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紫坪鋪水電工程疑似禍首元兇
七、紫坪鋪水電庫壩與岷江現狀
紫坪鋪水庫,同全國任何一座類似攔河為湖的水力發電工程一樣,都有一批秉持異議的反對者,又都有上馬的一千條理由。博弈勝出的最後決定者,不是科學,而是權力;權力背後,是利益。
被列為「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四川省一號工程」的紫坪鋪水庫工程項目,於2001年9月29日動工興建。動態總投資72億元,靜態總投資62億元。設計正常水位877米,最大壩高156米,總庫容11.26億米3(調節庫7.74億米3;當蓄水位滿主877米,相應庫容為9.98億米3),水電裝機容量76萬千瓦。基本結構組成:大壩、溢洪道、引水發電系統及廠房、衝沙洞、洩洪排沙洞。
在項目論證中,誇大了其功用,即把都江古堰的水利功能完全囊括於紫坪坪鋪麾下,使都江古堰「退休」,只供遊客參觀。紫坪鋪工程完竣,都江古堰缺水,兩千多年的無壩調蓄自流灌溉經典水利系統,失去用武之地。
紫坪鋪工程自我羅列了「灌溉、供水、防洪、發電」及「比杭州西湖大100倍的北上公園旅遊」五大功能。實際上,紫坪鋪工程的唯一功用,就是發電。
沒有紫坪鋪水庫,岷江因了都江堰灌溉系統,兩千年水旱從人。
沒有紫坪鋪水庫,錦江反而不缺水;紫坪鋪工程明明是「截(劫)水」,而非自我標榜的「供水」。
沒有紫坪鋪水庫,都江古堰防洪十分科學;紫坪鋪工程明明增加了洪澇風險。
還有所謂「水上公園」,更是不切實際。水深877米,本身不宜搞普及性的水上運動,更不具備「公園」功能。二灘*亦如此。
紫坪鋪水庫於2004年12月1日開始蓄水,2005年5月首臺機組發電,2006年12月工程完竣投入正式使用。
千萬年自由而奔放、狂野而馴服的岷江,從此被紫坪鋪水力發電工程庫壩所捆綁。
紫坪鋪水庫竣工之日,岷江已死。
因為紫坪鋪庫壩,所控岷江流域面積98%;所控年均流量469米3/秒、年徑流量總量148億米3,為岷江的97%。
為什麼這麼浩大的工程完竣,那年忽地又要在其下方、都江古堰上方的楊柳灣,還想搞一座庫壩*。原來,據說紫坪鋪工程會每年「虧損」,要靠新建楊柳灣*來回流補水增加發電能力的盈利。楊柳灣*庫壩陰謀倘若得逞,則意味著將已被逼退休的都江古堰,再被一爪扼斃。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生態安全,更是不可設想。在全國上下一片反對聲中,楊柳灣*計劃才終被擱停。
5•12汶川大地震,紫坪鋪壩體雖尚堅固,但庫壩表面出現裂紋。當年設計方案稱:「建築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洪峰流量12700米3/秒」。此次地震發生時,實際庫容量為3億米3,只佔總庫容量的1/3。即便如此,一旦決堤,後果不堪想像。
地震使紫坪鋪水庫帶給人們長期的隱憂陡然加劇。人們轉移避險的生命本能,被官方語境諷刺為「謠傳」。一方面,水利部專家發言認為「大壩安然無恙」,要「闢謠」;另一方面,省政府成立現場指揮部,採取加強上水位監測、限制水庫運行水位、加密監測工程狀況、加緊*恢復檢修等緊急措施。這「闢謠」的說法和補救舉措,十分矛盾。公眾的知情權、話語權,在地方執政者和勢利媒體股掌間,被恣意愚弄。「質疑就是造謠?」「預警就是煽恐」?什麼強盜邏輯!如果沒有危險,你掩耳盜鈴地補救什麼?
誰有一萬個腦袋,在這種大地震的非常時期,也不敢擔保大壩安然無恙!只有積極有效防禦才是當務之急。因為紫坪鋪上遊地震引起山體崩塌和熔巖迸流!將岷江層層隔斷,形成一系列「堰塞湖」。上遊堰塞湖一旦潰崩,就將對下遊紫坪鋪*水庫形成致命威脅。
而且,截止2005年底,四川省6000多座水庫,其中近800座為病險水庫。岷江上遊一些水庫,亦有病險。
5月12日晚,為四川生態環境奔走呼號近30年的環境地理專家楊勇,通過多種渠道向國家有關部門緊急建議:儘快調查堵江詳情,密切關注水庫變化;騰空水庫庫存,避免二次災害。
八、紫坪鋪水電庫壩工程已成為汶川大地震直接誘因
紫坪鋪水庫大壩原址為紫坪鋪村,2001年8月升格為紫坪鋪鎮。請再次關注紫坪鋪大壩的地理座標:東經103°34′,北緯31°1′;距成都48公裡,距都江堰9公裡,在國道213線上。
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就在紫坪鋪水庫北部水岸。震中映秀地理座標:東經102.51,北緯30.45。這是偶然的巧合嗎?
