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劉慈欣的假想

2020-07-20 荊郢豪客

科幻大咖劉慈欣發文《新冠疫情與外星人》,認為新冠疫情與外星人,都是人類世界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重大意外事件。

劉文進一步假想了外星人飛船之來以及人類應對的情形,就不複述了。我要說的是,2019年2月21日我發過《別指望找到和相遇外星文明了吧》一文。我不同意劉慈欣的相遇外星人假想。

不同意劉慈欣的假想

我也不轉述我的原文了,有興趣的可以從我的微信公眾號中搜索到。

這裡,我只再簡述自己的看法。

根本上說,囿於時空的種種限制,並由於不同星球及其可能存在生物的存活周期,地球人肯定不可能相遇外星人。

首先,地球人得被外星人發現。而地球人洩露自己行蹤的第一個信號,也就是百年前發明出來的無線電波。這就是說,目前地球人被發現的範圍,限於百年光速圈。到目前,並沒有什麼外星反應。這應該說明,至少在五六十光年的距離,不存在外星高度文明。否則,早會有所反應了。

往後,隨著電波繼續外擴,光速圈的範圍會繼續擴大。但另一個問題來了:這種微弱的電波到底能有效地傳達多遠?我想的話,恐怕不會超過五六十光年遠吧?最長也不會超過百年光速圈吧?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在地球人類可能傳達出去信號的範圍,已經證實不存在外星高度文明了?

反過來,我們假想外星人存在。那麼,他們的活動,同樣會提供信息給地球人類吧?然而,在已經觀測到百億光年廣域的宇宙中,地球人類苦苦尋找至今,任何線索都沒有。這展示了三種可能:一是宇宙不存在其他外星高度文明;二是宇宙存在外星高度文明,但他們發出的信息,地球人根本接收不到;三是宇宙存在的外星高度文明發出過的信號,卻被地球人類錯過,因為此外星高度文明已先行消亡。

這三種可能,實際上歸結起來,就是同一個結論:地球人類沒有可能相遇外星人。

說很可能外星人的信號正在路上。

即使存在這種可能,地球人類還是沒有可能相遇外星人。因為,地球人類相遇外星人的時間窗口期其實非常狹窄。有自然規律和法則擺在那裡,地球人類不會在宇宙中存在很久。以地球人類有限的時間去對應浩瀚無垠宇宙的「路上」,好比在一個廣大的空間裡,一粒轉瞬即逝的微塵在等待另一粒同樣存在生存時限的微塵來在「路上」。以路途的遙遠漫長計,即便二者同時同步存在,信號的往來就是一個極其可畏的時間長程,又有到底有多大的可能相遇(目前沒有證據證實有這樣的存在)?說不定收到信號時,對方已經消亡了。何況,二者有更多更多更多的可能是不會同時同步存在(時空關係,同時同步其實根本不存在)。

我看,地球人類與其擔憂外星人,還不如多擔憂自己。劉慈欣對人類應對新冠疫情的表現很失望。其實,令人擔憂和失望的何止新冠病毒?真是多了去了。弄不好,不等自然規律和法則發生作用,人類先就自我毀滅了。哪有什麼機會去相遇外星人?

