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問題,寫什麼話題呢?其實這個問題每天都有。
為什麼不寫寫工作呢?每天工作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很多人也是寫寫工作及從事的,既有專業性,又與圈子結合緊密傳播性好,反饋也多。但是工作不可避免涉及敏感信息需要緘默,且回到出發點,為什麼要寫呢?
為什麼不蹭蹭熱點呢?每天熱點那麼多,不會缺話題及素材,也不會缺討論及關注,研究琢磨琢磨用戶喜歡看什麼想辦法寫點什麼。So what?為什麼要寫這些,回到出發點,為什麼要寫呢?
今天讀到下面這段話時,突然想到初心二字。出發時有初心,路途中漸迷失,忘記自己終點的方向,由此產生各種困惑。比如,關注人數不多要不要推廣?閱讀量不大要不要多分享轉發?同樣,回到文首提出的寫什麼話題,都指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呢?
要記住金錢的唯一目的是使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所以要想好你所珍視的是什麼,把它置於金錢之上。
不是為了得到讚美而寫,所以有人點讚會高興但不是目的;不是為了吸引流量,讓很多人關注而寫,所以關注用戶多少不是我所在意的,沒做推廣;不是為了閱讀量能有10w+而寫,當然閱讀量高也會很高興,但不是為了閱讀量指標而寫,不蹭熱點,也不必刻意轉發分享;不寫工作,因為不用寫也處在工作的汪洋大海,每天都在專業性探索及反思總結解決問題中進行新的一天工作。
回到出發點,為什麼要寫呢?
假想為虛。我們自然而然會高估自己,代入感很強的覺得,要是我幹什麼會怎樣怎樣,其實一點都不咋樣。我就想通過寫,能在爬文字中自己與自己對話,聽聽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想法,定格在那一刻,日後能回過頭來再看一遍當初自己那真實的所思所想。嗯,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子,在想些什麼,能做到什麼。回到今晚困擾我的問題,為了選題,看了很多,想了很多,篩選了很多,但輸出不多且完全落在與自己對話的感想上。但這不恰恰實現了自己的目的,為了輸出,輸入大於輸出,是在積累,不是在虧空,沒有假想自己會怎樣怎樣,而是實實在在的在積累一點,處在一個由虛務實的過程中嗎?這挺好!當然,最初的出發點不是這,而是看看能不能堅持一下,堅持多久,我做寶寶看,以後給他看,因為我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你在做,他在看」。想起來,從20201201到今天能日更,也是故事連連。值得繼續做下去,既為自己日積月累,也為孩子行為師範。
今天電梯跟同事聊起,說我跑步了啊,我說是啊。他說起,疫情以為是一陣子,結果等,等了一年,常態了就有常態的活法。是啊,正如《活著》的作者餘華所講: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時代是時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時代是時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但假想為虛,《點亮spark,為生活注入「有趣的靈魂」》,live every minute of my life,這是自己應該務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