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畔的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的實驗室裡,來自蘇州市各學校的生物和科學教師們聚集在一起,通過一次次的實驗操作,再度感受科學的魅力。
去年9月,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與蘇州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合作啟動了「未來教師培養計劃」。該計劃面向蘇州市科學、生物學科教師推出,通過組建教師合作工作坊,以專家引領的方式,為老師們搭建專業發展提升的平臺,引導他們在專業領域進一步探索創新,並將培訓收穫切實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活動為期一年,每兩周召開一次集中工作坊,首期培訓共吸引了75位教師報名,經過遴選,最終有26人參與。
據了解,該培養計劃的課程內容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DNA學習中心。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將此套基因科學課程內容與國內現行生物教材進行匹配並延伸,包括12年級的基礎課程、進階課程及探究式實驗課程「Barcode 蘇州」項目等。
對於參加了首期培訓的教師們而言,來到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仿佛是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一扇門。
即使是在產假期間,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任教於園區第二高級中學的生物教師蔡燕沒有錯過在中心的任何一次培訓。提及收穫,蔡燕侃侃而談。「我第一次參加培訓時就由老師帶領著完成了細胞結構模型的製作,體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本身就是從實驗中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從應試或者提升生物學素養的角度,做過實驗的學生在能力上一定遠遠優於未做過實驗的學生。」蔡燕坦言,因為一些客觀因素,並非所有的實驗都可以在學校順利進行,這就造成了課本知識只能理論化或者視頻化,學生幾乎無法通過實驗加以驗證。在蔡燕看來,中心最大的優勢是提供了開展真正的實驗的平臺。中心擁有高端的實驗設備、優秀的師資,如果以實驗為基礎展開教學或學習,其教學成果和學習效率一定會大大優於傳統的側重理論的教學。
迄今為止,首期培養計劃已展開了14次培訓,參與者對課程以及中心的印象也越來越深刻。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主任杜誠表示,目前中心也在積極尋求機會,希望與教育部門達成更高的合作,召集更多的生物和科學教師參與到培養計劃中,將優質的課程和靈活的教育理念更多地輻射出去。「我們的培養計劃以實驗為著力點,通過更新教師們的知識庫,開闊他們的教學思路,幫助他們在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上獲得提升,並最終將在培訓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於課堂教學。」
編輯 嚴春霞
201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