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月︱武士的女兒:出洋留學也無法改變的命運

2020-12-06 澎湃新聞

《武士的女兒:穿越東西方的旅行》,賈尼斯·P.二村著,馬霖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1月出版,332頁,48.00元

1871年12月23日,右大臣外務卿巖倉具視率領由四十八名政府要員組成的巖倉使節團和五十餘名留學生,搭乘「亞美利加號」美國商船,從橫濱起航前往美國。留學生中有五名稚齡女性,她們均出身於開明歐化的武士家庭,父兄中不乏出國留洋者,因此在明治政府的招募下應徵,送年幼的女兒遠赴異鄉,她們從此背負上學習西式文明禮儀、日後為日本現代化發展效力的使命。

美國作家、學者和書評人賈尼斯·P.二村(Janice P. Nimura)的《武士的女兒:穿越東西方的旅行》

(以下引用本書僅標註頁碼)

由此拉開了序幕。這本書出版於2015年,當年入選《紐約時報》年度「一百本值得關注的書」榜單,並於今年1月譯成中文。這本書通過大量書信和日記等材料,完整還原了日本第一批女留學生的生涯經歷。

雖然這幾名小留學生出發時還懵懵懂懂,但已被家人和政府寄予厚望。父兄盼望她們回國後「習慣了美國人的做事方式,再講一口流利的英文」

(41頁)

,既為國家前途盡力,又為家族爭光。而明治天皇更是在巖倉使節團啟程前發表講話稱:「我國女性不應該對關係到生活康樂的重大原則如此無知。雖然我們正致力於設計發展一套針對民眾的文明開化體系,但是,對後代教育起到早期培養關鍵作用的依舊是母親的教育!」

(49頁)

一舉將派遣女性出國留學之舉提升到推進日本文明開化的高度。

因此,這幾名女留學生似乎註定要擁有不平凡的人生。她們或許將在政壇大展宏圖,運用出眾的語言和外交技巧斡旋於日本和歐美國家之間,又或許能成長為傑出學者,將先進知識回饋祖國。總之,她們的人生陡然間被賦予了無限可能。同時,作為一名對大清留美幼童的輝煌事跡耳熟能詳的中國讀者,我期待讀到一段激動人心的女性奮鬥史。

然而,通讀全書後,我卻驚訝地發現,除了津田梅子,其他幾名女留學生的命運似乎並未發生巨變,她們的人生軌跡因赴美留學稍有曲折後,便繼續遵循常規向前平滑延伸,與日本同齡女性近乎平行地進入結婚生子、操持家務的既定軌道。而梅子儘管終身未婚,且在教育辦學領域成就卓越,但從下文將進行的介紹和分析來看,她從未徹底擺脫「女性的天職是賢妻良母」這一傳統思維的約束,乃至在教授學生時反覆灌輸這套顯得陳舊,並且顯然與其自身經歷南轅北轍的價值觀。為何這幾位率先「開眼向洋」的女性未能掙脫時代和觀念的桎梏?這要從明治政府派遣留學生的決策說起。

日本預計將於2024年發行的新紙幣,其中5000日元紙幣上的是津田梅子。

啟程:新舊世界的交融

1870年,北海道開拓史次官黑田清隆訪美考察後,為美國女性的學識教養所折服,回國後即向明治政府建議將年輕日本女性送出國門接受教育。此時,歐化風潮刮遍日本,巖倉具視恰好在組建前往歐美考察的使節團,出使目的之一是修訂幕府時期與西歐各國籤署的不平等條約,之二則是「親眼觀察歐亞各洲最開化昌盛之國體的各項法律規章等是否適於實際事務之處理,探索公法中適宜之良法,以便在我國國民中付諸實施」。使節團原本就擬安排留學生隨行,「親眼觀察」並學習「制度法律」「理財會計」和「教育」

(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二卷《明治維新》,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318頁),因此欣然同意黑田的建議,招募了幾名女生。當時分別只有十一歲、十歲和六歲的山川舍松(1860-1919)、永井繁子(1862-1928)與津田梅子(1864-1929),就此在命運之手的推動下踏上了留洋徵程(另兩個女孩因健康狀況不佳和思鄉等原因早早回國,此處不贅)。

