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攝影 王洪斌
(部分圖片由沈遠夫婦提供)
2017年10月12日,四川眉山城區百坡路一家蜂蜜店,兩歲零兩個月的女孩小七舀起一勺洋槐花蜜,笑著對媽媽甯敏傑說,「好甜好甜的。」當小七舀起第四勺花蜜時,爸爸沈遠拿過勺子,一把抱起小七,「小女娃兒,天天喝蜂蜜,都不愛喝水嘍。」小七則嘟著嘴說,「採蜜我也去了呢。」
這家蜂蜜店面積不大,但兩面牆上一幅手繪的「採蜜圖」尤為醒目,記錄著這對90後夫妻和家人一年上萬公裡的採蜜旅程。出身養蜂世家的沈遠笑著說:「小七不到一歲就跟我們全國到處跑,算是我們家最小的養蜂人了。」
雖說是「蜂三代」,但沈遠在大學所學的是機務專業,妻子甯敏傑則是學市場營銷,工作也跟家業完全不搭界。直到2016年,女兒出生後,這對大學生夫妻才做出了「轉身」的決定——辭職回鄉趕蜂。靠著父輩傳下來的技藝,靠著新型的營銷手段,這對90後「新蜂農」走出了一條有別父輩的養蜂之路,初初入行他們年收入就達到了上百萬元。
甜蜜基因
出身養蜂世家 大學生夫妻辭職趕蜂
四川有著2000多年的養蜂歷史,是全國的養蜂業大省,而沈遠老家所在的眉山市東坡區則是四川養蜂第一大區縣。沈家有著50年的養蜂史,算得上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蜂世家。
沈遠說,從城裡辭職回家養蜂也許是他們夫妻倆最艱難的一次決定。「我么姥爺就開始養蜂,父親六兄妹,4個人都是蜂農,但我小時候並不喜歡蜜蜂。」
沈遠是聽著蜜蜂的嗡嗡聲長大的,小時候每到3月,這嗡嗡的聲音,就提醒著他將和父親分別——父親又要拉起蜂箱去全國各地趕蜂了。幼時的他對蜜蜂最多的印象是「痛」,「一進蜂場,就被蜇得全身是包,屁股都被蜇腫過。」
正是這樣的印象,讓沈遠這個的「蜂三代」對蜜蜂敬而遠之,沒有遵從父親沈國全的安排養蜂,在高中畢業後到了成都航空機電技術學院學習飛機維修,女友甯敏傑則在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學習營銷專業。
大學畢業後,兩人結婚成家,沈遠進了4S店修車,甯敏傑則在4S店賣車,兩人每月的收入加起來有8000多元。雖然收入不高,但他倆依然沒有子承父業的願望。直到後來幫家人賣蜂蜜,才讓小兩口動了轉型的心思。那時父母趕蜂忙不過來,沈遠夫婦就在工作之餘,在小區幫家裡賣蜜。「生意越來越好,我們兩個人幫著賣都忙不過來,就把小區的保安也叫上,有時候從保安手中過的現金流就要過萬!」
2014年,父親再次鄭重向沈遠夫妻提出養蜂的期望,小兩口考慮了一年時間,等到女兒小七出生,終於決定辭職。2016年3月,他們帶著七個月大的女兒與父母一起,踏上了人生中第一次追花之旅。
甜蜜旅程
帶著女兒上路 全國追花上萬公裡
從四川盆地到黃土高原,從沙漠到草原,小店裡的「採蜜圖」清晰地繪出了這對「蜂三代」上萬公裡的首次採蜜之旅。「你以為沙漠裡就沒有蜜嗎?沙漠地帶的紫穗槐,產出一種少見的蜜,顏色跟紅櫻桃一樣呢。」如今,沈遠夫婦對全國各地的花蜜已是瞭然於胸。他們說,這條路很苦,一年要走近半個中國,但他們還是想從源頭幹起,「不出去,你永遠不知道哪兒有好蜜。」
