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陽光裡,我找了個簡陋卻舒服的椅子坐好,等待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飛來的高黎貢山精靈。旁邊一位大爺若有所思地看著我——認識的人?我仔細看了看大爺……不認識。但是我也深知,自己臉盲的程度很嚴重,所以,在大爺又看著我的時候,我負責任地再次辨認……真不認識。那麼,問題來了,他這表情啥意思呢?
問題放在心裡琢磨,下午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混在身著迷彩衝鋒衣,架著少則十多萬,多則幾十萬專業打鳥裝備的人群裡,我就是一個異類,服裝不專業也還罷了,裝備更是low到爆,居然拿著一千多塊錢的卡片機就來打鳥!難以置信的吃驚、鄙視,就這樣依次出現在了大爺布滿歲月滄桑的臉上。Oh……but,我不會因此而慚愧,高黎貢山的美屬於所有人,與身份無關,更無關裝備。
我所在的,是雲南省保山市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百花嶺一號鳥池。
人工的天然水塘
據說,2009年,林子裡一處村民引水的水管破裂了,水流下來,匯集成一個小水塘,山裡的鳥兒把水塘當遊樂場,來喝水,來洗澡,還互相打鬧。有一天,一群在山裡打鳥的攝友無意中發現了此地,大喜過望之下,以水塘邊的大樹、灌木為掩護,拍攝了一個多月,收穫甚豐。這個地方因為最早提供觀鳥服務,鳥也最多,成了1號鳥池。
帶隊的鳥導受到啟發,在自家林地裡挖了一個淺淺的水塘,以水塘為中心,用偽裝網搭成隱蔽式拍攝點,提供機位,方便攝友拍攝,這就是最初的鳥池。看到這個營生賺錢,村民紛紛效仿。鳥池都編了號,聽起來有七八十個,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有些塘主後來經營轉向,編號卻沒有取消,現在百花嶺總共還有21個鳥池。鳥池分布在山道兩邊,看到指示牌,沿著缺口的土路或者石板路走下去,就能走到密林掩映的鳥池。
聽說,每個鳥池都有一隻「主打哥」:1號鳥池是綠背短赤鶇,3號鳥池是劍嘴鶥,4號鳥池是血雀,8號鳥池是純色噪鶥,15號鳥池是斑胸鉤嘴鶥和灰翅噪鶥,18號鳥池是環頸山鷓鴣,32號鳥池是短尾鷦鶥。有經驗的鳥人會先了解各個鳥池的鳥況,制訂拍鳥日程,很容易拍出大片。
鳥兒們出現在鏡頭裡,我驚訝於那耀眼的美麗,但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到書上去查,慄背巖鷚、黃鶺鴒、金色林鴝、白鶺鴒、白鷳、藍磯鶇、山藍鶲……我還是不知道它們叫啥,因為好多字不認識。這才是讓我慚愧的。
經營鳥池的塘主們每天琢磨著怎樣才能吸引更多的鳥類和人類好奇寶寶,他們不僅考慮到攝影背景的需求而種上花,注意打造水塘周圍的環境,安排些枯樹、苔石,還會每天定時投放玉米碎、穀物和麵包蟲,吸引鳥兒覓食,再後來,食譜上還增加了水果,蘋果、石榴掛上枝頭,林子裡種上果樹。冬天,柿子樹結了香甜的大紅果,鳥來啄,松鼠也來啃,倒是另一番自然和諧的趣味了。
我逛了5個鳥池,不到兩個小時,拍到了34種見所未見的鳥兒。高黎貢山是亞洲鳥類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已知分布的鳥類有19目58科525種,佔雲南鳥類總數958種的54.8%,佔中國鳥類總數1400種的37.5%,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鳥類49種。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高黎貢山成了五星級觀鳥聖地。
百花嶺的觀鳥線路有四條,一條通往溫泉,一條能往大平臺,一條通往舊街和二臺坡,一條通往金廠河、南齋公房。第一條路因血雀和黃腰響蜜鴷而著名,瀑布下方是終點,一個天然的硫磺溫泉,當地村民不分男女老少一起泡,不收費。森林、溫泉、瀑布、河流、鳥兒,高黎貢山綜合性生態旅遊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逶迤南下的伯舒拉嶺,進入雲南後分為東西兩支,東支沿怒江西岸從北向南綿亙千裡,就是高黎貢山。高黎貢山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從523—5128米,相對高差4605米,巨大的垂直高差形成了獨特的立體氣候,一山之中有熱帶、溫帶和寒帶各種氣候,加上地形複雜,高黎貢山具備了極其多樣的生態系統。
1986年,高黎貢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列為A級——全球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高黎貢山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94個國家391個保護區有此殊榮,中國有19個,雲南僅有兩個,分別是高黎貢山和西雙版納。
高黎貢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地理單元。植物種類眾多,南北混雜,東西過渡,是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島的南北生物走廊,是亞熱帶、溫帶、寒溫帶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庫,著名的種子植物模式標本產地。是中國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區之一,同時還保存有典型的溫性、寒溫性針葉林森林生態系統。
上世紀80年代,歐美和港澳臺拍鳥愛好者、鳥類專家、生態保護者在高黎貢山不斷發現刷新觀光鳥種,村裡熟悉地形的人給客人帶路,獲得除種地以外的收入,成了第一批鳥導。鳥導在工作中發現商機,村民挖水塘建鳥池,百花嶺觀鳥產業開始起步。再往後,農家樂從無到有,發展到一二十家,還有專門的車隊和鳥導,村裡建立起統一的服務價格體系,觀鳥嚮導、餐飲服務、農家樂住宿、觀鳥場地租賃,集中管理,規範運營。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則本著利用與保護高黎貢山的使命,打響觀鳥品牌,推動高黎貢山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從2016年起,管委會連續舉辦高黎貢山國際觀鳥節,年年吸引大量的攝鳥愛好者、鳥類專家學者到此。2018年12月14日,與第三屆高黎貢山國際觀鳥節同時舉辦的首屆「高黎貢山杯」國際觀鳥對抗賽在百花嶺村開幕,將高黎貢山觀鳥產業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冬季的百花嶺沒有料峭寒意,打鳥的人在不同的鳥池裡,盯著一池水,一樹花,一片林,等待著驚喜。山道上,村民向遊客介紹幾號鳥池有什麼鳥,位置在哪,也把沒車的客人免費捎下山去。跟觀鳥產業一起進步的,是百花嶺村民。百十來人每年收入1000多萬元,收入多了,村民也開始明白保護鳥類、保護生態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者。
(武媚祖 武媚祖映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