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戰車緣何會沉沒

2020-12-05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俄羅斯的BRDM-2裝甲偵察車;
美國AAV7A1兩棲突擊車;
美國EFV遠徵戰車;
瑞士的「鋸脂鯉」裝甲車。

今年7月30日,在加州聖克萊門特島沿岸海域,美海軍陸戰隊一輛AAV7A1兩棲戰車進水沉沒,造成多人傷亡。事件調查結果至今也未向外公布,對於事故原因,很多媒體眾說紛紜。

近年來,其他國家也發生過兩棲戰車在訓練中沉沒的事件,這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兩棲戰車涉水能力的擔憂。那麼,兩棲戰車靠什麼「法寶」來抗沉?各國兩棲戰車的涉水能力究竟處於什麼樣的水平?請看相關解讀——

兩棲戰車,通常是指不必藉助舟橋、渡船等輔助設備,能自行通過江河湖海等水障,且能在水上進行射擊的戰鬥車輛。這些戰車通常為裝甲車輛。

同樣是兩棲戰車,如果按航渡能力細分,還是可以發現它們中間的不同。

有的兩棲戰車經過簡單準備後可以實施水上航渡,比如俄羅斯的BRDM-2裝甲偵察車、瑞士的「鋸脂鯉」Ⅲ裝甲車兩棲型等。大部分輪式裝甲車和部分履帶式裝甲車經過改裝基本上都具備水上航渡能力。這類兩棲戰車通常適用於通過河流、湖泊等水流平緩的內水水障。

有的兩棲戰車航渡能力相對更強,它們一般經過專門設計,直接以實施海上航渡為目標,比如AAV7A1兩棲突擊車、EFV遠徵戰車等。這類兩棲戰車要對抗的則是包括高等級海浪在內的複雜海況。

前不久,一輛BRDM-2裝甲偵察車在航渡刻赤海峽時進水沉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設計「瞄準」的本來就不是海上航渡。

浮力儲備係數,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為兩棲作戰專門設計的AAV7A1裝甲車,為何會在演練中進水沉沒?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個概念——「浮力儲備係數」。

從外表上看,世界各國專門為兩棲作戰設計的戰車和一般坦克、裝甲車似乎沒什麼區別,行駛在陸地上時都能披荊斬棘、攻城拔寨。但是,面對水障,兩者的不同立即顯現。兩棲戰車經過簡單迅捷的入水前轉換,就可以如蛟龍入水,在海上劈波斬浪,並能使出「凌波微步」的絕活,在對手意想不到的地方突擊登陸。

兩棲戰車之所以具備這種能力,關鍵在於其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浮力儲備係數」這一指標的實現。可以說,對兩棲戰車來說,浮力儲備係數,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兩棲戰車的車體尺寸在裝甲車輛中屬於「大塊頭」,在海中卻是「一葉扁舟」。海中的湧浪不同於海岸邊的拍岸浪,兩棲戰車基本上是在湧浪波面上像船一樣行駛。

這就要求在設計兩棲戰車時,工程師要確定合理的浮力儲備係數。

比如,某型兩棲戰車戰鬥全重28噸,浮力儲備係數是27%。其涵義是該車在裝滿彈藥、柴油以及各種附屬設備後,總重是28噸。以戰鬥全重「體格」入水後,假如車內大量進水,進水量只要低於28噸×0.27=7.56噸,戰車就不會沉沒。一旦超過該係數,那兩棲戰車就會大概率地發生沉沒事故。當然,浮力儲備係數只是理想狀態下的理論數據,實際表現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實時排水量>實時進水量,一個必須確保成立的不等式

在「浮力儲備係數」允許範圍內,決定兩棲戰車沉浮的,是戰車一個很普通卻至關重要的能力——排水能力。

兩棲戰車在水中不是處於密封狀態麼?怎麼還這麼看重排水能力。這就要先介紹一下兩棲戰車的構造。

各國現役的兩棲戰車底盤大多是傳統的「方盒子」造型,在防水能力方面無法和軍艦的入水部分相媲美。車體上眾多的「窗口」「縫隙」,都可能是「水軍」滲透的「羊腸小道」,例如扭力杆與車體結合處的縫隙、尾艙門接縫處、炮塔齒圈等等。

