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時,氣溫逼近-10℃,寒風卷著落葉呼嘯在大地上。記者來到天津中醫藥大學新校區,走進中醫藥研究院藥學部儀器室,溫暖撲面而來。此刻,室溫恆定在22.3℃,一排排大型色譜儀、質譜儀中間,幾個身著白大褂的身影正埋頭操作實驗。
「我們正在對12種人參類藥材,包括人參、西洋參、三七、紅參、人參葉等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人參皂苷』同時進行含量測定,確定活性成分在不同藥材中的含量差異,從而進行質量評價。」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文志帶記者來到一臺液相色譜儀前介紹道。他旋開機器中間部位,一組組藍蓋透明小瓶映入眼帘。「這是液相小瓶,裡面裝的是中藥材樣本提取液。現在很多中成藥採用多基原中藥材入藥,就算同一個植物的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也有差異,通過我們的分析測定確定有效成分含量,達到質量控制的目的。」楊文志說。
去年2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領銜的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批准,標誌著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中有了中醫藥一席之地,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有了首個國家級創新基地。在抗擊疫情的關鍵階段,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應急攻關團隊,相關研究成果在救治患者、促進康復全療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形成中國特色治療方案作出重要貢獻。去年7月,河北省安國市、天津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和天士力控股集團共同組建河北省中藥質量研究院。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河北省中藥質量研究院,宣布開啟優勢互補、協作攻關的科研聯動,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在關鍵、重大課題方面的經驗,聯合推動中藥材種子種源、種植、初加工和飲片檢驗檢測等系列關鍵技術創新與標準全面升級。
(下轉第3版)
(上接第1版)
「在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以現代中藥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轉移轉化為重點,通過技術革新研發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品種,提升『衛藥』科技內涵,支撐天津和京津冀中藥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張俊華告訴記者,「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牽頭,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浙江大學藥學院、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三家領域內頂尖研究機構,天士力、步長製藥、以嶺藥業、三九醫藥等一線大型中藥標杆企業,共同組建了現代中藥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中藥產業提質增效為重大目標,為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科技、智庫和人才支撐。該中心通過中成藥二次開發關鍵技術體系的成果轉化,已經在全國19個省市近百家企業推廣應用,中成藥二次開發和大品種培育取得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年銷售額過億元的品種500餘個、過10億元的品種50個,十餘家中藥企業年營業額超過100億元,中藥企業聚集度顯著增強。」
不久前我市出臺的《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高水平建設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天津交叉創新中心等平臺,構建具備源頭科學創新和前沿技術創造能力的原始創新策源體系,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更多天津版「國之重器」。張俊華表示,下一步,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將繼續深入開展現代中藥基礎與應用研究,致力於中醫藥傳承創新;形成現代中藥基礎研究人才高地,提升中藥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中藥基礎研究水平,以創新驅動促進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天津地區中藥產業轉型升級,為天津建設中藥先進位造業中心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