最好採的蜜是油菜花蜜,沈遠一家所在的眉山市,就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可是這裡留給趕蜂人的時間只有半個月。眉山油菜花的花期結束,沈遠一家三口就要跟著父母,開著3輛大卡車,拉著700個蜂箱趕往漢中。3月中下旬,在緯度更北的秦嶺下,還能找到豐富的油菜花蜜源。
4月,雜花洋槐、蘋果花相繼開放,一家人停留在陝西銅川;5月初,來到榆林子洲,這裡盛產中國最優質的純洋槐蜜。他們要待到6月,因為這裡還有黃芪蜜等著他們;6月中旬,荊條花開,則要趕赴山西晉城。
「一切都是新的,有時深夜還不想睡,聽蜜蜂打翅膀的聲音,那是工蜂在排水。反覆排水後,蜂蜜漸漸濃稠。一想到第二天蜂蜜變得更好,心裡就激動。」沈遠說。
7月,一車蜜蜂前往沙漠地帶,採紫穗槐蜜,另兩車則前往內蒙古大青山四子王旗處,蜜蜂在這裡採蕎麥花粉。8月過後,天氣降溫,勞累了半年的蜜蜂需要休息。沈遠夫婦則回到眉山,把最好的收穫帶回家鄉。
如今小七已兩歲多,跟著父母採蜜這一路,雖然被嚴密保護,也不免被蜂蜇,「每次被蜇哭,就餵她吃點蜜,她馬上就不哭了。」
「一切都是值得的,要採得好蜜,就難免東奔西走,偏遠的地方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甯敏傑說的值得,不只是收穫香甜的蜂蜜,更因為這逐花而居的旅程,勞累而甜蜜著。
甜蜜味道
借用賣車經驗 營銷有招年入百萬
2016年11月,沈國全夫婦又出發趕往雲南採蜜。沈遠和甯敏傑帶著小七留在眉山,對於這對年輕的夫婦來說,如何把家裡採到的蜂蜜賣出去,事關他們辭職趕蜂的成敗。
沈國全從少年時期就開始趕蜂,他的蜂蜜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專門的銷路,父輩們賣蜂蜜是採到哪兒賣到哪兒,採什麼蜜賣什麼蜜。收蜜的人往往是煮好飯等著沈國全送蜜來。因此聽說才學趕蜂的小兩口要把家裡的賣蜜工作都包下來,他一開始很不以為然,「你價格比我賣得好,我手板心煎魚給你吃。」
學營銷的甯敏傑卻不這樣看。她把這一路採的蜜都保存起來,帶回了眉山,她認為賣蜂蜜與賣車有著共通之處,4S店集中了各種車型,適合不同層次口味的顧客,那麼他們的蜂蜜出售也應該是多樣的,而不應是單一粗放的。
甯敏傑通過網絡很快找到了全國各地的收蜜人,建立了一個不同於父輩的營銷網絡。沈遠則負責把控品質,為了達到了41度的蜂蜜濃度,寧肯花更多時間,減少蜂蜜產量,也要保證品質。效果很快就顯現出來,沈國全賣出去一噸油菜花蜜,批發價不到15000元,但沈遠夫婦的蜜則賣出了30000元一噸的高價。
怎麼讓自己的蜜與眾不同?甯敏傑很快想到,給蜂蜜打上文化標籤,「結婚有喜糖,為什麼不能賣喜蜜呢?」她說,賣車除了價格還要看品牌看內涵,蜂蜜也能做出文化的味道。於是,小兩口將蜂蜜裝進喜盒,做成5元一盒的喜蜜,放到網上銷售。不到一年時間,他們的41度蜜便賣出了名氣。沈遠夫婦轉型趕蜂一年多,僅今年就賣出了20餘噸,實現了年收入過百萬,讓父母刮目相看,也欣然同意了他們開店賣蜜的想法。
甜蜜前景
建一個體驗園 發掘蜂蜜隱性價值
甯敏傑覺得,蜂蜜的價值還沒有完全發掘出來,還有許多隱性的價值等待發掘。
「現代人不僅從吃飽到吃好,更要兼顧吃好耍好。」甯敏傑發現,到了蜂場,不管是追逐蜜蜂、與花共舞、倒箱割蜜,不論大人小孩都樂在其中。「從國家大政方針來看,未來農旅融合也是趨勢。」
