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也因為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而我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則是白居易的這首《暮江吟》。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月夜清江圖,簡潔而生動,被稱為千古絕唱,絲毫不遜於《春江花月夜》。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題中江是哪裡呢?長安的郊區有一個曲江,很多詩人在那裡聚會,考上進士後再那裡喝酒,有人就說是在曲江寫的。但是這首詩的氣象非常宏大,應該是長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一道殘陽斜射到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綠色的,一半是豔紅的。這首詩描寫的事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陽照水,波光閃動,半江碧綠,半江豔紅活像一幅油畫。這句的「鋪字」用得極妙,形象地展現了太陽的斜射。
「瑟瑟」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詩人在江上凍得瑟瑟發抖,又或是孤單寂寥。大家可別用現代的語言解讀古詩。「瑟」是一種美玉,碧綠色的。大家都知道真正的美玉晶瑩透亮,在古代有錢人家都會佩戴玉佩,用作裝飾,而現代人們佩戴的玉鐲也是玉石材質,給人非常溫潤的感覺。這句中的「瑟瑟」指的是碧綠色的江水,而這江水如美玉一般,美的醉人。
江水則一半是綠色的,一半是紅色的,紅綠對比,色彩鮮明顯得畫面感十分強。古詩中,帶有顏色的詩句非常多,比如「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描寫了江南仲春的花紅柳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寫了夏日荷花的豔麗多姿;而白居易的這句僅用簡單幾個字,就勾勒出動人的秋天夜晚的江景圖,且生動傳神。
第三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憐」,即可愛、美好、惹人憐愛。詩人感嘆九月初三的夜晚那麼可愛、美好。露水像珍珠,月亮像彎彎的弓箭。接著詩人不再描繪黃昏景色,此時夜已經深了,露水已經出來了。
二十四節氣中有兩個節氣是白露和寒露。古人這是通過觀察天氣的變化,體會天氣越來越冷,才會有下句的露珠。天上的的月色跟草間的露水相互輝映,顯得那麼唯美、柔和,那麼有神韻。九月初三的夜晚,這個時間,也因為這首詩,現在被廣為熟知。
這首詩我們讀完了只有短短的四句,卻出現了兩次語言的反覆,兩次「半江」,兩『次』似一次是「月似」,一次「露似」,這麼短的詩,竟然這麼重複囉嗦。但是詩人囉嗦的非常有水平。兩次「半江」寫的是兩種不同的色彩,兩次的『似』,一次是地上的露珠,一次是天上的月,詩人處理得非常好,在復沓之中給人一種節奏感,令人感受到詩人在江邊的流連忘返。從夜幕到深夜,從地上到天上,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