Bruce Stillman)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科學和科學家應該在國際合作中起到主導作用。隨著中國在科學領域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中國正進一步與世界科學界深度融合。斯蒂爾曼表示,冷泉港匯聚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研討科學問題,這其中也包括中國的科學家,中國將會大有所為。
  • 2014年冷泉港亞洲會議:疾病模型和藥物研發
    通常,冷泉港亞洲會為每次會議指定一個小型國際組委會(3-5名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卓越學者),來負責會議的組織和安排。該組委會在議題設立、各分會(session)設定及報告人和海報(Poster)篩選等相關範疇,享有完全的學術自主權。與會者在冷泉港亞洲官方網站www.csh-asia.org提交註冊信息後,會立即收到包含有摘要提交連結的確認郵件。
  • 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讓戰疫「黑馬」成為普及生命科學的...
    近日,一部由中宣部指導、中國報導解讀中國團隊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抗疫志》正在全球各大平臺熱播,來自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以下簡稱:學習中心)教學總監約翰·奧爾森因成為紀錄片鏡頭裡首個對準的外籍科學家而備受媒體和公眾的關注。
  • 長島聖地,了不起的冷泉港
    CSHL被稱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該研究所出現了因開展著名的赫希-蔡斯實驗,而證實細胞內起遺傳物質作用的是DNA而非蛋白質的1969年諾獎獲得者郝希;因其女性身份受不公正待遇轉而加入冷泉港,研究基因轉座子最終榮獲1983年諾獎的巴巴拉•麥克林託克;因發現斷裂基因而獲1993年諾獎的羅伯茨等眾多對生命醫學界產生重大推動和影響的矚世研究和頂級科學家。
  • 金雞湖之友——冷泉港表觀遺傳學交流活動舉行
    今晚(4月19日),金雞湖之友——冷泉港表觀遺傳學交流活動舉行。來自全球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大咖齊聚金雞湖畔,交流生物醫藥產業最前沿的研發情況。 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
  • 馬來西亞亞洲航空總裁一行到訪清華科技園 與啟迪之星商討未來合作發展
    10月15日,馬來西亞亞洲航空集團總裁Aireen Omar一行到訪啟迪控股清華科技園,與啟迪控股副總裁、啟迪之星董事長張金生就雙方在科技產業領域的合作發展進行了會談交流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 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籤約落戶,基金公司同步揭牌;同時,該區還與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籤訂進一步全面合作備忘錄,設立冷泉港價值創新園。這一系列活動標誌著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該區的合作從框架構想成為現實。今年以來,隨著冷泉港實驗室、GE生物科技園、百濟神州生物製藥項目、賽默飛全球精準醫療體驗中心、綠葉·新日本科學再生醫學中心等國際一流生物醫藥項目落地運營,廣州在全球生物醫藥版圖上的位置「顯示度」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