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人體染色體著絲粒區域,保留著幾十萬年前古老的DNA序列

2020-11-25 生食堂

著絲粒位於染色體的中間,是連接一對姐妹染色單體的特化DNA序列。有絲分裂時,紡錘絲通過動粒附著在著絲粒上。著絲粒主要被視為引導染色體行為的基因座。

深入探索著絲粒對於理解細胞分裂出錯時會發生什麼,導致癌症或基因缺陷非常重要。但是著絲粒的DNA含有大量重複序列,科學家們一直無法正確地繪製出這一區域的正確圖譜。

Credit: Charles and Sasha Langley

圖:染色體的中心區域,即著絲粒(centromere),包含的DNA在數十萬年裡基本保持不變。其中一些DNA來自尼安德特人或其他人類親屬或祖先,這些祖先出現在現代人遷出非洲之前。

最新發布在《elife》雜誌上論文推斷,可能存在單倍體---人類進化過程中共同遺傳的基因群---它們覆蓋了我們基因組的大部分,甚至是整個著絲粒。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因為著絲粒不參與細胞分裂形成精子或卵子時發生的的「交叉」過程。在交叉過程中,成對的染色體排列在一起,它們的四肢交叉,有時在它們之間切割和剪接DNA,這樣基因就可以重組。但是在著絲粒附近,交叉線下降到零。如果每一代都沒有重組,著絲粒可能會保存非常古老的DNA片段。

研究人員通過尋找遺傳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一個DNA字母的遺傳變化---這將使他們能夠在著絲粒中繪製單倍型。

他們首先展示了在果蠅中識別著絲粒單倍型,或者「cenhaps」。

這一發現有兩個含義。首先,如果研究人員能夠通過染色體的著絲粒來區分染色體,他們就可以開始進行功能測試,看看這些差異是否會影響哪段DNA的遺傳。例如,在卵子形成過程中,四種染色單體由兩條染色體組成,但只有一條染色體進入卵子。因此科學家們想知道:某些著絲粒單倍型是否更容易傳播?是否某些單倍型更容易出現錯誤?其次,研究人員可以使用著絲粒來研究祖先和進化世系。

轉到人類DNA,研究人員研究了1000基因組計劃中的著絲粒序列,這是人類變異的公開目錄。他們發現了跨越人類染色體著絲粒的單倍型。

50萬年前的單倍型

在這些基因組序列的X染色體中,發現了幾個主要的中心體單倍體,它們代表了50萬年前的血統。在整個基因組中,大多數多樣性是在非洲基因組中發現的,這與人類最近走出非洲大陸的情況相一致。最古老的著絲粒單倍體血統之一併不是那些早期移民所攜帶的。

在11號染色體中,他們在非非洲基因組中發現了高度分化的尼安德特人DNA單倍型。這些單倍型在70萬到100萬年前分化,大約在尼安德特人的祖先與其他人類祖先分離的時候。第12號染色體的著絲粒還包含一個更古老的、古老的單倍型,似乎來自一個未知的親戚。

11號染色體上的尼安德特人DNA可能會影響我們至今的嗅覺差異。對味覺和嗅覺做出反應的細胞攜帶著由特定化學信號觸發的氣味受體。人類有大約400種不同的氣味受體基因。這些基因中有34個位於染色體11的著絲粒單倍型內。尼安德特人的著絲粒單倍型和另一種古老的單倍型約佔這些氣味受體蛋白變異的一半。

氣味受體的基因變異可以影響味覺和嗅覺,但是這項研究中發現的變異的功能影響還沒有被發現,他們對味覺和嗅覺的影響也沒有被分析。

該研究結果為研究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行為以及染色體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變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2. Dark centers of chromosomes reveal ancient DNA

