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吐痰的人,總是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這樣的行為,總是讓人心生厭惡,有人說,如果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中,看到地上有一口痰,就感覺像吃到了一隻蒼蠅,還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痰液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看到痰液中萬千細菌自由遊弋的模樣,當即表示:「今後我一定要改變亂吐痰的惡習,隨身攜帶紙巾,有痰就吐在紙巾上。」
因為痰中攜帶者大量的的病菌,不隨地吐痰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和社會負責,隨地吐痰不是一件小事,它關係著大眾健康和公共衛生。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痰呢?
前面提到,氣管、支氣管的內壁都覆蓋著一層黏膜,由纖毛柱狀上皮和杯狀細胞組成,在黏膜下層含較多的黏液腺和漿液腺,腺體導管開口於黏膜表面。
正常情況下,杯狀細胞和腺體分泌少量黏液覆蓋在黏膜層表面,對黏膜起保護作用,可保持氣管黏膜的溼潤,以便黏附吸入氣管、支氣管內的塵埃顆粒、細菌等,阻擋其進入肺部深處。然後,藉助纖毛柱狀上皮的纖毛擺動,將黏附了塵埃顆粒、細菌的黏液排到氣管上端的喉頭部位,經口腔咯出,即為痰。
當氣管、支氣管和肺受到有害因素的刺激或致病菌感染而發生炎症時,呼吸道的黏膜充血、水腫,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血管擴張,滲出增加,黏膜層的杯狀細胞和黏膜下層的腺體增生肥大,黏液分泌大量增多,利於清除異物。
健康人一般是沒有痰的,但是患呼吸系統疾病時,受致病微生物感染,會產生大量的痰液。患者吐出的痰,相當於細菌的「成長樂園」,一口痰中有成千上萬的病菌,可以通過痰液傳播的疾病有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肺結核、流行性感冒、麻疹等。
只要有人隨地吐痰,其他人都有吸入致病細菌染病的危險,因為痰中的致病微生物會進入空氣中,在空氣中到處飛揚,健康人吸入這些帶有病菌的空氣,很容易「中招」。
如果有痰不吐也會傷害肺部,給細菌提供溫床,容易導致支氣管內腔閉塞,導致呼吸不暢,嚴重的會發展成肺氣腫,而且痰中還含有促進支氣管收縮的物質,使支氣管痙攣;有些患者的痰還具有抗原性,可引發過敏性哮喘。另外,年老體弱、久病臥床或小兒發育未成熟時,甚至會因黏痰堵塞呼吸道而引起急性衰竭致死。所以說,「痰」不可笑談,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