巖倉使節團的第一項任務阻礙重重,沒能順利完成。至於第二項任務,日本文學和歷史研究者唐納德·基恩曾做出如下評論:「無論如何,這些人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認識了西方,而這種認識是無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他們有幸觀察了繁榮和樂觀時期的西方各國,他們可以將這些知識——不論是先進的機器、政治或者僅僅是歐洲人待人接物的禮儀——應用於日本。從這個角度看,巖倉使節團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天皇和全體日本人民將分享他們通過漫長航程帶回的碩果。」

(唐納德·基恩:《明治天皇》,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236頁)

舍松、繁子和梅子的確對異國的風土人情大感興趣,「她們並不思念自己的祖國同胞,而是沉浸在美國帶給她們的新奇之中」

(95頁)

。儘管日方官員和她們的親屬努力保持她們與日語和日本文化的接觸,三名女生還是迅速表現出與母語的疏離。年齡最小的梅子抵美後六個月就將日語忘得乾乾淨淨,開始用英語給父母寫信了。待重返故土後,不通日語還成為她們融入社會和求職謀生的一大障礙,這是後話。

為了提高几名女生的英語能力,並幫助其更快地適應美國生活,她們被分別送往不同的寄養家庭。時任日本駐華盛頓弁務公使的森有禮精心挑選寄養家庭,最終決定請紐哈芬頗具威望的公理會牧師萊昂納多·培根接收舍松。繁子和梅子也分別寄養在優裕的知識分子和牧師家庭。

培根牧師對女性是否應成為知識分子持保守態度,在他看來,「女性的最高目標不應該是去震驚知識分子界,而是經營好一個家庭。在寄給森有禮的女孩們的成長備忘錄中,培根寫道:『我們希望她們掌握主持家政的知識,能夠像美國女性一樣,成為一個合格的女主人。……她們將不止於了解如何向傭人下命令,而是更懂得如何教導傭人完成工作』」。對此,「森有禮非常滿意。這就是明治政府的改革者們所欣賞的女性應有的行事方式和態度。『賢妻良母』,這個詞後來成為明治時代的一個熱詞。為了向前發展,明治政府需要這樣的女性。女性角色固然重要,但任其發揮能力的範圍僅限於她的家庭內部」

(111頁)

。值得一提的是,森有禮是當時日本鼓吹男女平權最積極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主張改革婚姻制度,推行契約婚姻,還身體力行地在1875年2月6日舉行了日本第一場西式婚禮,與妻子交換了寫入夫婦平權等內容的契約書。森這樣的人物尚且如此看待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明治政府對這批留洋女生的期許就更有限了。此外,三名女生都與寄養家庭發展出極為融洽的、延續終生的情誼,因此不難想見寄父母對她們性別觀念的形成發揮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一篇發表在高中校刊上的文章已經使舍松在性別觀念上的保守性初露端倪。她寫道,「日本傳統勝過西方模式」,「在日本,我們告訴孩子要遵從長輩的教導,父母比子女聰明,他們的做法也永遠是對的。」作者對此評論道:「舍松並沒有發覺,英文比日文還流利且正在為大學入學考試拼命學習的情形,與自己所秉持的有關教育的想法頗為違和」

(137頁)

。舍松學業優秀,不僅是高中班級裡唯一一個進入大學深造的女生,幾年後更成為亞洲首位拿到美國大學學位(瓦薩學院)的女性。她的性格剛強果斷,口才極佳,很受同學歡迎,也是留美「三人組」當仁不讓的領袖。然而,滿身才華對舍松而言似乎並非資產,倒像是負擔。追求事業,還是回歸家庭?這對矛盾將貫穿舍松的一生。

女孩們拜見日本天皇當日。從左至右:上田悌子,永井繁子,山川舍松,津田梅子,吉益亮子。

回家:「賢妻良母」成終生宿命

明治政府規定女生們在美留學的期限為十年,繁子率先回到日本。她已經順利拿到瓦薩學院的音樂學位,還在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乾脆響亮」的告別辭:「只有我國的女性和母親都能夠受教育,我的國家才會成為先進國;只要女性依舊在應該上學的十五至二十歲間早早嫁人,那么女性群體就永遠不會得到教育機會」

(148頁)