3. Reading the dark heart of chromosomes

4. 其他網絡資料

歡迎個人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尼安德特人和未知的人類祖先DNA在染色體的「黑暗心臟」中被發現
    但是,在探索人類基因組的「黑暗之心」時,遺傳學家們現在發現了一些最古老的DNA片段,它們是從尼安德特人和一個至今仍不為人知的人類親戚那裡繼承來的,這可能會影響我們今天的嗅覺。雖然人類基因組在2003年已經完全測序,但我們仍然不知道其中的所有東西是幹什麼的。一個特別的黑點是著絲粒——染色體X或Y形狀中間的瘦點——它充滿了重複序列。
  • 裡程碑式成就,科學家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經過科學家近二十年的努力,人類染色體基因組序列迄今為止是最準確和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序列,但仍有數百個未知的空白或缺失的DNA序列。這些缺口通常包含重複的DNA片段,非常難以測序,但是這些重複片段卻是控制人類遺傳信息變異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可能隱藏著理解人類生物學和疾病很重要的信息。
  • 科學家發現玉米染色體著絲粒失活和新生形成的頻率和時間範圍​
    然而這些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困惑,重排後包含兩個或是多個著絲粒區域的染色體和不包含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是如何穩定維持下來的,這是基因組進化以及染色體核型多態性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也是Barbara McClintock染色體研究一直沒有解決的謎題【1】。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這種細胞包含兩條完全相同的X染色體,它比一般的男性細胞(XY)多一條X染色體,同時又能避免分析典型的女性細胞(XX)時會遇到的兩條染色體的序列差異的問題。 研究的第一作者Karen Miga在2018年曾參與一項研究,證明了納米孔測序技術在創造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方面的潛力。
  • 著絲點和著絲粒並非同一結構
    著絲粒位於異染色質區內,這裡富集了衛星DNA,也就是短的DNA串聯重複序列。此外,在縊痕區內有一個直徑或長度為400 nm左右的很緻密的顆粒狀結構,這稱為動粒(kinetochore)的結構直接與牽動染色體向兩極移動的纖絲蛋白相連結。染色體的著絲粒(centromere)的主要作用是使複製的染色體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可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
  • 韓方普研究組在植物著絲粒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這些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困惑,重排後包含兩個或是多個著絲粒區域的染色體和不包含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是如何穩定維持下來的,這是基因組進化以及染色體核型多態性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也是Barbara McClintock染色體研究一直沒有解決的謎題(Birchler and Han.2018, Plant Cell)。
  • 醫學英語:非單著絲粒染色體
    非單著絲粒染色體 aneucentric chromosome   非單著絲粒染色體 aneucentric chromosome   著絲粒錯分 centromere misdivision   無著絲粒染色體 akinetic chromosome   無著絲粒斷片 akinetic fragment
  • 著絲粒與著絲點區別和聯繫
    著絲粒與著絲點著絲粒是指染色體主縊痕部位的染色質
  • 基因與染色體
    染色體病種類繁多,危害大,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的有效途徑是通過產前診斷等手段發現染色體異常胎兒並選擇性終止妊娠,可考慮植入前遺傳學檢測手段避免再發風險,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檢測技術。完整的人類體細胞的每條染色體都由一系列連續的帶組成,中間沒有不顯帶的區域。帶是染色體中的一個區域,該區域根據其染色的深淺,可以清晰地與鄰近的區域區別。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結構最複雜的區域,在物種形成和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
  • 人類染色體及染色體病
    基本結構:核小體(由組蛋白H2A、H2B、H3、H4)各2個組成的八聚體,其外盤繞1.75圈的DNA,通過四級結構的壓縮過程(包紮率1/8400),形成染色體。人體每個有核細胞的細胞核內存在遺傳物質。經特殊處理,可以利用顯微鏡看見它,稱作染色體。人的正常核型,男性為46,XY;女性為46,XX。相同的兩條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一條來自母親。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在2019年11月,研究人員就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的結構和功能。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基因組學新紀元:科學家首次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序列
    目前的人類參考基因組是迄今為止最準確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但即使經過了20年的改進,DNA序列上仍然存在空白。不過,現在科學家們已經首次從一端到另一端(「端粒到端粒」)地確定了一條人類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填補了所有空白,而且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對基因組學研究者來說,7月14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人類X染色體端粒到端粒完整序列是一個裡程碑。
  • 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這項研究於7月14日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表明生成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精確鹼基序列如今已成為可能,未來研究人員還將能夠生成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NHGRI主任Eric Green說:「這項成就開啟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紀元。它使得生成真正完整的染色體和基因組序列成為可能。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創舉,將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基因組功能,並指導基因組信息在醫療服務中的使用。」
  • 20年磨一劍:納米技術完全測序人類X染色體
    如今已匆匆過去30年光景。從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宣告完成後的二十年間,人類參考基因組不斷更新迭代。即便如此,其中依然存在數以百計的空缺,尚無一條染色體被真正完成 [1]。 如今,科學家首次完成了一條 「從頭到尾」 真正完整的人類染色體測序。7月14日,《自然》雜誌上刊載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 Karen Miga 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2]。
  • 20年磨一劍:納米技術完全測序人類X染色體
    如今已匆匆過去30年光景。從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宣告完成後的二十年間,人類參考基因組不斷更新迭代。即便如此,其中依然存在數以百計的空缺,尚無一條染色體被真正完成 [1]。 如今,科學家首次完成了一條 「從頭到尾」 真正完整的人類染色體測序。7月14日,《自然》雜誌上刊載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 Karen Miga 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 [2]。
  • 秋水仙素作用後染色體數目加倍的機理和細胞的同步化
    秋水仙素常被用作多倍體誘導劑,經處理的萌發種子或幼苗細胞染色體數會發生加倍。其誘導加倍的機理與微管、著絲粒的結構和特性有關。1.幹擾微管裝配,破壞紡錘體形成微管是廣泛存在於各種真核細胞中的一種重要細胞結構,細胞分裂中紡錘體就是由微管組成的。
  • 科學家第一次實現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現在,科學家們使用了新的方法,首次完成了人類染色體從一端到另一端的完整序列(「端粒到端粒」),沒有缺口,並且準確性達到空前水平。科學家通過納米孔測序技術,結合其他改進和驗證的互補技術,實現了對葡萄胎CHM13全基因組進行的高覆蓋、超長讀取。
  • 科學家第一次實現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現在,科學家們使用了新的方法,首次完成了人類染色體從一端到另一端的完整序列(「端粒到端粒」),沒有缺口,並且準確性達到空前水平。科學家通過納米孔測序技術,結合其他改進和驗證的互補技術,實現了對葡萄胎CHM13全基因組進行的高覆蓋、超長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