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在極左思潮的衝擊中穩住農業基礎——「文化大革命」 時期...

2021-01-10 中國青年網

  第二階段:1972—1973年。批判極左思潮,促進農村政策的落實。

  農村政策的貫徹,對抑制農村的極左思潮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影響,不少幹部仍然認為,農村工作的主要方向,還是要抓住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這個綱,批判資本主義傾向,肅清「三自一包」的餘毒。還有一些幹部雖然想落實農村政策,卻心存疑慮:不敢由大隊核算退回到生產隊核算,怕說是犯方向錯誤;不敢講按勞取酬,怕說是工分掛帥;不敢講必要的獎勵,怕說是搞「物質刺激」;不敢搞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怕被看成「資本主義傾向」等。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後,周恩來提出了要批判極左思潮的意見,明確了農村工作的重點是批判極左思潮。這一問題的明確,打消了許多人執行政策的思想顧慮,為政策落實帶來新的契機。

  1971年12月26日,中央專門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分光吃盡」;有的集體增產了,社員不增收;有的超支戶多,分配不能兌現等。要求:「當前要注意克服平均主義,應該按照社員的勞動質量和數量,付給合理報酬。」「學習大寨勞動管理的辦法,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可硬搬照套」。要「劃清多種經營同『金錢掛帥』的界限,不要把黨的政策所允許的多種經營當作資本主義傾向來批判。」1972年前後,報刊針對農村工作中的極左作法發表了大量文章,在定額管理、合理獎勵、家庭副業等問題上,引導人們劃清是非界限。這些文章指出:「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各項經濟政策,毛主席、黨中央早就有過明確的規定,現在要進一步狠抓落實」,領導幹部要「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傾向,使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26文章還對「割資本主義尾巴」等現象進行了解剖:「『割尾巴』的教訓發人深省」,有些基層幹部在落實農村政策時,「認為『左』一點是『好心』,右了是壞事。其實,『左』的和右的,表現形式不同,本質卻是一個,都是背離毛主席的革命路線,違反黨的政策,不利於社會主義事業」。27在批判極左思潮的過程中,周恩來還於1973年1月至3月主持召開了全國計劃會議。這次會議除了繼續強調要加強農業,堅持農村政策外,還揭露和批判了林彪、陳伯達一夥強迫擴社並隊、沒收自留地、砍家庭副業、搞「一平二調」等作法。

  1972—1973年是落實農村政策成效顯著的年份。全國農村普遍舉辦了落實政策的學習班。許多被打倒的基層幹部恢復了工作;一些地方建立起了生產責任制,恢復勞動定額管理、評工計分制度和小包工制度;作為基本核算單位的生產隊的規模被適當劃小,或由大隊核算退回以生產隊核算。據山西省統計,到1973年5月,全省原有的29703個生產大隊,實行以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下降為9668個,佔大隊總數的32.5%,比1971年下降了21.5%。28

  在周恩來的領導下,自北方農業會議之後,農村工作開始擺脫混亂,走向回升。1970年和1971年農業生產持續增長,總產值1970年比1969年增長5.76%,1971年又比1970年增長3.23%。1972年由於工農業比例失調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再次發生波折,但從1973年到1975年,農業又恢復了低速增長的勢頭,1973年比1972年增長8.3%、1974年比1973年增長3.55%。