甯敏傑說,兩人的計劃在東坡區流轉一個小山頭,建一個蜂蜜體驗園,山上種滿各種季節的花。3月採油菜花、4月蘋果花、5月洋槐菜……而到了氣溫偏低時,還有茶花、枇杷花相伴。從土壤到蜜源,從源頭起就嚴苛管控,確保蜂蜜品質。
「買蜜到時不僅僅是個結果,而是個體驗的過程,我想不管是什麼年齡的人,都會非常喜歡的。就像我一樣,最初恐懼,慢慢接觸後,徹底愛上蜜蜂,愛上大自然,愛上甜蜜。」
新聞背景
百萬蜂群助農收入10億元
四川蜂蜜出口價高全國兩成
在眉山有你不知道的「蜂值」
統計數據表明,四川是全國養蜂大省,養蜂數量、蜂蜜產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016年四川省存欄蜜蜂145萬群,比上年同期增長3.6%,生產蜂蜜4萬噸。全省養蜂產值22億元左右,其中養蜂農戶收入達10億元以上。全省蜂蜜出口數量逐年回升,蜂蜜出口價格高於全國均價20%以上。
與十多億蜜蜂為伴
把各地蜂蜜端上全國餐桌
在全省養蜂產業首位的東坡區,2016年有專業養蜂戶近千戶,蜜蜂存箱達15.79萬群。
據悉,東坡區近年來規模養殖比例已達到90%。全年生產蜂蜜8077噸,蜂王漿220噸,蜂花粉719噸,蜂蠟185噸,蜂膠7.8噸,實現產值2億元。全區有養蜂專業合作社16個,存箱西蜂在100箱以上規模養殖戶513戶,眉山市東坡區德康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建均看來,養蜂已經完全改變了當地農戶的生活。在沈遠的家鄉思蒙鎮,還有很多人像他父親一樣,靠養蜂發家。而隨著高速公路對蜂產品免費等有利條件,蜂蜜產業活力進一步提升。沈遠覺得,相比於過去,這項「甜蜜」事業還大有可為。「今天,中國最好的蜜、不同時節的蜜,可以在同一時間端上餐桌,供消費者選擇。只需要一個手機,視頻、照片等等一上傳,哪怕相隔千裡,都能買到心儀的蜜。」
蜂農抱團政府主導 打造蜂蜜品牌
東坡區畜牧局副局長呂凌介紹,當地已印發《眉山市東坡區蜂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將通過引進優質品種、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打造優質品牌、建立營銷網絡等措施,實現蜂蜜品質再升級。到2020年,力爭全區存箱優質西蜂達到20萬群,優質西蜂養殖比例達到97%,存箱西蜂100箱以上規模養殖比例達到92%,全年生產優質蜂產品1萬噸。
呂凌說,東坡區蜂蜜產業雖然量大,但並不強。要從大到強,關鍵在於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我們正在研究蜂農蜂具補助標準、引導他們抱團發展、引進企業實施深加工,讓蜂蜜品質進一步符合市場要求。」呂凌說,「就像東坡泡菜一樣,相信做好基本功,東坡蜂蜜也將走向世界,端上全球餐桌。」
而在沈遠看來,政府主導,農民抱團的形式,將為蜂蜜產業帶來一次大機遇。「我們已經成立了自己的養蜂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和商標都已經註冊下來了。」今年剛剛當選四川省蜂業學會理事的沈遠說,蜂群因為要打架,過去蜂農都是散打,互相沒有接觸。但從提升品質、順應市場的角度出發,抱團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