。然而,繁子本人卻在回歸故土之前便與同為赴美日本學生的瓜生外吉訂婚了。二十歲結婚的繁子固然接受了相對完整的大學教育,但她的生活仍然迅速被婚姻和兒女所佔據。繁子一生生育了六個子女,儘管她在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兼東京音樂學校擔任音樂教員長達二十年之久,但這份工作是養家餬口的手段,而並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她後來甚至還因以四十一歲高齡懷上第七胎而被迫辭職。繁子在「三人組」中的履歷最為蒼白,也是背負家計負擔最沉重的一個。

舍松和梅子也在其後相繼重返日本。此時她們與故土已經相當隔膜,作者形容舍松「更像是一個正在考慮前往異教國家的傳教士,而非即將返回故鄉的日本女性」

(159頁)

。兩人很快發現,要在故鄉謀生並不容易。不僅語言和生活習慣需要重新適應,而且當時歐化主義風潮減退,國粹主義再行抬頭,英文、西方思維和禮儀不再被日本人視為重要技能,局勢與十年前已經截然不同了。

急於找到教書或翻譯工作的舍松和梅子前往拜訪黑田清隆,當初正是黑田的一紙建議將她們送出國門。然而,雙方的會面並不愉快:「舍松和梅子開始談論嚴肅的問題,有關她們在日本的未來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梅子她們發現,沒有人把她們的意見當真。」之後,梅子寫道,「我們感覺自己就像是大海裡的一滴水」

(185頁)

。黑田沒能介紹工作,日語又已遺忘殆盡,而且,年滿二十二歲的舍松很快意識到未婚女性在當時的日本社會遭人側目,難以立足。在拒絕了幾任求婚者後,她終於決定與四十歲的陸軍大臣大山嚴結婚,曾經「崇拜未婚的獨立女性」的舍松也向「賢妻良母」屈服了。她最重要的身份成為「大山夫人」,發揮才華的空間被局限在舞廳、慈善晚會和廚房裡。

1891年夏天,梅子和培根牧師的女兒愛麗絲·培根合著的《日本女孩與婦女》出版。書中提議藉助「留學歸來的男性的力量,以及歐洲和美國的影響」,提升日本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並「提升日本女性的智力、道德水平和與之匹配的家庭地位」

(256-257頁)

。因為自身生活環境的幽閉,舍松並不贊同這本題獻給自己的書中體現出的樂觀精神。

1902年,1882級瓦薩畢業生舉行二十年聚會。這時的舍松已育有四名子女,還需撫養丈夫前妻留下的四個女兒。她在給同學的信中寫道:「至於我,我能說出什麼讓你們感興趣的呢?一件事也沒有。」「與你們的生活相比,我的生活何其平淡……你們會想聽我講自己為什麼辭退了一個僕人嗎?會想聽我說如何又僱到了新僕人嗎?或者我和某些軍官吃晚飯,席間他們一直在談論軍隊的事,或者我的小兒子成績糟糕,我對他已經失去耐心了,或者因為天氣太冷,我飼養的蠶狀況不太好,又或者我的生活被各種社交活動填滿,來自各種俱樂部和組織的邀請信一堆又一堆……」

(300-301頁)

有意思的是,雖然時常對自己的生活透露出沮喪情緒,舍松對在女性解放運動中表現積極的女性活動家始終持保留和批判態度。當以梅子的學生平冢雷鳥為首的日本婦女解放先驅創辦雜誌和社團,為女性權益大聲疾呼時,舍松在寫給愛麗絲的信中這樣評論道:「她們沒有學到外國教育的精華,卻已丟失日本女性最寶貴的品格——優雅、忍耐、紀律、責任。也許是我落伍了,但在我看來,日本女性教育沒有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

(307頁)

舍松不遺餘力地支持梅子建校辦學,但無法接受和認可女性運用所學,為男女平權拋頭露面、奮力抗爭。終其一生,舍松恪守賢良淑德、家庭至上的教條,將就讀於瓦薩學院時的意氣風發封存在遙遠的過往時光中。

再來看梅子。她發誓終身不婚,也確實履行了諾言。但除了沒有重蹈兩位朋友的覆轍之外,她的性別觀念與舍松並無明顯區別。梅子同樣對平冢的所作所為不以為然,認為她是「自私的新一代女性中的一個」。她寫道,「真正的事業需要以平和的方式開展,說到底,需要的還是東方人的方式」

