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起底「裕仁回憶錄」購買者:否認大屠殺的日本右翼

2020-12-06 人民日報海外網

海外網12月7日電 近日,一批記錄日本天皇裕仁對二戰期間相關問題回憶的資料在美國紐約拍出,據稱其中包括不少日本侵華的相關史料。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披露,購買這批資料的日本人高須克彌是一名強硬右翼份子,曾在多個場合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史實,引發外界對於這批材料可能會被日本右翼利用,從而為該國軍國主義者「塗脂抹粉」的擔憂。

圖為裕仁回憶錄

據英媒報導,高須克彌雖然是一名整形外科醫生,但他經常在工作外的時間參加日本電視節目,並作為特邀嘉賓進行發言。2015年時,他曾在網上公開大放厥詞稱,南京大屠殺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種族滅絕事件「純屬虛構」,還宣稱納粹時期「德國醫學最為發達」。在這番令人震驚的言論發表之後,他立刻被美國整形外科學會開除會籍。

目前外界關心的是,這批資料落入日本右翼分子手中會遭遇怎樣的命運?專家分析,這批資料有可能會被用作免除裕仁在戰爭期間罪責的「證據」。材料中的一部分內容在編寫之初就淡化了裕仁的戰爭責任,在回憶錄中,裕仁辯稱自己只是被動的接受內閣有關戰爭的決定。

據之前報導顯示,此次拍賣的裕仁回憶錄記載了其於1946年春向親信講述的從謀殺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至二戰結束的經過,共有173頁,是該時期日本歷史的第一級資料。(海外網 李可愚)

