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當地時間2014年12月1日,俄羅斯於在位於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普列謝茨克航天中心,使用聯盟號2.1b型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導航衛星格洛納斯-K發射進太空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日前發表的《中俄總理第二十五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提出,兩國將拓展衛星導航領域的長期合作,將就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推動開展互利合作。專家表示,中俄兩國合作將實現優勢互補。
中俄兩國的太空國際合作涉及月球和深空探測、特殊材料開發、衛星系統、地球遙感、空間碎片監測等諸多領域。根據《聯合公報》,中俄將提升「北鬥」和「格洛納斯」系統兼容共用服務性能,促進在中國和俄羅斯境內互相建設北鬥和格洛納斯監測站,推動落實中俄跨境運輸、精準農業應用示範等合作項目及該領域的其他倡議。
對此,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楊宇光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衛星導航系統之間的相互兼容和互操作是一種國際大趨勢,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目前世界上主流的這幾個全球性的導航系統採用的都是被動定位原理,而且採用的是時差定位。這種定位原理(決定了)你接收的衛星的數量越多,你的精度就越高,定位的速度就越快。所以世界上有這樣一個趨勢,衛星導航接收機儘量能夠接受更多不同的導航衛星系統的信號,必然也會給用戶帶來很多好處。」
楊宇光還認為,中俄衛星導航系統的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兩國互建監測站,有利於提升衛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覆蓋面積,將實現互利雙贏,「精確的信息如何保證?我們要對衛星進行精密的定軌,要對衛星進行維護。俄羅斯的國土是非常廣袤的,如果它的地面站能夠支持我們的衛星維護,我們也支持它的維護,我想這是一個互利雙贏的事情。」
在探月領域,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日前透露,未來中國將對月球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將與世界各國合作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楊宇光表示,探月國際合作可降低投入門檻,技術上也可互為補充,「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探月計劃,嫦娥六號希望能夠從月球南極附近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能夠對月球表面進行更為詳細全面的考察,嫦娥八號希望能夠對月球南極附近進行考察之外,(還要)驗證將來的無人科研站。這個過程整個投入非常大。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世界各個航天大國基本上在升空探測項目中,都採用了國際合作的形式。」
根據《中俄總理第二十五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未來,兩國將就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推動開展互利合作。
楊宇光認為,在月球科學探測領域,俄羅斯技術積累深厚,而中國後發優勢明顯,可以形成優勢互補,「中國航天有一個後發的優勢。我們的起點非常高,包括這次嫦娥五號的採樣返回任務,採用了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的方式,它的複雜程度已經可以和載人登月的程度相媲美了。此外,我們在探測器上使用很多的先進技術,都是合作的基礎。俄羅斯更勝在它的技術積累。俄羅斯還有一方面的技術非常有優勢,就是它採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熱源』探測器技術,這確實也是俄羅斯能夠發揮自己長處的地方。」
楊宇光還強調,航天探索是全人類的事業,和平利用太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中國和俄羅斯在太空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未來兩國太空合作還擁有很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