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化了人間情感的《春江花月夜》,為何會成為「詩中的頂峰」

2021-01-09 幸福是我的信念

本文系作者幸福是我的信念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自問世以來,雖也遭到過冷落,但一經發現之後,影響深遠,有「孤篇橫絕,竟成大家」和「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之譽。根據此詩改編的音樂曼妙動聽,同為經典。當代戲曲舞蹈藝術則常以此詩為靈感來源,屢有同名新作問世。關於此詩的評論和讚譽汗牛充棟,此處,筆者僅從詩歌脈絡的角度,對全詩的情感歷程略作梳理。全詩雖以「春」「江」「花」「月」「夜」五字為題,其實最主要的物象乃為「月」,其他四景乃至詩中出現的海、潮、沙、霜、扁舟、樓臺,全在月光籠罩之下而匯成一片境。

春江花月夜

前面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指出季節和江潮始生,「海上明月共潮生」提示「明月初升」,「灩灩隨波千萬裡」賦予畫面流動感,而「何處春江無月明」則將天底下發生的一切置於月光洗禮之下,從而讓即將到來的情感普遍化。此是從大處著眼。「江流宛轉繞芳甸」四句,意境柔美,重點在於作者將「何處春江無月明」的全幅景象轉到由眼前之江水與月色來抒情,這是由目接千裡的全景到眼前景的轉捩點,可謂小處著手。「江天一色無纖塵」後八句,於微妙處見氣象。月懸中天,提醒時間轉換;孤月無翳,太清無塵,暗喻人之孤獨與思之清純。

孤月

「何人」「何年」之問,以良辰美景為誰而設之大疑問,驚異於宇宙與人生之聯繫,喚醒一種時間意識與歷史感覺,從而順理成章地帶出變與不變的哲理。這是全詩由宇宙而人生的一個轉換。可謂生命感覺的激發,由此生命感覺之觸發引出後文。「白雲一片去悠悠」之後八句,以「浮雲扁舟」狀遊子之漂泊無依,以「明月樓臺」寫思婦之綿綿相思。遊子思婦,正是古代中國詩歌所表現的重大題材,也是人生情境的具體代表。「月徘徊」,強調時間之推移。「可憐」兩字,將月光有情化,而「妝鏡臺」「玉戶簾」「搗衣砧」這些規定情境又暗喻自然景物予人之無情有恨感。

妝鏡臺

但中國詩歌中的自然,畢竟是個有情世界。「此時相望不相聞」後六句,言願將一段相思,託付於無所不照之月光,並借魚雁以傳書,所謂「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然相距遙遙,魚雁也不堪重任。相思不已,遂因思成夢,閒潭落花,正是青春將逝的潛意識。春光漸老,遊子不歸,也是古詩中的常見主題。這些地方最易體會中國詩歌獨特的微妙感情和人性關懷。「江水流春」至全詩結束六句,首先以「落月西斜」再次點明時間,完成明月初升到西降的一個時間周期,同時也說明詩人之一夜無眠。

遊子

雖則如此,然碣石瀟湘,相距遙遙,依然無由得會。此詩最妙之處,在於最後兩句的轉折升華。睹此明月之餘暉,揣測如我一般不得團圓之人大概不在少數吧。於是一段離愁,遂轉化為對人類悲歡離合境遇的普遍關懷,並進而上升為哲學思考:大概人生有不如意,就是人生的某種常態吧!而落月含情,江樹近人,人之孤獨感因沉浸於泛神之宇宙中而得到釋放。「不知乘月」之句,與前面「何處春江」句正相呼應。

江樹

吳烶曰:「『不知乘月』句又推開,在『無限路』內之人,因己念及人,想亦同此未得歸之心也。」(《唐詩選勝直解》)鍾惺曰:「『搖』字、『滿』字,幻而動。」(《唐詩歸》)聞一多先生以為這些詩句「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升華過的純潔愛情,又有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宮體詩的自贖》)。梳理這首詩的線索,以月亮之升降為一明線、主線,伴隨這條主線的是人的情感歷程的逐層演進。由篇首春江潮湧的壯闊畫面,引發作者的宇宙意識;又由於目睹皓月孤懸而引出作者的宇宙人生之。

聞一多像

接下來純粹描繪人事,以遊子思婦代表人間之悲歡離合種種,復以一己之離合引發對人類普遍情境之悲憫與哲思;最後以復歸自然作為解脫之途徑。兩條線索若即若離,又互相生發。李澤厚先生說:「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美的歷程》)在筆者看來,少年沒錯,但卻是少年老成,在三十六句七言的篇幅裡,竟然完成了一段對宇宙人生的完整思考,情感也由此從少年之懵懂而頓入中年之寬厚。