(一)紫坪鋪蓄水前的天然地震活動
地震專家胡先民撰文指出:紫坪鋪位於龍門山斷裂帶關鍵部位,了解蓄水前紫坪鋪地段的天然地震活動情況,可對水庫誘發地震的危險性進行前期估價,可為蓄水後誘發地震的可能性進行監測提供可靠的鑑別依據和基礎背景數據。
紫坪壩庫區,處於揚子準地臺與松一甘地槽間的過渡帶,從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是以地臺為主的中國東部「穩定區」和以地槽為主的中國西部「活動區」的分界。新生代以來,中國西部強烈的褐皺隆起,形成了推覆逆掩的巨型斷裂系統——龍門山斷裂構造帶。
庫區地質「活動性」表現,本身就早已長期存在。
2004年6月,國家出臺《地震監測管理條例》。根據有關規定,凡水位設計超過100米、庫容5億米3、可能誘發5級地震的水庫,必須建立「水庫專用地震監測臺網」。紫坪鋪水庫地震臺網,在蓄水前運行逾1年,記錄了各項監測指標。
(二)水庫誘震與先例形變數據
當代國際國內水庫誘發地震的記載: 1967年印度戈伊納水庫誘發6.5級地震,1962年中國新豐江水庫誘發6.1級地震,1963年非洲卡拉巴水庫誘發6.0級地震……
2001年以來中國大陸發生的5級以上地震前,山西侯馬的地震數位化形象臺的波形記錄,發生了一列系明顯變化。強震前,因斷層滑移可能產生的形變波,對大地震預測很有意義。
(三)流體致震實驗為水壓誘震提供了依據
採用流體包裹體和穩定同位類地球化學方法,研究龍門山造山帶盆山轉換期的流體特徵,提示出造山帶內和盆山之間流體流動軌跡。
龍門山造山帶與四川盆地,在「盆山轉換期」,所形成的變質流體,為多相鹽水流體,形成於變形的初期。流體溫度為138.5~37.5℃,壓力為22.5~27.0mpa;流體鹽度變化較大,介於5.1%~3.98%之間。從早期到晚期,流體鹽度呈現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變化趨勢。在盆山接合部位,流體從造山帶向盆地方向遷移。
流體致震實驗方法是高壓注液誘發,中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前蘇聯、英國、法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採油注水(或注入蒸汽)驅動工藝,注水深度從數百米到數千米不等,普遍觀測注水誘發地震現象。
(四)紫坪鋪庫區可能水壓誘震的潛在內因
在造山帶內部,流體以側向遷移為主。水壓裂痕,將不同層位發生側向遷移的流體連通,集中向一些敏感部位遷移,聚集成複雜的流體運移網絡系統,使盆山之間具有明顯的壓力梯度、溫度梯度和地形梯度。
當紫坪鋪庫區在敏感的斷裂帶點,蓄水3年半,數萬噸水壓,壓強飽和地向庫壁四周及底部膨脹著力。理論上這種壓強對每一部份都是均衡的。但庫壁及底部的各方向各點位韌脆程度和性質不盡相同,這種壓力就向最敏感的方向傾斜,加之庫區湖水本身對裂痕的滲透,極有可能成為導致地震的提前發生或加劇地震強度的誘因。
如果沒有紫坪鋪工程,因了龍門山斷裂帶,汶川一帶也會發生地震甚至強震。但從歷史上發生的地震實例觀察,自1657年汶川地震後300年間的較為平靜狀態,可能不至於這麼快、這麼強烈地發生5•12大地震;
如果沒有紫坪鋪工程,而這一帶要發生地震,震源和震中就很可能在數十年之後的北川,而不在今天的映秀,就像75年前疊溪地震那樣,距汶川都是140公裡左右同等距離。
震源和第一震中既然在映秀,紫坪鋪庫區恐怕難辭其咎。
由於紫坪鋪庫區誘震,使映秀破格成為震源和主震中,與本應在數十年後為震源和震中的北川,形成「雙震中」為雙圓心的橢圓反應面,加劇了地震烈度和破壞程度。
(五)模擬開庭,審判紫坪鋪庫區
原告:四川人民
原告委託代理人: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
被告:紫坪鋪庫區
被告委託代理人:(由地球生態環境*院指定)
事由:被告方水庫誘震,造成空前絕後的巨大災難。原告方訴請法院判決被告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責任。
