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料在載荷的作用下, 受模腔形狀的約束, 其邊界不斷發生變化。在整個變形過程中, 材料的某些邊界部分可能逐漸與模具接觸而變為約束邊界,同時, 有些本已受約束的材料表面可能會脫離與模具表面的接觸而重新成為自由邊界, 這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為得到可信的結果, 在用有限元數值模擬板料成形過程, 必須用恰當的方法來描述模型的幾何形狀, 選擇合適的接觸算法, 選擇合適摩擦模型 [1] 。
拉伸成形是對成型模卸件結構的改進的一種技術;它提高成型模卸件效率,並能使拉伸成型模結構簡單;拉伸成型模是由凹、凸模,壓邊圈,頂件板,彈簧,螺釘構成;其優點是:在彈簧的作用下能自動的卸件,提高卸件效率,並不損壞零件,模具結構簡單,降低製造成本,縮短製造周期,使用、維護方便。
《拉伸件》正在賦域網火熱掛賣中
三維模型幾何形狀的數學描述通常有解析法、參數曲面法、有限元網格描述等幾種描述方法, 選擇不同的數學描述方法對仿真精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響。解析法對一些基本的圖形描述精確, 動態邊界處理中的有關算法也較為簡單, 無須迭代, 但當解析式的階次增加, 相應的算法則變得異常複雜, 而且無法對過渡表面和空間自由曲面進行準確靈活地描述。目前CAD 技術曲面造型技術和相應的算法都比較成熟, 採用參數曲面法描述模型幾何形狀和動態邊界處理精確合理、效率較高。有限元網格描述僅是把模型的表面離散成結構最為簡單的三角形平面,採用這種方法處理問題簡單方便。
模型表面有限元網格(僅是三角形網格) 的生成也要基於模型的實體造型和曲面造型, 網格的密度也要因表面形狀的急劇變化程度而實現自動加密。下面所述主要針對有限元網格描述法而言。
接觸本身是一種很普通的非線性行為, 它是狀態變化非線性類型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子集, 是一種高度非線性行為。一般的接觸分為剛體—柔體接觸、柔體—柔體接觸。ANSYS 軟體支持3 種接觸方式: 面—面接觸, 點—面接觸, 點—點接觸。板料拉伸成形過程中板料發生大變形、模具與板料發生大滑動。為了得到更好的接觸結果和建立模型的方便, 現採用柔體—柔體接觸的面—面接觸來模擬板料拉伸成形過程。
《拉伸件》正在賦域網火熱掛賣中
1 目標面的生成
在板料拉伸成形過程中模具的剛度很大, 變形很小,因此把模具的某些表面定義成目標面,用一系列目標單元TARGE170來劃分目標面。對於柔性目標面, 這些目標單元是覆蓋在已用實體單元劃分好的實體的表面, 而且可以在TARGE170 單元上直接施加位移、溫度、力和力矩。對於任何的目標面, 其目標單元的節點的序列號對處理接觸問題是非常關鍵的, 節點號必須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 以便可以用右手定律來判別目標面的外法線方向, 即單元節點的序列要與下面的實體單元或殼單元的節點序列號一致, 以保證單元的正法線方向指向目標面,這對於殼單元、梁單元尤為重要。
2 接觸面的生成
在板料拉伸成形過程中, 當板料剛度相對較小時, 成形過程中會發生大變形、大應變, 因此可把板料的上下兩表面定義為接觸面, 用CON TA174 單元(或CON TA173 單元) 來劃分目標面。這種單元適合於分析3D 結構和耦合熱結構接觸問題, 它與下面的實體單元或殼單元有相同的幾何形狀, 當單元表面與目標面上的某個目標單元發生穿透時接觸便隨之發生。而且要求單元的序列號要與下面實體單元或殼單元的序列號一致, 以使接觸單元的外法線方向指向目標面。
3 接觸對的生成
目標面和接觸面是通過一系列共用的實常數號聯繫在一起的, 這個實常數系列包括了所有的目標單元和接觸單元的實常數。無論是目標面還是接觸面, 可以把許多單元組成同一個接觸面或目標面, 但這樣做計算機計算起來特別費時, 效率比較低, 如果把目標面和接觸面分成多個目標面和接觸面, 則計算機的計算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當接觸面的同一區域與多個目標面發生接觸時, 應定義多個接觸對(使用多組覆蓋層接觸單元) , 每個接觸對有不同的實常數號(即使實常數沒有變化) 。
《拉伸件》正在賦域網火熱掛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