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引力場下螺旋光線存在的必然性,光年直線距離不同計算方法1-2

2020-08-22 霹靂火76228767

黑洞現在已知、未知的理論、觀測情況

去年天文學家才搞了一個黑洞的光暈合成圖,主要是黑洞視界外的電離效果造成的光暈。這已經算是最接近黑洞的證據了。

那麼這個光暈的最內側,我們可以近似理解為是圓周光線意義的。對於一個具有強引力場的黑洞,光線不僅僅被簡單的彎曲,而且彎曲成圓形。我們看不見黑洞本身和黑洞視界以內,僅僅是因為黑洞的光線不能到達地球。

那麼,假設一簇電磁波從黑洞中「溜」出來,當然,它可以是微波,可以是可見光,可以是r射線性質的。這種電磁波溜出來的理由,現在已經有很多種。例如黑洞的形狀、結構或者霍金輻射。(可以參加筆者翻譯的有關黑洞的資料。)當然,都是理論物理假說猜想。至今並未證實黑洞內部的結構、運作方式、還有霍金輻射。

基於黑洞的溫度說法並不一。筆者的理解是剛形成的時候,它溫度高到極限;之後逐漸降溫,假設它還沒消失,最終降低到宇宙背景輻射溫度附近。由於黑洞消失的方法的天文證據依然沒有,因此這個過程依然只能數理性的思考,也是假說意義的。

如果黑洞降溫到背景輻射溫度附近,那麼一旦有微波或可見光的能量大量瀉出,是可觀測到的。但是現在沒有觀測到,很可能是因為這個能量級別較小,以至於不能觀察到。

慶幸的是據說觀察到了黑洞如中子星爆發一樣的r射線爆。那麼至少說明,黑洞裡面能有電磁波類的物質溜出來,不僅僅只有與周邊空間的熱量置換。

由於這種電磁波在運行過程中會衰減,所以我們通常只能基於r射線望遠鏡觀測到最強烈的r射線,而關於黑洞微波的觀測證據,就是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深空中心圖了。這被解釋為大爆炸的餘暉,但實際上,它卻是奇點黑洞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大爆炸的餘暉現在已經成為宇宙背景溫度,在假設的奇點恆星大爆炸之後,很快就降溫到這個溫度。這個時間小於30萬年。基於奇點黑洞的內部機制,才會產生略高於這個背景平均溫度的微波輻射,也就是我們觀察的深空微波輻射中心的圖。


考慮到以上關於黑洞的前提基礎,那麼一束從黑洞中溜出來的電磁波怎麼走呢?

黑洞的光路圖假設

大引力讓光線彎曲

這一點,在狹義相對論產生後的第十年,通過一次日全食,觀測到了太陽後面的星光,得以證實。

黑洞的完整的光路圖


黑洞俯瞰光路圖

假設有一簇光子溜出黑洞,那麼它首先會在史瓦西半徑內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光帶,這裡被我們稱為黑洞視界。也是筆者的時空對撞機的主要位置。

光子在黑洞視界這個光子帶中被混亂碰撞,個別發生軌道方向改變,從而脫離黑洞視界。那麼就會有一簇光子從黑洞視界發出,它是未來走的最遠的一簇光子,也就是它在劃定愛因斯坦的時空邊界。

這束光沿著螺旋放大的路線走,直到在遠方再度達到引力平衡。形成接近圓形的軌道。這個軌道通常用3ct計算。現在的計算方式是3*138=414億光年左右。

由於黑洞在萎縮,質量在減小,引力在減小,這個遠方的圓形軌道依然在微微的螺旋性擴散。直到光子衰竭消失或者被宇宙真空「凍結」。

這裡舉例用的光子,如果發出來的是r射線呢?

這個外圓就會再擴大一些,這被現代的理論稱為量子時空。又增加了幾十光年的半徑。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宇宙的半徑是480億光年的另外一種解讀方式。實際這不是宇宙,僅僅是我們所處的總時空。

我們能夠看到的光線是哪「一根」?

