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有研究表明,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梵谷等均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因為他們獻給人類的成就讓後人銘記,只覺得他們的智商遠遠高於我們普通人,就順其自然地認為他們得了「天才病」,從而忽略了他們是患上了一種孤獨症譜系障礙「阿斯伯格症候群」。
『天才病』的說法並不被專家接受,當家長和社會誤認為孩子擁有獨特天賦時,會耽誤早期的培養和引導。截止目前,罹患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概率為0.07%,即平均每一萬名新生兒會有7名是患者,這個數據已經給很多家長敲響警鐘了!
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一個重要亞型。該障礙於1944年由奧地利醫生Hans Asperger 描述。在他描述中,所有兒童都是男性,有正常的智力,語言和發育無遲緩,但是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損害,行為奇特,運動協調性差,非常感興趣於記憶公交車和火車時刻表。1981年,英國醫生lona Wing 建議用阿斯伯格症候群來命名具有上述特徵的患兒。
全球範圍內針對孤獨症的患病率有過不少調查研究,但是,針對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流行病學研究則較少,調查結果的一致性也不高。比如Fombonne等報導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病率在0.03%~0.484%之間,而Baird等則估計兒童期阿斯伯格症候群患病率在0.2%~0.3%。
還有研究指出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中約有1/3~1/4為阿斯伯格症候群患兒。阿斯伯格症候群患病率為0.6%左右,其中男女比例約為:4:1。
阿斯伯格症候群起病年齡和形式
阿斯伯格症候群起病於幼年期,但是因為內蓋障礙患兒的言語和智力發育水平正常,因此患兒存在社交苦難,但因幼年階段的外界環境對於兒童的社交技能要求較低,社交缺陷也未能造成患兒出現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並且部分患兒存在某些超長能力,超長的能力也掩蓋了其存在的社交缺陷,所以患兒的社交困難往往不易被老師和家長察覺。
家長和老師有可能對該症的臨床表現認識不足,可能僅僅從性格內向角度看到兒童的社會交往困難 ,從而造成了較多的漏診和誤診。到學齡期,因為環境對兒童社交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患兒有限的社交能力越來越難以應對日常的社會交往活動,患兒的社會交往困難日益凸顯出來,尤其到青春期後表現更加顯著,此時家長和老師肯能才重視起來。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常見臨床表現
很多孩子表現為孤僻離群你、我行我素、不理解和考慮別人的感受、人際關係差、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行為較同齡孩子幼稚、顯得過於單純,不懂迂迴;說話滔滔不絕,不在意對方是否感興趣;喜歡重複問問題,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情緒易波動、易發脾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自來熟」……有的孩子也會表現為不能遵守老師的指令,不遵守課堂紀律,離開座位或教室。
總體來說,這列孩子給老師和家長的感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行為幼稚、注意力分散、聰明古怪。這些表現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不盡相同,程度也不一樣。也有相當一部分患兒沒在成年後才來就診。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核心症狀
阿斯伯格症候群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一個亞型,具有類似兒童孤獨症的某些特徵,但阿斯伯格症候群不具有語言和智能發育障礙。其核心症狀為社交交流、人際交往障礙;局限、刻板、重複的興趣和行為方式。
1、社會交往障礙的具體表現
阿斯伯格症候群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損害,他們大多數是有交流和交往意願的,但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從而容易受同齡人排斥。一方面,他們與人交談時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會喋喋不休向對方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內容,但過程中無法識別對方的表情和感受,無法判斷對方是否對話題感興趣,無法與同齡人實現話題的互動和分享,更缺乏進一步的情感交流。
2、阿斯伯格症候群的交流特點
雖然阿斯伯格症候群患兒的語言發育沒有問題,但在交流過程中,仍存在困難:
①雖然患兒的語音語調並不像孤獨症那樣單調和刻板,但語言的韻律感差,在事實的申述,幽默的評論中往往缺乏抑揚頓挫,或表達於過於書面化,有些孩子在生活中也經常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或者說出一些讓大人感到吃驚的話。
②交談模式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多患兒趨向於冗長的表達方式,經常就她們感興趣的話題不停地講,完全不理會聽眾是否有興趣。
③患兒對語境的理解也存在缺陷,尤其是社交中的「潛臺詞」,有些家長會反映孩子聽不懂別人的諷刺。
3、阿斯伯格症候群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行為的表現
阿斯伯格症候群患兒興趣狹窄,行為方式刻板重複,具體表現為:
①總是處於一種或以上不變的有限的興趣模式中,對某些事物高度關注,甚至痴迷,超出了正常水平。比如孩子子喲偶喜歡汽車發動機,收集相關的模型和雜誌,喜歡拆解玩具汽車,對於汽車發動機的知識了如指掌,對各種汽車發動機的性能如數家珍;部分患兒自由對公交路線、火車時刻表,地鐵站或公交站牌等著迷,牢記相關信息。
②顯著的頑固地堅持一些特殊的、無意義的程序和儀式。比如有的孩子堅持走固定路線上學,即便有路障,也要想辦法走原來的路線;非常遵守規矩,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違反;有時候還表現出對於某物品過於迷戀,比如他/他們會執著於穿某件衣服,即使已經破舊了,但仍不願意更換,即使是同款同顏色的新衣服,也不願意丟棄原來的衣服。他們的刻板也表現在行為比較刻板,固執,若每天要做什麼事情,先做什麼,再做什麼,不能變化;思考問題直來直去,不夠靈活變通,有些還喜歡重複問問題,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
所以個例不能代表群體,不要被外界的聲音迷惑,你的孩子是天才,為什麼要去看病?該看病的應該是你吧?
作為家長應該時刻保持理智,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做到認真觀察和記錄。不要等到孩子一點點長大,有了較為明顯的症狀才去診治,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關注六一健康,關注兒童的健康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