相關焦點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種種暴行,長久以來卻被日本右翼勢力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在1997年之前的西方世界鮮為人知,但紙永遠包不住火,日本人千方百計掩蓋的「南京大屠殺」事實在1997年終於被廣泛曝光,日本當局也為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責。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在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早在1960年便開始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南京大學開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主題活動」,講座不僅吸引了歷史學院的學生,更吸引了其他院系甚至校外人士前來聽講。張生教授在主題講座中指出:「南京大屠殺的研究成果」不但是為中國抗戰史留下寶貴財富,也是為二戰的歷史貢獻了力量。  變「回應式」研究為「主動式」研究 越來越多的人研究南京大屠殺,為什麼?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震驚世界的歷史慘劇「南京大屠殺」發生70周年之際,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終於在日本發行了全文翻譯的日文版。日文版譯者巫召鴻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華僑二世,他以個人之力譯出《南京大屠殺》全書,做了一樁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幹的工作,也為普通日本讀者提供了一份觀察歷史的新視角。
  • 為了替南京30萬冤魂伸冤,她飽受日本右翼威脅,36歲精神崩潰自殺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種種暴行,長久以來卻被日本右翼勢力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在1997年之前的西方世界鮮為人知,但紙永遠包不住火,日本人千方百計掩蓋的「南京大屠殺」事實在1997年終於被廣泛曝光,日本當局也為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責。
  • 否認「南京大屠殺」的APA酒店又回來了?美團去哪兒回應…
    2017年初,日本APA連鎖酒店在客房內放置右翼書籍事件在網絡上曝光,引發中國民眾強烈憤慨,國內旅行社和旅遊平臺隨後全面禁止與APA酒店合作。然而最近網友發現的一件事卻讓很多人寒心了……記得年初日本APA酒店客房內放置否定「南京大屠殺」的右翼書籍這件事嗎?
  • 《海豚灣》在日本右翼團體抗議聲中上映
    《海豚灣》在日本右翼團體抗議聲中上映 本報駐日本記者 裴軍         7月2日,日本右翼團體在影片《海豚灣》日本發行公司社長住宅前騷擾抗議。     本報記者 裴軍攝     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海豚灣》,在日本的放映計劃遭遇了重重阻力。
  • 記者實地探查:進入日本APA酒店卻一怒再怒
    原標題:新華社記者實地探查:進入日本APA酒店卻一怒再怒  東方網1月19日消息:日本APA連鎖酒店在客房中放置酒店CEO所著右翼書籍,否認南京大屠殺和強徵「慰安婦」等日本二戰暴行。此事儘管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但APA集團卻於17日傍晚囂張回應,不會從客房撤下相關書籍。
  • 日右翼直闖釣魚島1海裏海域內 被日勒令返回
    18日,日本右翼團體乘坐的漁船(中)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後被日海上保安廳船隻包圍並勒令離開。【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英國路透社報導,約20名日本民族主義團體成員在18日接近釣魚島後返回。他們分乘5艘船駛向中日兩國的爭議島嶼,並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發出信息,即「這些島嶼是日本的」。
  • 百年前日本絕版舊照,第一張昭和天皇裕仁,第五張香淳皇后的萌照
    百年前日本絕版舊照,第一張昭和天皇裕仁,第五張香淳皇后的萌照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1年裕仁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直至1926年正式繼位。值得一提的是,裕仁的性格有些陰鬱,而且腿部有殘疾,當時的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也就是裕仁的老師曾上奏大正天皇,懇請大正立裕仁的胞弟秩父宮為皇太子,提議最終沒有獲得準許。圖為昭和天皇裕仁和他的妻子香淳皇后的合影。百年前的日本女武士顏值高,武力值更是不俗,不比男武士差多少。
  • 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卷宗首公布
    他的父親被一小隊日軍帶走,從此音信全無,他的母親被日軍強姦……」昨天,南京市公證處首次公布了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物、證言的公證卷宗,這批以公證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證據,再次證實了當年那段慘痛的歷史。  「這39位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公證卷宗完成後就被存放進檔案室,至今已封存了17年。」公證處工作人員說,近期,他們對公證檔案進行重新整理,發現這批珍貴資料。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答案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成書後,她又得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報復和騷擾。在這場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給整個中華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日本兵用刺刀捅的方式殘忍殺害中國戰俘。
  • 英媒: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染物已經漂流至白令海
    參考消息網3月29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3月27日說,2011年遭受海嘯襲擊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汙染物一直在向北漂流,目前已經漂流至白令海峽附近的一個偏遠島嶼。據路透社3月28日報導,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一個海洋資助項目表示,對去年在聖勞倫斯島附近收集的海水進行分析後發現,遠在日本的福島災難已經導致當地放射性物質銫-137的濃度略有上升。來自阿拉斯加的海洋諮詢公司的蓋伊·謝菲爾德指出,該地區銫-137的濃度目前較低,不會對生活在白令海沿岸的人造成健康問題。
  • 李公明︱一周書記:右翼民粹主義的「話術」與……「圖術」
    作為書名的「恐懼的政治」概念與弗蘭克·富裡迪說的「恐懼的政治」有某些相通,富裡迪所針對的是西方政治中利用恐懼心理操縱公共輿論和公共事務的趨勢,尤其是在「9·11」以後的美、英等國,恐懼被作為一種獲得公眾聽取其聲音、同意其決策的政治工具。
  • 揭秘日本二二六兵變:打著尊皇旗號的兵變,為何被天皇本人鎮壓?
    可是「二二六兵變」的發生,使得沉寂的皇權甦醒了,裕仁主動使用皇權,命令鎮壓叛軍。 在天皇的堅決命令下,所有同情兵變的閣臣無法再保護叛軍,「二二六兵變」由此被鎮壓。那麼裕仁為何動用皇權嚴肅處理一個小小的兵變呢,裕仁的用意是什麼?
  • 南京大屠殺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中英文全球首發
    南京舉行國際和平集會昨天上午10時,在紀念館集會廣場上,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始,拉響警報、默哀、敬獻花圈……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何權在儀式上說:「我們在這裡重溫歷史,悼念遇難同胞,就是為了警策世人,永遠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就是為了揭露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否定侵略、妄圖翻案,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圖謀;就是為了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不忘國恥
  • 她為30萬冤魂奔走,讓世界記住了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卻逼她自殺
    童年的時候,純如與父母談話時,父母經常會提到遙遠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個叫南京的城市裡發生了些什麼,她的祖父如何逃離那個人間地獄,滔滔長江水如何被鮮血染成了紅色……,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更是感到了無比的憤怒。當時只有26歲的她被深深觸動。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卻無人知曉日本人在中國進行的大屠殺。
  • 逝世16年,《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經歷了什麼而自殺?
    面對日本的進逼,統帥部最後決定由上將唐生智、羅卓英等負責守衛南京,自從1937年十一月26日開始,唐生智成為南京對敵前線的最高指揮官,一開始他做了逼死的決心,打著背水一戰的計劃,但是決心終究敵不過現實,在日軍凌厲的攻勢面前,本來從上海潰退的軍隊幾乎無法發揮有效的作用。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13日上午10點,悽厲的防空警報聲響徹整個南京,全市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儀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行。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保衛南京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