不過在現代密封技術加持下,這些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進水量可以忽略不計。一些先進兩棲戰車,在完好狀態下,浸入水中15-20秒後仍可浮起。印尼海軍陸戰隊裝備的LVTP-7兩棲突擊車多次表演過「高臺跳水」,就是駕駛高速行駛的戰車從碼頭上躍出,凌空「飛行」十幾米落入水中後再度浮起。

其實,這個科目幾乎沒有實戰意義,只是為了增強表演的衝擊力和吸引力。但是,這也說明,在完好狀態下,兩棲車輛的密封手段是靠得住的。

但是,如果萬一出現密封措施不到位或密封件移位的情況呢?在作戰環境中,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

此時,戰車的排水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而且,戰車設計的實時排水量,必須大於實時進水量。要保證戰車「不沉」,這是一個必須確保成立的不等式。

通常,兩棲戰車會在車內布置多個抽水泵。按照動力來源區分為三種:一是與發動機聯動的抽水泵,只要發動機不停,抽水泵就一直工作。二是電動抽水泵,由駕駛員操作獨立的電動機進行排水。三是備份的手搖抽水泵,不過,它一般是在維修保養時為排出車內的少量積水才使用的。

如果排水設備正常工作,車內的積水可以順利排出,車輛就不會沉沒。

沉還是浮,也取決於人為失誤有多嚴重

從諾曼第登陸美軍使用謝爾曼DD水陸坦克開始,到現在的AAAV兩棲突擊車,眾多型號的兩棲戰車都出現過沉沒事故。

一些早期型號受技術所限,進水沉沒的原因大都是設計上考慮不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出現的兩棲戰車已基本排除技術方面的隱患。如今,可以說導致兩棲戰車沉沒的最大隱患不再是戰車本身,而是操作戰車的乘員。疏忽大意和人為失誤是導致戰車進水沉沒的主要原因,例如超設計範圍使用、入水前檢查不力等等。

首先,入水前檢查不可大意。其實相關檢查內容不是很多,主要是關閉陸上排氣窗,啟用水上排氣口,檢查各門窗的密封膠條是不是完好和車體上的油液檢查口有沒有擰緊。這些只要按照規定操作即可。

兩棲戰車發動機散熱器百葉窗分為兩種工況,在陸上時百葉窗打開,是冷卻空氣的進口。在水上時關閉百葉窗,對散熱器進行密封,就可以阻止水通過散熱器縫隙進入戰車內。

同時,不能過分自信。有的兩棲戰車設計的駕駛窗口與水線面的距離只有約30釐米,有的則有50釐米左右。在風浪較小、航速不高的情況下,有的駕駛員喜歡開窗駕駛。網上的一些照片和視頻顯示,一些國家的兩棲戰車駕駛員甚至在駛出駛進兩棲登陸艦時也開啟著駕駛窗。這種航渡方式非常危險,海水如果從駕駛窗灌入,幾秒時間就會造成車頭空間積水,造成車頭下壓持續入水,進而加大海水灌入量。一旦達到臨界點,車體平衡被打破,戰車就會立即沉沒。

完好狀態的兩棲戰車在複雜海況海浪和大風綜合作用下,偶爾會出現整車完全浸沒在水中的情況。持續時間如果不長,一般不會導致沉沒。

考慮到美軍裝備的AAV7A1較多,應該積累了一定的使用維護經驗,因裝備設計性能問題導致沉沒的可能性也不大,因而,造成這次AAV7A1沉沒的原因大概率是乘員操作失誤所致。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次沉沒與該型裝備的老化有關。

能否通過增速來防沉?一個尚無確切答案的課題

對兩棲戰車來說,要確保航渡安全,合理規劃內部抽水機布局,採用質量過硬的密封設備,不斷規範、強化駕駛員操作程序和技能等等,這些「功課」都必須做好。但是,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些措施也只是眾多選項中的一部分。

要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還需要「另闢蹊徑」。

事實上,自從兩棲戰車問世以來,設計者始終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即:在儘可能保證戰車陸上作戰性能前提下,確保兩棲戰車在水中不沉。

這一問題如今仍在被一些兵器愛好者熱議。有人甚至建議,可借鑑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防摔倒保護氣囊的相關經驗,給兩棲戰車裝上安全氣囊。一旦戰車出現險情,車內乘員打開控制器,氣囊瞬間彈開包圍車體,像救生圈一樣讓戰車漂浮在水面。但是,這種設想顯然只考慮到兩棲戰車的「不沉」功能,卻忽視了兩棲戰車有更重要的一面——作戰。彈開的氣囊勢必會讓兩棲戰車失去應有機動性,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