插圖選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卡梅隆想拍,劉慈欣沒同意,國人拍不了《三體》,為何不給好萊塢
    國內拍不了《三體》大電影,為什麼不能交給好萊塢拍?詹姆斯·卡梅隆瘋狂暗示,劉慈欣卻笑而不語。真相,到底是什麼嗎?去年《流浪地球》火了一整年,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結果上映之後超乎預期,電影爆了,影迷驚呼:原來咱們自己也能製作出這麼宏大細膩超級震撼地科幻大片。
  • 劉慈欣:四維空間真實存在,進入四維空間的人將獲得永生
    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不少科學家提出過「多維空間」假想,科幻作品更是將多維空間作為基本範本來延伸故事主線,讓人類可以更加立體地了解四維空間的狀態。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已經有科學家將「多維空間」延展至十一維,簡直是細思極恐。眾所周知,知名科學家霍金先生堅信宇宙中存在高等級文明,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
  • 關於「假想能力」的那些事
    既然很多普通孩子都可以自然而然地發展出假想能力,那顯然這項能力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講,也同樣是需要的。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普通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中,他們的假想能力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呢?18個月前:自我假想。孩子會有簡單具體的假想,比如假裝吃飯、唱歌、打電話等。18-24個月:開始假裝遊戲。
  • 《三體》漫畫即將上線,劉慈欣這樣說
    帶著這些問題,騰訊科技對話《三體》作者劉慈欣,揭秘《三體》漫畫背後的秘密,以及劉慈欣對於科幻文學、漫畫的思考。漫畫會讓科幻文學更加普及隨著《三體》的火爆,再加上劉慈欣、郝景芳兩位中國作家接連獲得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雨果獎,以及《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蹟,很多人都在高喊「中國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到來」。
  • 和寶寶一起打造「假想世界」
    北美大約30%的寶寶有自己的假想夥伴,對於小男孩兒來說,用假想來創造一些動物或者是「變成」假想的夥伴是十分常見的。通常,小寶寶們會在2歲時開始為自己創造假想夥伴,但1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開始假想遊戲了,比如把一塊積木假當作餅乾或從一個空的杯子假裝喝水。
  • 生活中,不存在的「假想敵」,容易讓我們被情緒控制
    這個人就變成了你心中的「假想敵」。於是理智被蒙蔽了,怒火湧上心頭,有時還會發洩出來,殃及無辜的人。只想宣洩憤怒,而不願了解真相,有點可悲。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怒火都來源於那個「假想敵」。1.假想敵「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假想敵」,本質上來說是不存在的,是內心虛設出來的,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 科幻巨作《三體》火了,作者劉慈欣被噴只是個電工,寫不出好作品
    從一開始,他就被書中的想像所吸引,就連歐巴馬總統本人也發了一封電子郵件來敦促劉慈欣更新。除了人們的欣賞,大銀幕上也有很多關於劉慈欣的作品,比如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不僅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和票房,也讓作者劉慈欣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認識的人。人們對科幻小說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也開始有了更多的關注。
  • 如何訓練孩子的假想能力?
    假想能力是指孩子通過模仿、想像、思考進而通過玩具或者其他的物品進行一系列的動作或遊戲的能力。這種能力在自閉症小朋友的社交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怎樣培養自閉症兒童的假想能力呢?跟著小月月一起來看看吧。(圖片來源於網絡)假想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假想能力比命名、指物,都要複雜得多,困難得多。
  • 假想為虛
    為什麼不寫寫工作呢?每天工作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很多人也是寫寫工作及從事的,既有專業性,又與圈子結合緊密傳播性好,反饋也多。但是工作不可避免涉及敏感信息需要緘默,且回到出發點,為什麼要寫呢?      為什麼不蹭蹭熱點呢?
  • 劉慈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體》那麼火
    在陽臺上抽半根雪茄的工夫,劉慈欣與我尬聊了幾句:「今天的科幻寫作跟十幾二十幾年前沒區別,真正的科幻讀者不多。你看現在,寫科幻的估計有一萬多人,有名氣的二三十人,有影響力的作品更少。」《三體》能紅成這樣,對於劉慈欣(大劉)本人而言也是個謎:「坦率說,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中國科幻大會的最後一天,被新京報記者在酒店早餐餐桌上「截獲」時,劉慈欣正飛快地扒拉著早餐。這位「中國科幻最大IP」本人,11月初剛因拿下克拉克基金會頒發的想像力貢獻社會獎而在朋友圈刷屏了一波。