(307頁)

。儘管梅子曾在《日本郵報》上發表文章呼籲「我們需要更有力的領導者為女性權益發聲」

(263頁)

,卻不願見到女性站到領導者的位置上。在她看來,女性的「行為舉止不要引人注意,不要顯得超前」,「要時刻表現得溫柔、順從、有禮貌,就像過去的女性那樣」

(293頁)

。她還提醒新時代的進步女性,「我們一定不希望看到,女性的思想和視野逐漸開放的同時,她們對家庭生活的不滿和焦躁卻也隨之逐漸增加,甚至忘記自己最神聖的義務是,即使犧牲自我也要維護家庭和睦」

(278頁)

同時,作者還敏銳地指出,雖然梅子輕視兩位朋友在婚姻中所受的束縛,更為她們不斷催自己成婚而煩惱不已,「舍松卻實實在在是梅子希望培育出的那種日本女性,是日本新女性的典範:知識水平與丈夫相當,是丈夫的好幫手、好伴侶,而非一味為丈夫做苦力,積極了解國際局勢,參與慈善活動,為自己的國家教育出優秀的兒女」

(259頁)

。梅子不斷教導自己的學生要成為「受過教育的男性的好伴侶,能夠對兒子們產生正面影響的好母親」

(同上)

,也即希望批量培養舍松的翻版。一言以蔽之,「梅子從未在自己的論述中提出,其他女性可能和自己一樣放棄有丈夫孩子的生活,將全身心投入工作。梅子是其自我主張的矛盾體,她沒有家庭,但是她的教育事業卻以推崇女性追求家庭完美為基調」

(279頁)

「向梅子尋求力量」

1902年3月,巖倉使節團中還在世的成員舉行聚會,舍松、繁子和梅子是「聚會席上僅有的三位女性」,「還像當年一樣,交談由男士們主導;晚宴後是一系列演講,『我們幾個女人只負責聽和欣賞』」

(297頁)

。此時舍松已是侯爵夫人,梅子則在兩年前創辦了女子英學塾(現在的津田塾大學),堪稱日本首屈一指的教育家,繁子也是音樂學院的資深教員,但她們在男性成員眼中仍然不過是「船上的小寶貝」。這時距她們乘船出洋已過了整整三十年,日本的男女平權狀況顯然沒有得到多少改善。不過,舍松等三人深情地回顧了當年的種種情形,好像並未受到多少冒犯。書中還數次描寫她們覲見明治天皇皇后的場景,這位美子皇后「被臣民們視為這個時代『賢妻良母』的象徵」

(306頁)

,更是舍松等三人至高的榜樣。她們生長於視女子為丈夫附庸的日本,在當時尚十分保守的美國度過青春期,又返回男女平權狀況不見起色的故土生活,似乎缺乏接觸和實踐先進女權思想的渠道。

津田塾大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與舍松等三人身處同時代的日本女性早已掙脫了「賢妻良母」的枷鎖。1884年,翻譯家深間內基將英國思想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所著《婦女的被奴役》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

第一、二章譯成日語,以《男女同權論》為題出版,為當時已漸成風潮的女性解放運動助力。這場運動將中島湘煙(1864-1901)、福田英子(1865-1927)和市川房枝(1893-1981)等女性活動家的名字載入史冊。荻野吟子(1851-1913)於1885年獲得醫生執業資格,成為日本第一位女醫生,從此日本女性的從業範圍便不再局限於教師、翻譯,或者護士。還有在1926年以《武士的女兒》為題出版英文著作的杉本鉞子(1873-1950)——本書書名顯然由此而來——她在丈夫去世後攜兩個女兒來到美國,憑藉多部小說和紀實作品,成為當時著名的作家。這些女性並不曾在少年時代親身沐浴歐風美雨,但她們對如何爭取女性權益卻擁有比舍松等三人更深刻清醒的認識,在行動上也更為積極果決。

在本書結尾,作者動情地寫道,「津田塾大學的學生們有時稱自己為『梅子們』,每逢期末考試和重要的工作面試臨近,許多學生都會來到校園裡這片梅樹成蔭的靜謐一角,向梅子尋求力量」

(312頁)