這種設想儘管不可取,但它至少折射著一種思路,即人們已經從「狠練戰車內功」的模式中跳出來,開始尋找另外的解決辦法。

目前,一些國家研發兩棲戰車已有新方向——向高速機動要防沉性。比如,在戰車車底前部和後部裝上滑行板,類似於水翼船布局,兩棲戰車在水上航行時,滑行板可將車體抬高以減小阻力,達到高速行駛的目的。這種車體布局,既可抬高車體以減少進水量,還可大幅縮短航渡時間,降低沉沒風險。

這種發展方向也契合兩棲登陸作戰環境的新變化。如今,岸防裝備等諸多力量的加強,倒逼著登陸作戰樣式隨之發生改變。以前,軍艦可將兩棲戰車送至敵近岸,再由戰車經短程泛水後登陸作戰。如今,軍艦通常會選擇較遠距離釋放兩棲戰車,以達成行動隱蔽性與突然性。而且,高速機動的兩棲戰車,在航渡過程中顯然更不易被擊中。

客觀來說,從提高速度入手,來尋求兩棲戰車在航渡過程中的「不沉」之道,同樣難度不小。且不說來自大功率發動機、高效率噴水推進器、高穩定性滑水車體設計等方面的困難,單純在戰車車體密封性方面,就不得不面臨更大壓力。這可能也是美軍EFV遠徵戰車項目「夭折」的原因之一。

儘管困難重重,但探索並不止步。作為當今世界立體登陸作戰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各國兩棲戰車註定將以新的姿態繼續書寫自己的抗沉故事。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任飛 王政昱

