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朋友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是患難之交,不僅不會為一點浮名虛利而爭執不休,反而會在危難之時相互扶持。比如中唐的白居易與劉禹錫,不僅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都遭遇了相似的人生經歷,彼此互敬互助,才度過了各種難關。
朋友間就該相互理解,王勃送別朋友時就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王昌齡也深知有意的珍貴,「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朋友間也要相互尊重,有時還要推己及人,才能和諧相處、共同進步。下面介紹的是袁枚月夜訪友,這首五律無一句抒懷,卻滲透著悲涼的情思。
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
清代:袁枚
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
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
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溼衣襟。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曾步入仕途,任過縣令,但因升遷無望等原因,後來就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作者平時除了著書立說,鑽研詩詞,還經常去拜訪朋友。借園就是一位隱士的居所,其主人月下吹笛,雅興十足,讓詩人也羨慕不已,回來後就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
首聯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秋士,即暮年不遇者,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秋夜悽清冷寂,作者所訪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詩人緩緩步入園中,首先聽到水上音,其中既流露出主人心聲,也寄託了其深沉的情感。
接下來承接首聯,具體描寫笛音,作者先進行氛圍的烘託,「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月色清涼似水,笛音悠揚醉人,微醺的小園主人,借酒消愁之後,似嫌不足,又以笛聲抒其情懷。「酒人」,指喝了酒的主人,他在月下吹笛,不僅自己更感悲愁,也讓客人被這悽楚的笛音打動,想起了仕途坎坷、人生波折。
頸聯深入描繪這涼月下的笛音,「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悠揚的笛音似乎很有穿透性,不僅響遏雲霄,而且遠處池塘的紅藕也飄來陣陣幽香,好像笛聲也有了香氣。作者結合嗅覺和視覺感受,並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展現出小園主人高超的技藝,也彰顯出詩人早已陶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
詩人久久佇立,不願離開,尾聯抒發詩人的感受,「相逢清露下,流影溼衣襟。」一曲聽完,主客二人相對無語,是依然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還是因為太受感動而一時語塞?作者不說,可是衣襟溼!
他們的身影沉浸在流瀉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內心的波濤卻洶湧澎湃。彼此都是「秋士」,心心相印,精神上高度契合,才會被笛音感動。
縱觀袁枚的這首詩,全文通俗易懂,更無晦澀的典故,句句抒情,又含而不露。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涼月、清影以及笛音、藕香等意象,構造了一幅諧美的秋夜圖。
兩位秋士相逢在如此悽楚的月夜,相對無言,卻勝過千言萬語;默默相對,卻精神契合。讀完全篇,如有一股感情之泉流入心中,立刻就感到了一種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