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夥伴們,可千萬別假裝自己身體沒問題,其實有不少年輕的小夥伴最「不願」「不敢」去體檢,原因就看到體檢報告感到恐懼。這不,某地一位年輕的90後公務員,在單位拿到自己的體檢報告竟沒敢打開。而是回到家,坐在沙發上,在家人的陪伴下才一點一點撕開體檢報告的保密封條。
齲齒、乳腺結節、肺部結節、肝部血管瘤,首頁的體檢情況小結竟列出了四大體檢結論。與去年相比,「負面清單」沒有拉長,雖然有些問題,還是鬆了一口氣。「總比檢出新的毛病要強。上班以後,看體檢報告的心情,和高考查成績的心情差不多,怕得很。」 對不少人而言,體檢結果冷冰冰的,即便沒有既往病史,同樣存在恐懼。
為啥存在這種現象?有現實逼的,比如在房地產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幾乎天天泡在樣板間裡,會吸收各種有害物質,身體能好嗎?有自己做的,比如有的天天泡在酒壺裡,中午喝了晚上喝,晚上喝完夜裡還要接著喝,這身體能好嗎?有沒作息規律的,這部分可能佔比較高,比如「夜貓子」,天天捧個手機,一不小心就是兩三點才睡,早不吃飯,飢一頓飽一頓的,這身體還能有好?有吃出來的,什麼都能吃,什麼都敢吃,就是不愛吃父母做的飯,動不動就是「外賣」、就是小食品,吃不出毛病才怪呢?
提到注意身體,有些人還會走向極端,從這個怪圈陷入另一個怪圈,不從正面入題,反而又在買保健品上投入。以前保健品的購買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而現在營養保健品的購買者中,90後越來越多,佔比超過25%。有位90後小美女每天都用血橙飲料、護肝片、維生素片等保健品,其理由是,作為辦公室一族,一天有八九個小時要坐在電腦前工作,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這也讓她早早地開始用保健品。「一個月有2000多元花在保健營養品上面,可能額外會花費在一些器具上面,比如說按摩儀、泡腳桶等。」
據說像這位小美女一樣用保健品的不是少數,保健效果如何沒有準確結論,卻激活了保健品市場。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眼部保健類產品銷售同比增長4126%,蛋白粉同比增長751%,維生素類產品同比增長387%。值得注意的是,95後、00後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6%。
了解得知,不少營養保健產品的售價並不低,一些銷量靠前的口服類營養產品的單價均在200元以上,按摩器、泡腳桶等保健儀器,平均售價則在300元以上。不過,不少年輕消費者仍表示願意花錢去購買。「一個月2000多元買保健品,比我買衣服要多,雖然我不怎麼買衣服,但會吃這些東西。」一位消費者如是說。
激活了經濟,是否強健了身體呢?二者並不能劃等號。希望年輕的夥伴們,要想健康,還是要養成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不要做無謂的透支,重視醫院的正規體檢,別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由」當藉口。要知道,只有身體是自己的,身體好一好百好,身體不好一切無從談起。
文章題目實際是個不等式,看似自相矛盾,實際能解開。不是沒有解,也不能不能解,人人都能解好,重在你願意不願解、會不會解,解好了受益的是你,解不好受損的也不是別人,從自己行動起來吧,亞健康說白了就是不健康,別在裝聾作啞了,自欺欺人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正。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和更多人。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師友們可關注、可轉發,可在下面留言、探討、討論與點評。謝謝!
註:圖片來自網絡,與文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