相關焦點

  • 美軍兩棲戰車沉沒1死8失蹤 據推測失蹤8人已經死亡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美國海軍陸戰隊被曝於7月30日發生兩棲戰車沉沒事故,經過長時間搜救後美軍仍未找到車上8名士兵的下落,據推測他們已經死亡。據美國《海軍陸戰隊時報》8月2日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員表示,對於在上周四下午發生的兩棲裝甲車沉沒事故中失蹤的7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和1名水兵的搜救工作,已經於8月2日上午取消。
  • 中國兩棲戰車試驗時沉入江底,研發成功後讓俄軍讚不絕口 | 軍情晚報
    ,水上最大航行速度能夠達到25公裡每小時以上,雖然25公裡每小時的航速看起來並不高,但是和其他國家的水上航速不超過10公裡每小時的兩棲戰車相比,05兩棲裝甲車已經是一枝獨秀了。,且速度越快升力越高,甚至能將車體「舉出」水面,就像衝鋒舟一樣,使得車體的水面航行阻力不再隨速度增加而增加甚至還略微降低,從而大大提高兩棲戰車的最大航行速度。
  • 兩棲作戰「硬核」先鋒:05式兩棲戰車丨央視《國防科工》
    兩棲登陸裝備性能的優劣,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戰爭態勢的走向。那麼在國產戰車大家族中,誰是搶灘登陸的「排頭兵」呢?已躋身世界先進戰車行列的05式兩棲戰車車族必須榜上有名。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國防科工》播出《兩棲作戰「硬核」先鋒》,用鏡頭記錄這款戰車如何獨步水陸,發揮出最大戰鬥力。
  • 國產05式兩棲戰車車族,搶灘登陸排頭兵,獨步水陸有高招
    誰能夠在水上和陸地同時行進,能夠自如切換自如駕馭,它們就是我國國產的05式兩棲車族,目前它已經演變出十幾個變形的兩棲車族,這些裝備有的火力超強,有的是搶灘登陸排頭兵,獨步水陸的雙面手。它們是世界上水上航行速度最快的兩棲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兩棲戰車,它們在水中宛如一艘快艇快速地航行。
  • 05式步戰車:具備兩棲作戰能力,能在水面航行時射擊
    05式步兵戰車,是有6對負重輪的履帶式車輛,現已大規模裝備我數個海軍陸戰旅,以及陸軍數個兩棲機械化作戰單位,成了新時期我軍遂行軍事鬥爭中,非常重要的兩棲作戰的主戰車輛, ZBD-05,其車載火力可謂非常兇猛,炮塔上裝備有1門射速非常高的30mm自動鏈式機關炮,以及1挺7.62mm並列機槍。
  • 美軍兩棲裝甲車換裝新炮塔,30mm火炮能比得上中國05兩棲戰車嗎
    不過,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目前麾下的兩棲攻擊艦、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各類軍用直升機的性能都達到了世界最先進水平,然而其目前裝備的AAV7兩棲履帶式裝甲車卻在性能上遠遠落後於世界同類裝備,雖然美國此前也研發過AAAV/EFV兩棲履帶式遠徵戰車,但終因技術複雜,價格較高等因素導致其未能如約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裝備序列裡。
  • 踢館 | 為什麼中國兩棲戰車比美軍同類火力要強那麼多?
    雖然都已經開始登陸了,但畢竟對面會有一線殘餘部隊等能夠實施反擊,如果是美軍如何對付這些部隊的呢?類似的戰術我們套用還有和差距呢?兩棲戰,本來就是最麻煩最困難的作戰,要衝擊堅固設防的灘頭,什麼時候都不容易。
  • [圖]《紅色警戒3》兵種介紹:牛蛙戰車、娜塔莎
    感謝Blue_THL的投遞新聞來源:太平洋遊戲網兵種介紹:牛蛙戰車角色類型:防空兩棲運輸裝置
  • 1996年到2020年,中國兩棲登陸水平,到底有多大進步?
    作者打算分一個系列,今天,首先聊聊20多年時間裡,我國兩棲登陸作戰水平的巨大變化。不得不說,在現代戰爭中,兩棲登陸作戰已經成為了重要作戰方式之一。隨著各級的巨大發展,兩棲登陸作戰的模式也在不斷變化,從貼近海岸登陸到垂直打擊。在兩棲登陸作戰方面,美國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截止目前,美國擁有10艘以上的兩棲攻擊艦、20艘以上的船塢登陸艦,而且仍在繼續建造中。由於兩棲艦艇眾多,美國擁有運輸大兵團登陸作戰的能力。在兩棲登陸方面,美國在世界各國中首屈一指。
  • 國產05式多性能「吊打」美軍ACV,美軍新式戰車究竟差在哪?
    50年的老牌AAV7兩棲裝甲車,這也是美國首次運用國外生產的武器裝備配備於海軍陸戰隊中。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接收ACV 作為由英國與義大利共同打造的兩棲作戰車——ACV,該戰車配備了12.7毫米的車載機槍以及40毫米的榴彈發射裝置。
  • 列裝05式兩棲車族和紅旗-17 駐福建的這支重型合成旅裝備大升級