基於簡化考慮,我們基於二維平面來考慮我們看到的是哪「一根」光線。如果三維,光路圖太凌亂。但是原理一致。

基於觀測點看到的引力中心的光線圖

從引力中心發射出來的光線大部分與我們失之交臂,基於二維中的一根光線在正好螺旋一圈之後與地球交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一根光線。我們因為這根光線得以看見這個物體。(即便基於二維平面簡化,我們還能看見與這根光線對稱的另一根光線,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兩根,為了解讀簡化,以一根方式解讀。)

為什麼選擇這樣特定的一根光線呢?

螺旋在起初的階段是緻密的,對於一個大引力中心,如奇點、黑洞來說,其史瓦西半徑很小,對於光線要走的未來漫長的幾十億、上百億光年的距離來說,緻密的螺旋光線就算轉幾圈,對整體尺度的影響並不大。直到螺旋已經放大到再轉一圈多就可以到達目標的時候,我們開始測量這個螺旋。也就是在圖中R線以內的螺旋光路是簡化的,粗略的,有誤差的。

之後的螺旋才是主要的螺旋光路長度。

這也是導致一種錯覺,為什麼光線不直接彎曲過來,光線螺旋至少要先轉一圈呢?上述解釋實際說明了問題,那裡不是一圈,而是n圈的簡化。在引力中心附近轉的不僅僅是一圈。

除非地球這個觀測點成為引力中心一級或者更大一級,那麼這種螺旋光線就不存在了。但是,基於星系、總時空這類尺度,地球僅僅是一個質量、引力都被忽略不計的觀測點而已。

基於這種簡化、粗略的螺旋光線模式,我們得到AB兩點的螺旋長度約為πr。πr這個螺旋長度也是粗略的估算,基於這樣的尺度,這種估算影響並不大。這就是我們觀測的實際光線所走的距離。

直線光年與螺旋光年的不同

光年這個單位的意思就是光走一年的長度。以往,通常都是按光走直線來計算這個距離。可是,在大引力場下的覆蓋範圍之內,光走的是螺旋。那意味著什麼?

我們觀測總時空大爆炸的餘暉是接近138億光年的位置,以前的理解是基於光走直線的,那麼大爆炸發生在138億年前,我們距離爆炸點138億光年遠。

可是,如果大爆炸之後,奇點黑洞依然存在,那麼,對於這個觀測結果的解讀就不同了。大爆炸發生在138億年前,我們距離爆炸點直線距離僅有138/3.14=43.94億光年。

那麼我們的總時空預測尺度會大大減小,44*3+66=198億光年。

總時空奇點在大爆炸之後奇點黑洞是否依然存在,就會造成這樣的總時空尺度不同的估算結果。

因為有引力中心,光線是螺旋運行的;而沒有引力中心,光線是直線運行的。

那麼,如果奇點黑洞依然存在,我們的總時空依然在奇點黑洞的引力場覆蓋範圍之內,所有現在已觀測的星系的尺度都是用光年計算的,這是直線距離嗎?

下文連載:基於總時空奇點黑洞如果存在的前提,我們這個總時空內的星系基於觀察結果計算的距離是否有問題呢?