紫坪鋪庫區疑罪之一:選址錯誤,因距離大都市成都太近而構成巨大潛在威脅,葬送了都江古堰的水利功能,毀滅了巴蜀千年水利文化,並且把庫址錯放在龍門山斷裂構造帶最敏感部位而致震;
紫庫疑罪之二:忽視蓄水前的地震活動因素和蓄水後的導致地質災害的負面效應,監測長期不力,且漠視公眾知情權;
紫庫疑罪之三:水壓致震,流體致震,從量變到質變,造成震源震中位移震災提前發生、超強發生;
紫庫疑罪之四:為安全隱患開脫罪責,忽視上遊地震圍堰湖所形成和加劇的次生災害風險,加劇了災民客觀存在生命威脅及重大精神壓力。
紫庫疑罪之五:造成巨大的生命災難和數以千億元計的經濟損失,並造成公眾心理恐慌,使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一審判決:無期徒刑。對庫區狀況終身監禁,從嚴看管,促其戴罪主動,同時賠償四川人民巨額經濟損失及精神損失。
二審判決:死刑,立即執行。因罪大惡極,不殺不以平民忿,不殺不足以根除後患,原告認為一審判決量刑太輕,提起上訴,請求法院終審裁定:放盡庫區存水,炸毀庫壩,遷走電機,恢復岷江原生態,還四川百姓一方平安。
九、汶川大地震災情程度與災後思考
溫家寶總理指出:此次汶川地震,是建國以來最大的,其地震強度之大,波及面之廣,破壞程度超過當年唐山大地震。
這是一位北大地質專業出身的專家對汶川震災準確客觀的評斷。
5月12日下午3時許,北京地質力學研究所長期從事地應力監測的研究人員,發現地震發生幾乎同時,電腦屏幕上的地應力監測曲線發生突跳,連續多日保持1*萬個應變單位附近的固體潮曲線,忽然在地震發生時的1分零8秒間大幅探底至50萬個應變單位,又在12秒內轉瞬回升至167萬個應變單位,此後經四、五個小時,曲線恢復正常。
5.12汶8級大地震,烈度為11度以上,直接波及(破壞)面達10萬平方公裡,遠程影響面達600萬平方公裡,持續5~6級餘震密集度很大。截止5月14日16時,據不完全統計,已造成四川省17個市、州不同程度受災。截止5月17日14時,已確認倒塌房屋312.8萬間,損壞房屋1560.9萬間。截止5月18日14時,已確認死亡32477人,傷病220109人。隨著搜救工作的深入,死亡、傷病、房屋倒塌損壞確認數字與日俱增。預計死亡人數及失蹤最後統計可能將達到6~1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估計將超過2000億元。尤其會造成四川正在做大做強的旅遊支柱產業3~5年滑坡。恢復、重建工作也得持續3~5年。
當年7.8級的唐山大地震的災情及死亡人數,是在多年之後才公開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萬人,是因震中在大中城市,震發於半夜,且當時為易塌倒的磚混結構房屋。
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幸而在山區小城鎮,但其地震強度、烈度、波及面及破壞程度,遠遠超過近百年來任何一次大陸性地震。
龍門山地質裂縫,所切割四川盆地西北緣,地殼厚度發生陡然變化。龍門山東部100公裡以內是人口稠密、農業工商業發達的川西平原和成渝大城市群。
在龍門山斷裂帶,必須停建水*庫壩工程。已構成的威脅的水電庫壩,應當先放水再炸壩,恢復地質原態。
在餘震持續過程中,地震運動和熔巖迸發形成的山上懸河、圍堰湖泊、堰塞湖,應採取相應防洪、避險、疏散措施為前提,引爆放水,或開渠洩洪。
防止震災之後接踵而至的「次生災害」:洪災、火災、地下釋放、有毒氣體、瘟疫等,消除災害疊加、延衍的重大隱患。
城市再造、家園重建,選址,應力避震災活性地段或不穩定地段,地災、荷載、地勘測繪與規劃設計尤為重要;警惕腐敗、劣質建築,應將成為共識。
應建立一套實時播報地震災害預測信息系統,並且就此立法。預警豈會影響「穩定」?政府部門的偏激維穩思維,應當重新調整。預報真情,組織應對,積極防禦,緊急避險,是政府部門當仁不讓之職責。
豈能以 「預警就是傳謠」、「預警會使人心惶惶」的怪論,成為政府官員贖職的託辭?
豈能以「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的謊言,成為地震、減災部門不作為的藉口?
