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文物昌盛之邦」美譽的江西省宜春市,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蹟不勝枚舉。位於鼓樓路中段的宜春鼓樓,由袁州知府滕強恕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修建,屬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因其同時兼作觀測天象、候籌報時的瞭望樓,又稱袁州譙樓。
這座雄偉古樸的建築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地方天文臺。上世紀90年代經專家考證,宜春鼓樓比之前認定的國內最古老地方天文臺——河南登封古天文臺要早約50年,甚至比世界上最古老的烏茲別克地方天文臺早兩個世紀。
樓上製造有渾天儀、圭表、天體儀、四級銅壺滴漏等15件古代天文儀器,後來還補鑄了唐代天文學家袁天罡研製的銅璇璣。值得一提的是,採用「四級銅壺滴漏」等儀器測量的時間與現在的標準時間相比,每天僅誤差20秒。
隋末唐初天文學家袁天罡曾經是唐太宗的智囊,相傳其死後就埋葬在距宜春鼓樓不遠處,當地民眾還於公元954年在此建了一座紀念祠堂。而這座祠堂也正是宜春鼓樓的舊址。樓內至今還供奉著袁天罡的神像。
相傳宜春鼓樓當年在建造時遇到了麻煩,採購回來的24根用作立柱的木材不夠直。一位工匠建議把這些立柱順勢分到一起,就像一雙撐開的手掌,同樣也可以撐起屋頂。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樣一側立柱往東歪,另一側立柱往西歪的格局。
宜春鼓樓現存房屋六間,佔地面積約780平方米,歇山重簷的屋頂歷經數百年風雨,一直巍然屹立不倒,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堪稱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和奇蹟。
鼓樓最早的牆磚還刻有唐代的官窯印章。值得一提的是,袁州盛產微晶高嶺土,燒造出來的城磚表面平整光滑,稜角分明,質堅如石,敲之有金屬聲。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修建鳳陽明中都皇城和南京城所用的城磚,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江西袁州。
隨著時代的變遷,宜春鼓樓的工作已被現代化的科技取代,但它作為一種古代文明仍在延續著底蘊深厚的宜春文脈。2006年5月,宜春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宜春城內最著名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