大引力場下,星系觀察的螺旋光路圖

相關焦點

  • 光年距離單位是這樣計算的
    很多人會將「光年」誤認為是時間單位,因為「年」是時間單位。但「光年」是長度單位,是計量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的距離的單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體間的時空距離。  由於宇宙中的天體距離十分的遙遠,比如太陽和地球的距離,織女星和地球的距離等等,這些天體之間的距離計算若是使用千米,米等作為日常的計量單位,那麼人類需要計算數字就太多了,不利於人類的科學研究。  在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弗裡德裡希·威廉·貝塞爾首先使用"光年"一詞,作為天文學測量上的單位。
  • 徒步行走1光年的距離,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走完?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徒步行走1光年的距離,大約需要多久的時間呢?光年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我們說一顆星球距離地球多少光年,使用的單位是「光年」,簡單來說,就是以光速行走1年的距離。先讓我們看看在地球上,我們行走1公裡大約會用到多少的時間。成年人(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行走1公裡的路程,大約需要17分鐘的時間,這裡的速度按照平均速度為每秒1米來計算,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有時間試一下,看看自己行走1公裡達不達標。
  •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光年?
    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所以這個距離是變化的。
  • 基於螺旋總時空不會超光速1-3
    基於總時空奇點黑洞如果存在的前提,我們這個總時空內的星系基於觀察結果計算的距離以及定位方式是否有問題呢?這是筆者思考的問題。螺旋光線的簡算方式僅僅是粗略的估算方法鑑於在大引力場下,筆者的模型的螺旋光線長度估算值為πr,也就是通常意義的有大引力中心的大尺度觀測結果可以使用半圓的半徑來估算距離。這個有效區間大約在10-100億光年這個數量級。
  • 天文學上為麼要用光年來計算距離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都用米釐米或尺寸來作為計算長度的單位。如果是計算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米這單位就顯得太小了。這時我們就得用一個比較大的單位公裡了,例如北京到上海,火車走的全程是1,469公裡。於是人們就「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人們發現光的速度最快,一秒鐘可以走30萬公裡(精確數字是299,792.5公裡)如果用「光秒」作單位,就比公裡大30萬倍,但這還是不方便。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星體與地球距離的?動不動幾十億光年,靠譜嗎?
    而這個距離單位不會是大家經常使用的公裡,而是一束光在一個地球年中傳播的距離,即光年。距離地球6500萬光年的旋星系NGC 3972,可以在大熊星座中找到。我相信,一定不會有人會以為「光年」是時間單位,畢竟現在已經是2019年了!那麼,你是否心有疑惑,科學家們到底是怎麼計算那些星體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的?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光年,感覺這個距離很遠的樣子,這些算出來的結果確定靠譜?
  • 距離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系統中,有可能存在宜居行星嗎?
    宜居行星的基本條件隨著100多年來天文觀測和深空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對於太陽系內包括地外星系的探索領域也逐漸拓寬,很多距離地球較近的其它恆星系統逐漸映入了人們的眼帘,比如距離地球4.2光年的比鄰星、距離地球4.3光年的半人馬座南門二a星、距離地球6光年的巴納德星、距離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等等,由於距離較近,科學家們應用天文望遠鏡比較容易能夠觀測到這些恆星系統中的天體基本運行情況
  • 存在數萬億光年外的恆星嗎?宇宙不是只有930光年?答案是可能!
    因為從宇宙大暴漲論看來,我們最遙遠的恆星大約是在宇宙誕生約1億年左右誕生的,位於澳洲沙漠的一具從射電波段觀測的望遠鏡發現,最早的恆星位於136.8億光年外,而從光學波段觀測到最遙遠的天體則是在134億光年,GN-Z11是人類從光學波段觀測到最遙遠的星系,距離再遠則由於宇宙的膨脹將可見光波段拉伸至電磁波段,因此再也無法用光學望遠鏡觀測!
  • 存在數萬億光年外的恆星嗎?宇宙不是只有930光年?答案是可能!
    因為從宇宙大暴漲論看來,我們最遙遠的恆星大約是在宇宙誕生約1億年左右誕生的,位於澳洲沙漠的一具從射電波段觀測的望遠鏡發現,最早的恆星位於136.8億光年外,而從光學波段觀測到最遙遠的天體則是在134億光年,GN-Z11是人類從光學波段觀測到最遙遠的星系,距離再遠則由於宇宙的膨脹將可見光波段拉伸至電磁波段,因此再也無法用光學望遠鏡觀測!
