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人情往來是家家戶戶都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而與城市的朋友相比,農村相鄰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農民對人情世故方面也更為看重。
這幾年,農村的酒席名目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紅白喜事,不少農民還會專門給老人祝壽,對於農民來說,每一個場合都不能忽視和遺漏,就算不能親自上門捧場,該準備的禮金和禮物無論如何也不能少。
說到送禮,農村在這方面的講究還不少,比方說根據場合和親疏關係的不同,農村準備的禮物也會有所區別。雖說禮物是為了表達心意,可是如果不懂送禮的規矩,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首先說這「喜不送傘」,聽村裡的老人說,早年間農村的條件比較落後,如果有哪家辦喜事,糧食、白酒、豬肉之類的物品都可以當作祝賀的禮物。不過農村有一個規矩是,新人結婚,親朋好友和鄰居們是不能送傘的,原因是聽起來不吉利。傘和「散」諧音,如果你送一把傘當結婚禮物,在農民看來其實是盼著人家散夥,反而會因此得罪人。
「壽不送煙」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農村很多老人經常煙不離手,但是按照農村的規矩,在給人祝壽的時候,不論多昂貴的煙都不能拿來當禮物,這是主人家的大忌,因為煙和咽同音,在祝壽的時候送煙,經常會讓人聯想到咽氣的意思,對老人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好彩頭。從這個角度來說,祝壽送煙確實不合時宜,收到的人不僅不會領情,反而會影響原本的關係。
至於「喪不後補」的說法是,在農村,如果因為太忙或者其他的原因,忘了給辦喪事的人家送禮,之後想起來也不要再補送。在送禮的人看來,補送禮金或許是為了表達誠意,但是對主人家來說卻並不是好事。
一方面,農村辦白事的講究本來就不少,在農民看來,有人在喪禮結束之後補送禮金這件事,多少有些不怎麼好的寓意,碰上之後心裡也會有個疙瘩;另一方面,至親離世本來就是一件傷心事,喪禮辦完也就意味著塵埃落定,如果不合時宜地補禮,只會讓逝者的家人再傷心一次,這種做法並不明智。
以上就是對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的解釋,這句話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很多農村地區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你都知道多少?你覺得農村送禮的講究有道理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