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秋光穠麗,岸邊多彩的草木將悠悠的流水染得一片斑斕。白雲的朵朵投影,讓水中的景致變得更加奇妙。坐在古風的木船上,向前駛著,腦際一直閃動著那位與邪惡不共戴天,神靈也敢調侃的大文豪馬克·吐溫的身影。仿佛他就在這條船上,就坐在我的身邊。依稀瞥見他捋著兩撇短髭,響著濃重的鼻音,講著歲月深處的往事。
哦,就是這條密西西比河,蕩漾過他兒時的歡樂,激發過他青年發財的夢想。然而,弟弟亨利·克列門斯因火輪爆炸而慘死的情景,在其心庭投下陰影,一生都不能散去。他曾捶胸頓足,痛罵自己沒有阻止弟弟當領航員,又怎會命喪黃泉?為了永不忘卻這宗罪孽,他依照領航員向舵手報告平安水深的行話,給自己起了個筆名「馬克·吐溫」,馬克,就是測標;吐溫,乃安全水位12英尺。用這個名字,為天堂裡的弟弟祈禱福安,也祈望自己的生命之船順風順水。
那時,南北戰爭還沒有爆發,他的家鄉漢尼拔仍在奴隸制的摧殘下喘息。人們討口飯吃實屬不易,尋個掙錢多的飯碗難上加難,而火輪上的領航員,因有潛在的生命危險,又需有熟悉航道的本事,所以薪水較高。他帶著痛失弟弟的憂傷,在密西西比河上,一口氣當了四年的領航員,直到南軍的炮聲響了。
穿梭於港口之間,沿河流動的火輪船,像爿不打烊的大酒吧,似永不散場的大派對。在這兒,馬克·吐溫接觸到五行八作、各色人等。苦力「紅脖子」的方言俚語、黑人奴隸特有的俏皮嗑兒,常常笑得他前仰後合。於是,口口相傳的市井熱聞、男男女女的風流韻事、流浪者的傳奇故事……一齊在他的靈感中發酵,終於湧入筆端,演繹成《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傑作;化作《在密西西比河上》《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等諸多名篇。他的《鍍金時代》《傻瓜威爾遜》《競選州長》《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一系列著作,妙語連珠、辛辣四射,儘管遠離道統,調笑不止,卻意蘊廣博,入木鑿鑿,其語言藝術的燦爛之花,離不開這段生活的饋贈。
密西西比河,成為孕育馬克·吐溫作品的臍帶。沒有領航員的生活,也許就不會有諷刺幽默大師馬克·吐溫。亙古奔流的大河,催生了曠世奇才。
木船靠岸的鈴聲響了起來,它打斷了我的遐思。
馬克·吐溫在漢尼拔的老屋離河不遠。那是一幢兩層的白色小樓,在秋陽之下,顯得那樣的簡陋和孤單,透出淡淡的貧窮的滄桑氣息。這是當窮律師的父親留下的遺產。在這兒,他度過孩提歲月。
少年馬克·吐溫是個怪孩子,他眼睛色盲,而且喜歡夢遊,所以常常被人譏笑。11歲時,父親因病離世,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的肩頭,從此,他四處打工,浪跡天涯,在社會這部無字的大書裡,感受著正義與邪奸、美好與醜惡;體味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身處卑微境地的草根,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美國社會巨變前夜的社會現實,賦予馬克·吐溫一雙犀利的批判目光,他看到了社會弊端、人性弱點。他堅決主張解放黑奴,反對種族歧視,其作品充滿對民主、自由的嚮往和對正義的渴望。
1913年,故鄉的人民為他豎起一座高高的青銅塑像,以表達對他的景仰。我手捧鮮花駐足銅像前,油然想起魯迅先生說與他的那段話來:「成了幽默家,是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著哀怨,含著諷刺,則是不甘於這樣的緣故了。」
被馬克·吐溫稱為「家」的故居別墅,在哈特福德。這兒,是好萊塢巨星凱薩琳·赫本的出生地,也是因《湯姆叔叔的小屋》而蜚聲文壇的斯託夫人長期居住的地方。
遠遠地望去,四層的故居別墅,頗像一艘火輪船,一樓的房頂延伸出去,恰如甲板;二層以上那哥特風格的窗子和屋頂,恰似船艙。清風徐徐,秋葉搖曳,這房子像是在隨風飄動……
流浪半生的馬克·吐溫,36歲時才抱得美人歸,又有了如此溫馨的棲身之處,自然沉浸在從未有過的幸福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一個家,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意義!」
有趣的是,這幢別墅的藍圖是新娘奧麗維亞·蘭登親手設計的。她為什麼要把愛巢設計成火輪船的模樣?正是為了紀念她與馬克·吐溫因火輪而結下的姻緣。
馬克·吐溫當領航員的時候,在火輪上結識了她的胞兄,二人相互抱有好感,當那胞兄曬出妹妹的玉照後,馬克·吐溫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
馬克·吐溫與奧麗維亞·蘭登在這座房子裡生活了17年,育有3個孩子。而馬克·吐溫在故居頂層的小屋裡,完成了最重要的著作,包括被海明威稱為「第一部真正美國文學」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以及《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乞丐》等力作。然而,有人卻對奧麗維亞·蘭登傳有微詞,說由於她的置喙,擾亂了夫君的心旌,使其晚年的作品難盡人意,甚至顛覆了早年的那個馬克·吐溫。真相究竟如何?人們一直追尋著……
在哈特福德,鄉黨們把馬克·吐溫傳為美談,頌讚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傢伙,是位奇人。他不僅是文壇的巨擘,而且是發明家,常常突發奇想,便專利加身。澤惠全球女性的「文胸肩帶」,就是他於1887年獲得的專利。然而,這種痴迷也帶來禍殃。他為將發明的打字機推向市場,竟敗走麥城,不得不賣掉心愛的別墅,攜妻帶女遠赴歐洲,流浪他鄉……
鄉黨們告訴我,馬克·吐溫還是神奇的預言家。1835年11月30日,他出生那一天,恰好哈雷彗星飛臨地球。1909年,他捋著短髭對親友笑道:「明年哈雷彗星又要來了,我將隨它一起去見上帝。」果然,一語成讖,越年,就在哈雷彗星到達地球的第二天──1910年4月21日,一代大師奄忽仙逝。
充滿神秘色彩的馬克·吐溫, 被尊為美國文學史上的林肯,他因擁有億萬讀者而不朽,傳奇作家海倫·凱勒說得好:「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也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