  • 常用的相似度和距離計算方法
    因為計算是基於各維度特徵的絕對數值,所以歐氏度量需要保證各維度指標在相同的刻度級別,比如對身高(cm)和體重(kg)兩個單位不同的指標使用歐式距離可能使結果失效。同時參考餘弦距離的適用場景。一般來說,編輯距離越小,兩個串的相似度越大。Levenshtein.distance(str1, str2)計算編輯距離(也稱Levenshtein距離)。是描述由一個字串轉化成另一個字串最少的操作次數,在其中的操作包括插入、刪除、替換。算法實現:動態規劃。
  • 斜率不存在的直線有大用
    前2問給你送分分析:第1問求軌跡,用直接法.第2問求T點的坐標,因為T點是直線TA與TB的交點,聯立兩條直線的方程即可,思路較清晰,運算量也不大.顯然,直線MN不會與x軸重合,但是有可能與x軸垂直,也就是說直線MN的斜率有可能不存在.先討論斜率不存在的情況呢,還是先討論斜率存在的情況呢?在《巧解定點問題:特殊找位置,一般來驗證》中,我們談到,當定點坐標較難確定時,我們採用「特殊找位置,一般來驗證」的辦法,能夠使得運算量大大簡化.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一個恆星或一個星系離地球的距離的?
    在上小學時,我們就了解了地球與行星、恆星和星系的驚人距離。太陽距離地球約1.5億公裡,這一距離被稱為"天文單位"(AU)。我們最親近的鄰居金星,離太陽0.72AU,而火星離太陽1.52AU。海王星,最遙遠的行星,距離太陽30AU(即448億公裡)。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兩年後才到達木星,但直到1989年才到達海王星。
  • 必然性
  • 一光年距離有多遠? 人類步行不休息走2.25億年
    光年,長度單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離。一光年指的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的距離。
  • 光年是光走1年的距離,是距離單位。1光年的距離,光真的需要走1年嗎
    這由狹義相對論的質量效應公式可以看出: 一光年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呢?簡單來計算一下,光在真空沿直線傳播的速度為30萬公裡每秒,那麼一年的時間,光可以走9.64萬億公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日地距離為1.5億公裡,光從太陽表面傳播到地球上需要的時間是500秒,地球和月球的距離為38萬公裡,那麼光從地球傳播到月球上需要的時間就是1.3秒。因為宇宙中的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真空,所以光速就是真空光速。
  • 直線步進電機齒層比磁導的分析計算
    1齒層磁場求解的矢量位模型計算直線步進電動機的磁場時,每個極兩個邊端處齒的邊界條件不同於磁極中部的齒,存在邊緣效應。當每極下的齒數較多時,邊緣效應可以忽略。而本文所計算的樣機每極下僅3個齒,齒數很少,必須考慮邊緣效應,以一個極下的齒層為研究對象,進行求解。為了對這兩種情況進行比較,這裡分別進行了計算,圖1給出了齒層磁場的計算模型。
  • 一光年是時間單位?不!它代表的距離人類用盡一生都走不完!
    當測量城市與城市或者省與省之間的距離時,因距離較遠,測量單位通常是「千米」或「公裡」。不管是「米」還是「千米」,我們都很熟悉。不過,若說到另一單位——「光年」,大家是否認識?對於「光年」,第一次聽說的朋友或許以為它是時間單位,因為其中包含「年」。但是,根據定義來看,「光年」是距離單位而非時間單位,因為光年代表的是光在真空環境下直線前進一年所走過的距離。
  • 1光年到底有多遠?人類最快的太空飛行器,飛完1光年需要多長時間?
    在我們談論宇宙的時候,通常都會以光年作為距離單位,與宇宙中動輒成千上萬光年的距離相比,1光年看上去似乎並不算遙遠,然而尷尬的是,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講,1光年的距離可以說是可望而不可及。1光年到底有多遠?為什麼說1光年是「可望不可及的距離」?
  • 1光年到底有多遠?人類最快的太空飛行器,飛完1光年需要多長時間?
    在我們談論宇宙的時候,通常都會以光年作為距離單位,與宇宙中動輒成千上萬光年的距離相比,1光年看上去似乎並不算遙遠,然而尷尬的是,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講,1光年的距離可以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為什麼說1光年是「可望不可及的距離」?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每秒鐘299792458米,以這樣的速度,只需要1秒多一點的時間就可以從地球抵達月球,而所謂的1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直線前進整整1年的距離,換算下來就是大約9.46萬億公裡,相當於地球與太陽距離的大約63241倍。
  • 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到底有多少種方法?
    【總結】此方法優點:計算量大幅度減小,緊扣問題入手,切入點準確. 缺點:相較解法1而言,思維難度有了提升,並非所有學生能夠想到.【心路歷程】在解析幾何中,求點到曲線上的點的距離的最值或取值範圍,通常設點,套距離公式,轉化為函數求最值或取值範圍.這個想法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