    演兵場注意到,在第73集團軍「濟南第二團」的練兵場上,一溜05式兩棲步戰車、兩棲突擊車戴著大紅花,整齊列陣開訓動員會場。如今,「濟南第二團」榮譽戰旗隸屬駐守福建漳州的第73集團軍某重型合成旅。圖片說明:「濟南第二團」列裝05式兩棲裝甲車族反觀05式兩棲裝甲車族,作為解放軍目前最先進的兩棲戰車平臺,這款被譽為「水上飛」的新型裝備性能全面、速度驚人。該車還具有很好車族化潛力,發展出步戰車、突擊車、搶修車、指揮車、救護車、工程車等多個子型號,成為了目前世界上總體作戰性能最先進、型號和裝備數量最多的現役履帶式兩棲戰車。
  • 以現代的科技水平,人類能否製造出多強的兩棲登陸艦?超乎你想像
    兩棲登陸艦在戰爭歷史上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諾曼第登陸使其發展受到令人難以想像的重視。那以現代的科技水平,人類能製造出多強的兩棲登陸艦呢?超乎你的想像。兩棲登陸艦,是一種兩棲作戰的軍艦,他可以直接運送作戰部隊和各種大型、重型武器裝備在海面上航行到達指定地方,出其不意作戰。
  • 05兩棲突擊車為什麼能跑那麼快?秘密在於這顆「心臟」
    最近看了不少各路英雄們寫的05兩棲裝甲車族的文章,總覺得欠點滋味。本菜憋得有點難受,所是還是決定繼續寫點啥吧。05兩棲裝甲車族中的ZLT-05兩棲突擊車的代號是WZ212,而ZBD-05型兩棲步兵戰車的代號是WZ505。除了突擊車和步兵戰車之外,05系列車族還包括兩棲裝甲指揮車和工程搶救車等若干輔助型號。05系列兩棲裝甲車族是是新時期我軍為應對渡海作戰軍事鬥爭裝備的中堅力量。
  • 075兩棲攻擊艦建造神速,首艦尚未服役,三號艦已經建好了!
    075型兩棲攻擊艦的批量建造工作正在進入巔峰。而近段時間還傳出中國海軍將建造076型兩棲攻擊艦的確切消息,綜合來看,未來中國海軍兩棲攻擊艦的數量將會非常可觀,甚至有望向美海軍10艘現役兩棲攻擊艦的規模看齊。一方面075型兩棲攻擊艦正在快速建造中,076型兩棲攻擊艦也很快開建。另外一方面,曾經中國海軍最先進的兩棲作戰艦艇——071型船塢登陸艦的建造工作暫時告一段落。
  • 美國復活冷戰武器 兩棲攻擊艦,將其編入航母艦隊
    最近與裡根號航母屢屢配合的,就是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 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是冷戰之後才生產的,實際在冷戰結束之前,美軍就不斷建造大批兩棲攻擊艦,如黃蜂級、惠德貝島級等,這些大型戰艦主要為登陸作戰而設計。冷戰之後,美軍似乎也不再需要大規模登陸作戰了,正在把兩棲攻擊艦兼作輕航母,如今美俄軍事對峙,美軍大批冷戰時期的兩棲攻擊艦,有可能再次派上用場。
  • 076兩棲艦或將問世,裝備電磁彈射和隱身無人機,戰力超遼寧艦
    在中國海軍建造075型兩棲攻擊艦之時,中國新一代兩棲攻擊艦也橫空出世,這是被媒體稱作為076型兩棲攻擊艦。076型兩棲攻擊艦被證實存在,而且在中船工業集團708所的公告中證實存在,076型兩棲攻擊艦相對075型兩棲性能也將再次獲得提升,而不只是搭載艦載直升機,還將搭載艦載戰鬥機,作戰能力堪比航空母艦。因此,076型兩棲攻擊艦是除中國003型航母最值得期待的大中型水面戰艦。
  • 進擊的德國戰車 德「意制」終成過去式
    那麼,3次歐洲杯、4次站上世界之巔的足壇贏家德國隊緣何因為贏得一場淘汰賽而表現的如此激動?那就要從德、意兩家的淵源說起了。時間還要追溯到二戰時期,作為德國的盟軍,義大利隊可謂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沒有義大利,反法西斯聯盟可能還要多奮鬥好幾年。讓我們來領略一下曲線救世界的義大利軍隊的表現吧!
  • 太欺負人了,世界兩棲艦TOP10竟然沒有中國的071?
    可以推測7、8號艦在未來會配屬東海艦隊,在臺灣的兩個方向上分別構成兩棲戰鬥群的核心。隨著8艘071的相繼下水,我軍下一代兩棲作戰的核心——新型兩棲攻擊艦也已經呼之欲出。075兩棲攻擊艦假想圖在美國海軍的編制下,兩棲攻擊艦是兩棲戰鬥群的中堅力量。在兩棲攻擊艦的空中支援下,登陸部隊通過兩棲攻擊艦和船塢登陸艦搭載的登陸艇、兩棲戰車和直升機對灘頭髮起登陸作戰。
  • 《日本沉沒2020》:天崩地裂後,普通人如何末日求生
    《日本沉沒2020》可以看作是電影版《日本沉沒》的衍生作品,只有短短10集,每集20分鐘左右。導演是日本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湯淺政明,湯淺政明的作品只看過由他監製的短片《貓湯》。短片的整體基調陰鬱,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鏡頭,這樣黑暗風格的動畫同押井守、今敏子等人相仿。
  • 071型:萬噸級船塢登陸艦,海軍兩棲作戰主力艦
    以前,或許為了隱藏實力等原因,在介紹071型船塢登陸艦時,一般會說滿載排水量1.5-1.8萬噸,看過戰爭題材影片《紅海行動》,龐大071型船塢登陸艦,滿載排水量肯定遠超1.5-1.8萬噸,甚至有推文說超過3萬噸,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