。如今日本的男女平等狀況仍然不容樂觀,但女性所受到的限制和壓迫畢竟已大為減少。津田塾大學的學生們能自由選擇喜愛的專業,數學、計算機、工程學等學科的大門都向女生們敞開了。梅子、舍松和繁子若能見到這番景象,也當感到欣慰。

相關焦點

  • 從武士的女兒到紙幣上的教育家:日本現代女性的開拓與平權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女性教育家」「津田塾大學創始人」等光環之下的津田梅子,原本只是幕末時期一個武士的女兒。1864年,津田梅子出生於江戶(今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是家中的次女。1871年,6歲的梅子同另外四位年齡稍大的女孩一起跟隨「巖倉使節團」赴美,成為日本首批女留學生中的一員。
  • 清朝的「幼童出洋肄業局」
    可見張之洞認為出國留學效果會比較好,這也代表了當時有影響的一種看法。  近代中國官派留學生始於1872年,該年及其後三年中分四批共派出120名10歲-16歲幼童留學美國。幼童到美國後,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他們學習技術的同時精神也被改造,而這不符合大清帝國官方的要求,留學計劃因此夭折。  清政府遣派幼童出國留學,目標是培養能為國效力的科技、外交人才。
  • 日本歷史上唯一的黑人武士:身材力量驚人,命運跌宕傳奇
    文/快哉風《黑豹》男主查德維克·博斯曼上周患癌去世,令無數漫威影迷心痛的同時,也讓原定他主演的新片《彌助》(Yasuke)無疾而終,這部描述日本唯一黑人武士的電影,曾引發很多人的興趣。博斯曼原定主演《彌助》話說,日本歷史上怎麼會有一個黑人武士?16世紀中葉的日本戰國時期,一個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範禮安來到日本,他從葡萄牙殖民地莫三比克帶來了一個身軀高大的黑人奴隸,姓名不詳。
  • 搬新家改變了我的命運
    然而,2016年,因家庭原因,加上老房屋出現了嚴重的裂縫無法居住,考慮到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我決定離開老家。  2017年,我帶著三個女兒來到了息烽縣城,由於沒有學歷和手藝,當時只好在工地上打短工。後來,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我在一家麵包店找了份工作,並借宿在親戚家。  2018年初,麵包店老闆見我能吃苦又勤快,將我的工資從1000多元漲到了2300元。
  • 他出身貧寒,名揚耶魯,畢業後拒絕高薪回國,120人因此改變命運
    在此期間湧現了很多仁人志士,為祖國奔走呼號,獻策出力,力圖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這其中就出現了一位風雲人物,胸懷教育報國的理想,力圖使國家走上現代化之路,並且畢生都為此不屈不撓地奮鬥。梁啓超、孫中山等都對他極為尊重,稱他為「先生。」
  • 越留學清廷越不安穩
    不在名單內的26個孩子,他們的第二個去向可以說讓人感慨時代和命運的無奈。清政府當初派出幼童留學,就是為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挽救清王朝垂危的統治,他們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拯救這個衰敗落後不堪的帝制政府。當然,其中有些或許是始終適應不了美國生活、跟不上學習進度,甚至還有個別是違反了學校的規章紀律被退學,不過目前史料也無法詳細考證清楚了。這些孩子的第三個去向,則是讓人佩服他們個人意志的堅定了。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68年初,容閎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 豆瓣8.7《寄生蟲》丨淺析風水石的暗喻,知識改變命運
    與其說《寄生蟲》講述的是窮人與富人的故事,不如說,它揭露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底層的人如何跨越階級壁壘,窮人只有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才能跨越階級壁壘。結合這兩個鏡頭以及體驗過富有的生活後,回想起自己曾經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樸忠淑獎章2、一塊石頭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更像是在訴說命運缺少一塊敲門磚在基宇的大學朋友敏赫來看望基宇一家時,帶來一塊觀景石。敏赫說:這塊石頭能夠帶來好運和考運。
  • 一場風暴讓兩人命運改變,產生三個平行時空,《海市蜃樓》大解析
    女兒憑空消失,丈夫另結新歡,25年前的兇手與鄰居好友的母親組成家庭,而唯一相信維拉遭遇的萊拉警長又總是勸她放棄調查。一心想要找回的女兒的維拉必須在風暴消失前解開所有謎團,然而命運的真相註定只能選擇一條人生軌跡。維拉何去何從?
  • 從雲計算談知識改變命運的原因