參考資料

《春江花月夜》

相關焦點

  • 此古詩是唐詩的頂峰,唐朝最美的古典詩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附...
    聞一多評價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在藝術上的成就達到了同類詩中的最高水平。整首詩的意境美到窒息。在這靜寞幽深的春江花月夜裡,有多少人天各一方,依託著月光遙寄思情,而落月的餘輝只能是無可奈何地帶著不能寧靜的情思,把樹影灑滿了漫漫無盡的江邊。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看過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就能懂
    我認為是在唐朝,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讀唐詩中體會到。讓我們先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白居易的這首月夜清江圖,奇麗唯美,不輸《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也因為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而我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則是白居易的這首《暮江吟》。
  • 張文魁:經濟學家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談談經濟學理論的幾個缺陷
    來源:經濟學家圈經濟學家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轉載請註明經濟學家圈來源本文作者:張文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在人們對祥瑞的期盼中,《春江花月夜》的場景重來。不同的人對場景、對作品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但讀到這首偉大詩篇,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心曠神怡,可能又有些浩浩乎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知止。
  • 被李白寫「吾愛孟夫子」的孟浩然,所寫兩句古詩,媲美春江花月夜
    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文化部分。放眼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把古詩放到如此高的地位;放眼歷史,也沒有哪個朝代的詩詞形式能超過唐詩的水平。唐詩唐詩當中,有一篇被譽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為很多人所喜歡。這首詩的意境太美了。
  • 何遜詩詞選:春江花月夜,秦樹漢宮秋。昔人乘鶴去,煙渚月如鉤
    何遜詩詞選輯春 夜琴瑟春江花月夜,風花雪月錦官城。一溪柳月聽花語,十裡桃花照月明。花弄月華清氣發,月移花影惠風生。花飛月落相思酒,花月三生三世情。雖見人間歧路少,但悲多負少年頭。觀滄海汪洋浩瀚濟深淵,澎湃洪波瀉淺灘。潮汐沉浮清洗濁,滔滔滄海匯涓涓。秋 思蒹葭蒼蒼荏苒萍,蘅蕪藤蔓薄縈蔭。
  •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文|念你早已成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所以人們所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高雅。而說起高雅,很多人都會向詩詞和書法方面靠攏,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會詩詞和書法都是比較有才的人,而有才的人自然會被大家認可。今天我們也來高雅一回,聊一聊古代的詩詞。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5種含義,你知道幾個?第一種,象徵團圓。每當說起月亮的時候,很多人就想到了團圓,不管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都講究團圓的含義。
  •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這首詩犯了個致命錯誤,為何還能千年流傳?
    例如張若虛,只留下了兩首作品,但是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王之渙,傳世之作只有6首,卻躋身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之列,其中兩首《登鸛雀樓》和《涼州詞》都是耳熟能詳的名作。
  • 多肉「花月夜」爛根,送你兩個解決「技巧」,簡單實用,一學就會
    很多喜歡詩詞的朋友可能讀過這《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詩中的花月夜,指的是一種場景,只是令很多朋友想不到的是,我們的多肉植物中也有花月夜這個品種。可能很多朋友都見過這種植物,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有很多朋友會把它與吉娃蓮弄混掉,因為它們的外形其實是十分相似的,只是花月夜的和吉娃蓮的顏色會有些不同,仔細分辨還是很容易能分得清的。而花月夜與吉娃蓮的共同之處就是非常漂亮,而且也很好養活。其實小編感覺,我們如果不認識這種植物,是很難把它的名字聯想到花月夜上面的,這也正是多肉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們總是能給我們無限的驚喜,也能時常讓我們驚嘆。
  • 詞墨詩香「飄入」校園,我州這所學校的誦讀活動很有「料」!
    誦讀經典,在美的歷程中實現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鑑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舞曲共築長安愁——高二(1)班《越中覽古》課本劇表演,以今調唱古詩,用視聽享受拉開了活動的序幕。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高二(3)班《將進酒》唱念做打,戲曲唱腔傳詞韻——高二(2)班《今歌鑑古樂》經典不朽,江月依舊——高二(3)班《明月幾時有》孤篇橫絕壓盛唐,《春江花月夜》在張若虛那裡,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今,一千多年過去,高二(3)班的學生將書本裡春、江、花、月、夜各自擁有的靈魂和秘密呈現出來。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情真意切,真摯感人!
    王昌齡曾經在自己另外一首詩中以「一片冰心在玉壺」來表明自己的清白。也就是說王昌齡被貶最大的可能是得罪了權貴而不是自身有問題。李白自然知道好友的為人,在得知他被誣陷貶官後,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懷的詩篇寄給他,是符合李白處世風格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穀鳥,相傳其啼聲哀婉悽切,甚至啼血。
  • 這位詩人僅傳世一首詩,就留下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文學史上,憑藉一首詩奠定歷史地位的不在少數。比如張繼等人,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也僅有兩首詩傳世而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然而,那些都是在詩歌很興盛的朝代。事實上,在唐朝之前,詩歌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而且也有詩人僅靠一首詩在文學史上立足。比如寫出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人,王籍。王籍這個詩人是南北朝時代的人,比李杜白王維等人要早上一百多年。但是王籍的這首流傳下來的古詩,其水平對比李杜白等人並不遜色: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