任何一次地震,都有前兆。
5.12汶川大地震初發前10多天,阿壩州民間就曾有將發生地震的傳言,還有人特地打電話向州防震減災局諮詢求證。但官方民卻表示這是「謠傳」,不僅未積極採取措施應對、防災,而是「積極採取措施」「闢謠」,且竟然在5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網「成功平息地震誤傳事件」。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任何一次地震,都有前兆。地震前,異象頻傳:
5.12汶川大地震初發前10多天,阿壩州民間就曾有將發生地震的傳言,還有人特地打電話向州防震減災局諮詢求證。但官方民卻表示這是「謠傳」,不僅未積極採取措施應對、防災,而是「積極採取措施」「闢謠」,且在5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網「成功平息地震誤傳事件」。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多位大陸網友在地震幾天前觀測到「地震雲」,並推測日內會有6級以上地震。
最明顯的四川綿竹發現數十萬蟾蜍遷徙。據《華西都市報》5月10日報導,綿竹市西南鎮檀木村出現了大規模的蟾蜍遷徙:數十萬隻大小蟾蜍浩浩蕩蕩地在一製藥廠附近的公路上行走,很多被過往車輛壓死,被行人踩死。
5月10日,江蘇省泰州市東風路東風橋路面上,成千上萬隻深褐色、指甲蓋大小的癩蛤蟆正結對穿越公路。它們從老通揚運河裡爬上大橋的,排成了一道浩浩蕩蕩的長隊,向橋北慢慢爬去,顯得很有秩序。
《楚天都市報》5月5日報導,恩施市白果鄉下村壩村的觀音塘約8萬立方米蓄水突然消失。觀音塘池塘呈圓形,口面直徑約百米,深數十米。4月26日早上7時許,平靜的水面突然出現漩渦,並伴有轟鳴聲,不到5小時,一池碧水全部消失,現出黑色淤泥。……
何謂居安思危!一些職能部門的麻痺,可謂病入膏肓。
儘管地震短臨預報尚不精確,但大致震發時間和程度,通過監測是可以預測預報的。四川地震界,1976年成功預報了松潘—平武地震。
多震島國日本,自19*年7月至今,已連續實行了多個《地震預報五年計劃》,按長期預報和短臨預報兩種方式列為課題;1999年8月5日又提出《高精度地震預報體系》計劃,建立了多處專門地震監測中心,向全社會公開透明及時準確提供預警信息,讓人們有備無患,讓政府在第一時間作出有效反應;日本政府於1987年6月建立起專門的災害緊急救援隊,由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譬如生命探測器)的「救援特工」組成,每年的財政就算達4850萬美元,緊急需求還可調撥專項援助費用……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區的防震救災先進理念、技術都值得引進和借鑑。
片面追求GDP情結十分嚴重的地方政府部門,為短期政績和形象工程,而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超前透支、拼搶攫取資源,人為造成天災地難。
災患發生前後,在震區現任崗職兩年以上的省、市、州一級地方黨政主要負責人,所涉各級地震局、地質減災部門主要負責人,應當承擔首問責任——酌情引咎辭職、經濟追賠,甚至繩之以法。
猛力發展經濟、過熱追求增長的同時,國家應當大力推行科普教育,大力倡導和支持對基礎科學、理論科學、宏觀科學的研究,以豐富國家智庫,支撐政府決策。
目前對地質學的研究,主要局限於找油、找氣和探礦,急功近利,掠取為先;對地質力學、流體力學、環境地理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學和宏觀經濟學、區域發展學的研究,十分欠缺;對大地質構造、大生態保護,關注太少。研究者不僅缺少經費、地位和條件,更為嚴峻的是,往往與狹隘的地方利益、短暫的經濟追求和地方政府部門、官員的短見取向相悖逆,發生理念、價值和利益衝突。這必須中央政府來協調。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無可辨駁的現實:從量變到質變,5•12汶川大地震,豈僅是地質構造運動本身造成的自然災難?究其深層誘因,它同時是貪婪掠奪環境地質生態資源而釀成的人為惡果!
【關鍵術語】
斷裂帶 造山帶 褶皺帶 推覆體 推覆面 地幔 塊體
斷層 逆斷層 地槽 地臺 活動性 地應力 韌性 脆性
熔巖 震源 震中 震級 震極 震點 震波 初震 餘震
地質構造 流體物質 地震烈度 地震強度 臨界狀態
運移 形變 推覆 滑覆 逆衝 逆-走滑 波及面
地質力學 流體力學 大地質構造 大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四川地震》2006年04期 2007年02期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1期 1997年02期 2001年03期 2003年01期
《四川地質學報》1985年X期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4年02期
《第六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刊》
《中國地球物理第十 學術年會論文集刊》
《地震地質》2000年04期
《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博士論文集選》
《地學前緣》1996年03期
《南方周末》
《文摘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