    一、命運和財富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對命運的心態都是複雜的,迷茫,抗爭,絕望,希望,五味雜陳,似乎無論如何努力,總是無法獲得內心希望的結果,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左右自己的行為。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命運,並試圖找到其中的規律。
  • 命運究竟能不能改變呢?
    逆天改命-這個詞是所有人都有想過,所謂逆天改命即自認為命運是上天註定的,卻又想著逆著上天的安排改變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在武俠小說中,還是在許多雞湯文化的宣傳下,我們都能經常看到這個詞。甚至許多人都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想每個人都讀過《擇天記》。
  • 課本之外的詹天佑,留學遣返成海軍勇士,未曾科舉卻是末代進士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出洋如同探險,把自家孩子送去「花旗國」更是生死難料。每個被選中留洋的孩子家長,都必須籤一份跟賣身契差不多的出洋「甘結」,註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最後還是在同鄉譚伯村,許諾將自己女兒許配給自己兒子,他才答應下來。1872年,詹天佑作為留學鼻祖,也與另外29名幼童登上開往美國的輪船(幼童共120人,每批30人,分四批赴美)。
  • 時間之主:命運的無法承受之重
    其精密如聖殿裡的大擺鐘,搖搖晃晃之間,就把一些人的命運改變。下面是兩個案例。(Lisa Marie Presley)Lisa是貓王的女兒,其父在她9歲時去世。根據遺囑,她到了25歲可以繼承父親的財產1億美元。
  • 黑色沙漠武士攻略 黑色沙漠武士怎麼玩?
    可但是,過了這麼久,在我們希望之地,真心是沒人來寫武士的攻略. 我承認,武士這個職業,很簡單..."無雙模式"on或"無雙模式"off,完全取決於你有沒有裝備基礎. 小生裝備並不過硬,不敢拿出來曬.這篇攻略希望能對廣大武士新手起到幫助,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大佬們多多留言,多提意見.
  • 光錐之內就是命運,智子改變了命運
    「光錐之內就是命運。」 林格略一思考,讚賞地衝斐茲羅連連點頭,「將軍,這個比喻很好!」「可是智子就能在光錐之外看到錐內發生的事。」「所以智子改變了命運。」斐茲羅感慨地說。同時因為災難傳播的速度等同光速,也因為包括電磁信號在內的任何東西都無法超越光速進行傳播,所以人類永遠無法預知任何光錐視線之外發生的事情。
  • 從臺山人出洋移民細說臺山僑情僑史|美國_歷史|新會縣|新寧縣|開平...
    臺山是中國著名僑鄉,臺山人出洋的歷史很長,了解臺山僑情,應從臺山人出洋時開始。臺山舊名「新寧」,建置於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499年)二月,建縣前全境均屬新會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廣西等地皆有「新寧縣」,為避混淆,源於縣城北面一座名叫」三臺山」的山名,將「新寧縣」更名為「臺山縣」。
  • 南美 | 白銀鐵甲武士
    白銀鐵甲武士屬於刺陶鯰屬,相比比較常見的「普鐵、長鬚、艾爾溫尼」三大鐵甲武士,它在市面上更加稀少。雖然國內市場少見,但是白銀鐵甲武士的野生分布非常廣,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大多數的亞馬遜區域都有所分布。
  • 今天,高考已經改變不了命運,但它能改變什麼?
    現在高考已經改變不了命運。 但這是真的嗎?為什麼? 過去 高考在過去確實改變了很多人命運,尤其是剛剛恢復高考的那幾年,很有一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覺。
  • 人類圖|智慧|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
    積德不一定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搞不好會對自己造成心理、能量甚至身體層面的傷害。真正改變你的方式只有從內在接納自己。了解自己的設計,接納自己、成為自己。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也非常深刻,我想結合人類圖解釋一下。
  • 《星球大戰》中的 絕地武士關係圖
    絕地武士(Jedi Knight)是一個崇高的團體,終身學習、研究和利用原力,使命是保衛銀河共和國的安定。他們像苦行僧一樣,身著長袍,不可結婚生子,不可擁有財產。而原力(Force)是絕地武士的力量之源,是一種力場,由所有的生物所產生,它包圍著我們,穿透著我們,讓銀河繫緊密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