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奎寧(Quinine)是最初治療瘧疾的藥物,最初?
15世紀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樹皮的萃取物可以治療瘧疾,最初的發現靠的只是神農嘗百草的方法,具體的藥理還不是很清楚。
-
瘧疾、樹皮與奎寧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瘧疾、樹皮與奎寧的故事。奎寧結構式(圖片來源於網絡)瘧疾,現在並不常見的一種疾病,卻在數百年前,是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脅。患上瘧疾的人,會有周期性的寒戰和發熱,一會冷、一會熱,反覆發作,還會有貧血的症狀。因為是周期性的發作,發病時冷熱難忍,不發病時也能正常生活。
-
瘧疾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怎麼辦?科學家有了新想法:餓死瘧原蟲
從奎寧到青蒿素奎寧是 17 世紀初被發現的,最初是用南美的金雞納樹的樹皮磨成的粉。後來,即使科學家分離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但依然難以人工合成,因此金雞納樹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製造奎寧的唯一原材料。而且更嚴重的問題是,隨著奎寧的大範圍使用,越來越多的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瘧疾再次變得難以控制。二戰期間,美國投入巨大的力量研發新的抗瘧藥物,最終合成出了氯喹。
-
瘧疾越來越耐藥了,怎麼辦?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容妃親自試藥 | 《康熙王朝》截圖這個神奇的藥粉就是奎寧,中國人更熟悉的名字叫「金雞納霜」——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不得不感慨康熙果真是天選之人,天花、瘧疾這兩種在古代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他都得過,居然每一次都大難不死)。
-
越南戰爭瘧疾肆虐,胡志明求援中國,屠呦呦受命研發青蒿素
屠呦呦女士因為成功研發青蒿素,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前些天屠呦呦團隊又公布了重大消息,他們在瘧疾抗藥性的問題上又斬獲勝利,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因為如果瘧疾對青蒿素形成抗藥性,這就意味著瘧疾將無藥可救,而屠呦呦團隊攻克了這一難題。
-
由屠呦呦獲諾獎想到的 ------瘧疾肆虐的那些年
回想自己早年間生過瘧疾(又叫打擺子、瞎吧事),九死一生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是中醫挽救了我的小命。屠呦呦特效抗虐中藥「青蒿素」的發現,豈止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真正是患者的救命菩薩。我作為深受瘧疾殘酷折磨過的人,更能感到屠呦呦的偉大,祖國中醫學的偉大。1960年我12歲,剛上初一。秋假後的一天上午,天氣還是挺熱的。
-
屠呦呦團隊新發現: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也有獨特療效
中科院遺傳學博士李雷認為,青蒿素的發現解決了奎寧存在的普遍抗藥性問題,使得因抗藥性而無法進行治療的病患可以被醫治,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而且作為一種便於獲得的原材料,青蒿的普及也將為非洲貧困地區的患者帶來更實惠、療效更好的藥物。
-
瘧疾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她能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如何被發現的
瘧疾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她能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如何被發現的?她是中國女科學家,她使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免於死亡,2015年10月10日23點30分,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其中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屠呦呦,因其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得瘧疾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
-
粵教授揭秘青蒿素研究 他臨床證實療效(圖)
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北京時間10月5日晚,正在編寫「青蒿素快速消滅瘧疾」材料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李國橋接到老朋友的電話,獲悉抗瘧路上的「戰友」、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憑藉發現治療瘧疾的開創性療法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好事情!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發現)早就該獲諾貝爾獎了!」 上世紀60年代至今,這位年近八旬的廣東科學家一直奮戰在青蒿素抗瘧的臨床研究中。
-
周維善院士等講述青蒿素結構的測定與全合成經過
,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的藥物均源於兩種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向惡性瘧疾流行的所有國家推薦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
-
瘧疾俗稱打擺子 發現青蒿素以前 古人如何防範治療瘧疾
古人嘗試了諸多途徑對治瘧疾,但成效寥寥。羅馬名醫蓋倫根據「四體液說」提出,瘧疾是體液不平衡所導致的,採用放血和催瀉療法即可治癒。然而,瘧疾本身就會導致貧血,簡單粗暴的放血只能讓病人死得更快。傳統中醫則認為祛邪截瘧是治療瘧疾的基本原則。在診斷為瘧疾後,即可截瘧。
-
抗瘧疾老藥氯喹: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
正如張新民所說,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疾藥物。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從奎寧說起。1820年,法國著名藥學家Pelletier和 Caventou成功從金雞納樹皮中提煉出歷史上最早的抗瘧疾藥——奎寧,使得奎寧成為治療發熱性疾病的首選藥物。
-
一文讀懂:神藥青蒿素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1967年越南戰爭期間,瘧疾橫行,傳統抗瘧藥物奎寧療效不佳,瘧疾對美越雙方的參戰人員均造成嚴重的威脅,部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儘快擁有抗瘧特效藥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為擁有多家製藥巨頭的美國投入大量的精力試圖找到療效確切的抗瘧藥物,然而直到戰爭結束仍一無所獲。
-
首次發現青蒿素(新中國的「第一」)
新華社發人類已經和瘧疾進行了數百年的鬥爭。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中分離奎寧。此後,奎寧的替代物氯喹一度成為抗擊瘧疾的特效藥。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藥性,使得全世界2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劇上升。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目前仍然是人類治癒瘧疾的唯一選擇。
-
寧波女孩非洲遭蚊蟲叮咬 春節期間罹患瘧疾不幸去世
在前往杜拜參加食品展前,在非洲當地被蚊蟲叮咬感染瘧疾。2月17日,該女孩抵達杜拜參展,當時已覺身體不適,頭痛發燒,以為身患感冒便沒有在意。於6天後病情加重,昏迷不醒,被送往杜拜當地醫院搶救。經診斷,其病情已發展為嚴重的腦型瘧,儘管當地醫療條件一流,但缺乏青蒿素等特效抗瘧藥物。
-
Lancet Infect Dis:「超級瘧疾」在東南亞蔓延
越南、泰國和英國研究人員在2017年10月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雜誌上刊文說,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
-
「青蒿素之母」:190次失敗之後的成功,為挽救數百萬瘧疾患者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24日,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此時,正值美越交戰,兩軍深受其害。1967年的中國,正值「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一個旨在援外備戰的緊急軍事項目啟動,目的是要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
-
抗瘧疾衛士,青蒿素的故事
公元前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熱功能;1590年左右,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確記載青蒿它能「治瘧疾寒熱」。1639年左右,西班牙駐秘魯總督的夫人錢昶伯爵患上一種發熱病,秘魯的印第安人送來一種由常綠樹樹皮磨成的粉末,她服用後奇蹟般地康復了,伯爵夫人便將這種樹皮引入歐洲,後來這種書被命名為「金雞納樹」1820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約瑟夫•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布萊梅•卡旺圖合作,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1907年,德國化學家P•拉比推導出奎寧的化學結構式;1945
-
她的「青蒿素」到底是個啥?
曾有11名女性獲獎 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2011年9月12日,81歲的屠呦呦獲得美國「拉斯克醫學獎」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