  • 軌道裡的劉慈欣
    「軌道」要理解劉慈欣的「軌道」,繞不過去又不為大眾熟知的一個名字,叫姬少亭。姬少亭收到過一份新年禮物,時間挺特殊,1月1日零點,那是劉慈欣寫給她一個人的童話,她宣稱擁有對這部童話全部的所有權。未來局主辦的「另一顆星球」科幻大會的開幕論壇上,安排了劉慈欣和IDG資本合伙人過以宏進行對話,雖然已經是名義上的「同事」,但顯然這樣的交流並不多。劉慈欣對投資這件事情「既不太明白,也不太感興趣」。姬少亭曾多次試圖向劉慈欣解釋風險投資,他都表示不想知道,「還是聊科幻電影更有意思」。
  • 劉慈欣:我對人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
    20年後的「井噴」1994年,劉慈欣結婚了,小日子過得還不錯,生活顯得安定閒適。不知不覺中,不發呆,沒有夢幻,不寫他鍾愛的科幻小說的日子溜過去了七八年,著名的科幻大師劉慈欣差點因此而「流產」。俗的「五福」滿足之後,他重新開始了對人類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這時的日曆也翻到了1998年。
  • 以我個人觀點,闡述劉慈欣的三體世界,話糙理不糙
    據現代人的認知體系來說,宇宙中的星體都在圍繞著一個中心向外不斷擴張,不過,我們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那個人們構想出來的中心,究竟在哪裡。或許,從這一刻開始它已經不再擴大,開始縮小了也未可知啊!地球是咱們賴以生存的搖籃,假如沒有地球,一時間我還真想不到哪裡可以讓咱們存身。有人說,咱們可以移民到火星,也有人說咱們可以在廣大的宇宙中在尋找一個地球。
  • 卡梅隆想拍《三體》,劉慈欣拒絕,國人拍不了,何不給好萊塢?
    詹姆斯·卡梅隆瘋狂地暗示,但劉慈欣笑了。真相是什麼?《流浪地球》流行了整整一年。一開始,大家對此並不樂觀。結果,上映後,超出了預期,電影火爆了。粉絲們驚呼:我們也可以拍出這樣一部宏大、精緻、超震撼的科幻大片。於是,粉絲們開始把心思轉移到原作者劉慈欣身上。
  • 被問是否期待諾貝爾獎,劉慈欣:不期待,不想像莫言一樣生活被毀
    2015年8月,中國文壇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成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作家。雨果獎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三體》的獲獎不僅令劉慈欣在國際上聲名鵲起,還被許多科幻迷和文學評論家冠以&34;的美譽。
  • 從劉慈欣的《三體》看四維空間,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四維空間呢?
    如果要說中國最好的科幻小說,劉慈欣的《三體》可以說最是毫無爭議的,這部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劉慈欣先生在《三體》第三部中對於「四維空間」的描述可以說讓人對四維空間心生遐想:如果把三維世界也比做一張畫,他看到的只是那張畫與他的臉平面垂直放置時的樣子,看到的只是畫的側而一條線;只有從四維看,畫才對他平放了……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擋住它後面的東西,任何封閉體的內部也都是能看到的,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規則,但如果覺世界真按這個規則呈現
  • 15億光年外發出神秘信號,向地球發送了6次,劉慈欣:不要應答
    記者們詢問了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對此,他本人認為,地球文明不要回應。但是這個神秘的信號是否應該回應,需要國際社會決定。他認為在不了解這個信號的情況下要繼續監聽,並致力於破譯其中一些信息。▲外星人觀察地球假想圖因此,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根據人類現有的技術水平
  • 國人拍不了的《三體》,卡梅隆想拍,劉慈欣卻笑而不語,為什麼?
    《流浪地球》其實是劉慈欣在2008年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說。眾所周知,劉慈欣最有名的不是《流浪地球》,而是《三體》。《流浪地球》撐起了科幻電影的市場,那如果《三體》拍出豈不是要封神?於是,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了劉慈欣身上,期待他的回應。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腦洞不求驚奇,在於切實可行;情節不求跌宕,務必寓教於樂;想像若脫離現實和理論,立即會被科學界斥為偽科學;講解不夠通俗,馬上有文學界批為沒價值。他在2000年至2003年間作為奇幻雜誌《驚奇檔案》主筆,撰寫了一系列名為「不可信詞典」的專欄文章,體現出其龐大的知識儲備。插圖出自他為2002年5月刊《驚奇檔案》「不可信詞典」專欄撰寫的文章《人與非人》。 在外國作品和好萊塢大片的啟發下,中國科幻開闢了新疆域——時間旅行、平行宇宙和賽博空間。穩定時空破碎,過去與未來、虛幻與真實開始交織。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初讀之後,唐風拍案叫絕,便給這5篇小說的作者,那個叫劉慈欣的人打去了電話。電話中傳來好消息令劉慈欣喜出望外。但自己一次性投稿5篇,這位編輯要用哪篇呢?「不,我們不是用一篇,你此次寄來的5篇我們全都留用,並儘快刊出!」唐風說:「而且,你也將成為我們的重點作者!」真是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