  三

  「文化大革命」中周恩來在農業領域做的大量工作,是他在這一時期苦撐危局,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一個方面。由於毛澤東對農業所持的相對謹慎的態度,更由於周恩來在農業領域長期不懈的糾「左」努力,我國農業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沒有出現大的「滑坡」,並有緩慢增長,這不論對當時,還是以後我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清華大學
    以下是摘自《清華人》相關報導:文化大革命在清華從1965年底批判吳晗《海瑞罷官》起到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知》,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歷史證明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論點及其極左路線,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是完全錯誤的。
  • 鄧小平:「文化大革命」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通知的發出標誌著全國範圍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從此進入了十年動亂時期。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史稱第二個歷史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19世紀末,對已然瀕於衰朽的中國來說,「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直接導致其進入一個歷史的斷裂期:一方面,幾千年來支持人們觀念世界的、以「華夷秩序」為核心所虛構的「天下觀」,受到亙古未有的挑戰和衝擊;另一方面,新的、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亦因西方勢力的強力壓迫而處在逐漸建構之中,並漸漸支配國人對於世界與國家的想像。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吳瑤 【摘要】法國語言政策一直強調國家幹預,面對強勢語言英語和英美文化的衝擊,法國採取了各種措施來維護法語的純潔性。
  • 中蘇大論戰:「左」與「極左」的較量
    [摘要]大論戰實際上為「文化大革命」做了理論、輿論和政治準備。 3.大論戰實際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與會者一致認為,大論戰實際上為「文化大革命」做了理論、輿論和政治準備。就中國國內而言,大論戰是在階級鬥爭擴大化為指導的「左」傾思想迅速發展,並且已經在國內開展了以「防修」為目的的城鄉社教運動的背景下發生的。當時提出「反修防修」的口號,國外要反修,國內要防修。
  •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    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大革命;觀念;歷史主義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民族主義思潮是塑造國際關係和影響現代國家建構的一大主流思潮,它伴隨著啟蒙運動及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思想發展而成長壯大。
  • 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與未來展望
    這是因為,激進的極左的政治文化,曾經如此深深地滲透著我們這個民族的骨髓與精神生活之中,「左」的思維方式對人們的支配影響作用的式微,要遠比經濟變遷緩慢得多。我們的教育制度中存留的左的陳舊的內容,我們成年人的立身行事的方式,都會在無意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我們民族只有在長期自覺地自我批判與自我反省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成熟起來,並走向真正的文明。
  •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幾種錯誤思潮
    [摘要]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幾種錯誤思潮,主要包括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論」。這幾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衝擊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清這幾種錯誤思潮的存在形式、社會影響及其內在邏輯,揭露其通過意識形態滲透來達到和平演變的政治目的的本質。
  • 中國當代青年群體中的新右翼思潮
    它尚不能稱之為一個邊界清楚、層次嚴整的社會思潮,但的確在「氣質上」和全球範圍內的保守思潮有著相似性。而且,這一波青年思潮內在於中國30多年來逐漸成型並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本身,且渾身上下洋溢著青年人特有的戰鬥性,在與其他思潮的競爭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號召力與動員力,構成了一些網絡公共事件得以產生的觀念基礎。
  • 試論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
    顯然,啟蒙思想家們,尤其是盧梭,之所以可以發揮如此強大的力量,與其學說所塑造的「奇蹟」是分不開的,而這種奇蹟即是對生活、風尚、政治、道德的前所未有的衝擊。正如羅素所說,洛克導致了邱吉爾,而盧梭導致了希特勒 ,即便引發法國大革命並非啟蒙思想家們的本意,而我也時常認為他們比法國大革命時的民眾要理性的多,但是,無論如何,他們該為他們親手點亮的理性路燈所指引下的非理性道路負責。
  • 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
    所謂新時期新世紀,即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為政治主題的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時期,或者說是站在新世紀的起點對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戰略考察。 所謂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即站在新世紀初的歷史時間點上考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文化結構、特點、實質以及發展方向。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現及其思維方法
    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發展史的「三種版本」  新時期,東西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這就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中的許多異化現象,引發了西方有覺悟的學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在哲學和文學方面,早期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潮,後來演化為「後現代主義」的思潮。
  •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正是建立在世界統一性基礎之上的多樣性為人類展開了一個無限豐富的世界。但是,在日益強勁的全球化進程中,經濟強國的文化產品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席捲了各民族國家,西方價值觀對民族國家的本土價值觀形成了巨大衝擊,文化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 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
    標題注釋:本文為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多樣化社會思潮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CET-12-0533)的研究成果。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社會思潮往往成為社會生活的晴雨表,社會變遷的風向標。
  • 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繼承法國大革命的「自由」精神
    拿破崙三世)、第三共和,可以說是各派勢力輪番上臺,頻繁更換政體,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和我國的民國時代。國家、社會儘管如此動蕩不安,19世紀的法國卻產生了一批卓越的知識分子,他們依然在動蕩不安的時代堅持奮力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繼承大革命的遺產。那個時代寫出史學名著《法國文明史》的歷史學家基佐,依舊自豪地聲稱,法國是歐洲的心臟,引領著歐洲文化潮流的趨向。而事實上,儘管大革命讓法國失去了歐洲經濟、軍事霸主地位,但在文化上法國依舊是歐洲文化的核心,而法國知識分子無疑又是法國文化的核心。
  • 盧南峰 吳靖:「工業黨」網絡思潮的政治分析
    這支話語力量在網際網路輿論場中有時被稱為「工業黨」。根據目前可考的文本,這一命名最早出自王小東2011 年的文章《中國的工業化將決定中國與世界的命運—兼論「工業黨」對決「情懷黨」》。在這篇文章中,「工業黨」是區別於「情懷黨」的群體和思潮,前者思維方式偏向於科學家和工程師,後者則類似於農業文明時代的純粹文人,文章將當前中國主流知識界的左右兩派都歸為「情懷黨」。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近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舉辦了以「法國大革命中的群眾及其心理」為題的《革命心理學》線上讀書會,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建勳主持 勒龐提出法國大革命中有一種神秘主義 勒龐在《革命心理學》當中幾次提到了法國大革命有一種神秘主義,這種神秘主義是分析法國大革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蕭延中提出,勒龐說法國大革命其實是一種新宗教,這種新宗教是代替舊宗教的一種重要革命動力。新宗教並不是以上帝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