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2021-01-09 臺灣頻道

原標題: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今天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基金會和臺當局「衛福部」提出3項政策,目標是早產率10年減半。

  早產兒基金會今天和臺北衛生局、「衛生福利部」健康事務部門舉辦公益行動,以紫色象徵關懷早產兒,現場有出生時分別僅有1300克、710克的10歲早產兄妹出席。

  臺灣健康事務部門計劃10年內將嬰幼兒死亡率由千分之四,降至千分之二以下,由於早產的發生機率近10%,同時也是造成80%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預防早產將是推動重點。

  「衛生福利部」和醫界提出3個早產防治政策方向,分別是:2歲以下極低體重早產兒出院後健康照護追蹤計劃;孕產婦管理追蹤計劃登錄製;將早產兒醫療排除健保DRG(疾病診斷關聯群)同病同酬支付制度之外。

  早產兒基金會指出,最近有項報告顯示,臺灣的媽媽與準媽媽對「早產」認知有待加強,僅30%的足月產媽媽、27%的早產兒媽媽與13%的孕婦,正確知道「早產」是懷孕未滿37周的生產。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表示,秋冬是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峰期,因為早產兒肺部發育不全、功能較弱,比一般足月兒更易因嚴重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死亡率也較高。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指出,照顧早產兒要多加注意勤洗手、避免讓寶寶接觸有症狀的人,28周以下的早產兒、35周以下合併慢性肺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者,可利用健保給付抗體藥物預防感染。

  臺北市衛生局宣告未來每年11月為「早產預防倡導月」,將早產防治視為當月的衛教重點主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擇吉日抱孫子有風險!世界早產日,關愛提前到來的小天使~|早產兒|...
    在臨床上,把早產兒定義為出生在37周或小於37周的嬰兒,也叫未成熟兒。有研究顯示,早產兒中腦癱的發生率約為3%,若出生體重小於1500g,腦癱率為10-15%。由於神經發育不完善,早產兒智力低下發生率達7.8%。國外有數據顯示,體重小於1500g的早產兒,發生驚厥的比率高達25%。
  • 深圳龍崗24周早產兒體重1斤!經5個多月救治成功出院
    大的是姐姐,個頭比弟弟稍大一點,但也只有成人的巴掌差不多大,醫務人員給她起了個可愛的名字——「小橙子」。小橙子出生時體重僅有500克,周身皮膚呈透明膠凍狀,呼吸極度微弱,生命仍然岌岌可危。而且每一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導致滅頂之災。首當其衝的是呼吸關,正常人是隨著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開啟了有呼吸的人生。可早產兒的呼吸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小橙子從出生第一天起靠呼吸機幫助呼吸,直到5月18日才完全脫離機器靠自主呼吸。第二關是循環關,由於超早產導致的動脈導管遲遲不能閉合且對藥物不敏感,全身血液不能按正常的流向走,產生逆向分流時出現皮膚發紺,缺血缺氧。
  • 女子流產10次後生下早產兒 嬰兒體重僅1.1斤
    > 早產「珍貴兒」僅1.1斤 「袋鼠」媽媽懷抱當溫箱媽媽懷孕11次才生下他 醫院多次搶救並嘗試「袋鼠式」護理進行救治 在醫院住了5個多月保溫箱 早產兒「七哥」長到了3.18公斤順利出院昨天上午,一個幸運的小生命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出院了。
  • 出生體重只有1斤多!順德25周超早產雙胞胎健康出院
    此前,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曾成功救治了包括出生體重550克、胎齡23周等在內的眾多的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但像這對胎齡只有25周餘,出生體重那麼輕的雙胎寶寶尚屬首例,在省內也頗為罕見。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肩負著整個順德地區早產兒特別是危重的極早早產兒的搶救工作,為順德人民保駕護航。
  • 治療早產的關鍵:糖皮質激素,使用指徵是什麼?如何合理用藥?
    早產兒死亡是圍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倖存的早產兒也可能出現腦癱、慢性肺病、視聽功能障礙或智力低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新生兒ICU技術的發展大大地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和病殘率。但在早產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卻很遺憾,我們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預防和治療早產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一,許多治療是否有效仍有很大的爭議。
  • 孕期補充Ω-3長鏈脂肪酸能降低孕婦早產風險
    近日,一篇發表在Cochrane Library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孕婦在孕期增加Ω-3長鏈脂肪酸的攝入會降低後期早產的可能性,孕婦大多數妊娠會持續38周至42周,但如果嬰兒在37周之前出生,其健康狀況惡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在澳大利亞,每12個嬰兒中就有1個嬰兒會在37周之前早產。
  • 26周超早產兒僅重800克!「小八百」闖關3個月,體重終於長到4斤
    剛出生時,他體重只有800克,僅僅有成年人手掌大小,被醫護人員愛憐地叫做「小八百」。如今,經過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醫護人員89天的悉心呵護,「小八百」闖過一道道難關,跟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小八百」是北京天壇醫院新生兒病房建立以來,成功救治的最小孕周和體重最輕的超早產兒。1月29日,孕婦李女士到北京天壇醫院產檢時,因有早產跡象被收住院。
  • 初乳口腔塗抹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有免疫保護作用
    推薦理由 隨著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的進步,早產兒存活率逐年提高,但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和晚髮型敗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仍是影響早產兒死亡率和後遺症發生率的重要原因。
  • 雙胎早產診治及保健指南(2020年版)
    2.3    雙胎妊娠治療性早產    雙胎妊娠治療性早產在雙胎妊娠早產中比例很高,約為1/3[9]。主要因為雙胎妊娠的合併症和併發症,如子癇前期等,需提前終止妊娠。複雜性雙胎如選擇性胎兒生長受限(sIUGR)[10] 、雙胎輸血症候群(TTTS)[11] ,尤其是宮內治療後早產發生率較高(循證證據等級:3)。
  • 「人類幼崽」都是早產兒?看似輸在起跑線,卻存在3個優勢
    為何說嬰兒是「早產兒」?瑞士生物學家阿道夫·波特曼曾表示:胎兒超過42周再出生仍然屬於「早產兒」,並稱之為「生理性早產」。小嬰兒三個月左右才會翻身、6個月左右才會坐,能夠獨立行走要大概一歲。嬰兒出生時囟門沒有閉合,視力尚未發育完善,弱小到讓人不敢碰。
  • 「早產兒發育性照護」知多少!
    為什麼要實行發育性照護具體措施有哪些一篇文章帶你了解早產寶寶的「專屬優待」 >1.早產兒發育性照護a)什麼是早產兒發育性照護早產兒發育性照護是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生兒護理理念,旨在滿足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營造適合新生兒的生長環境,幫助其適應子宮外環境,促進疾病康復及早產兒智力、體格的健康發育。
  • 早產兒住的保溫箱為什麼那麼貴呢?
    過去,就曾聽朋友說,在孕期裡的時候,就怕這腹中的孩子最終是早產。因為這位朋友本身有高血壓的基礎病,在孕期裡就會比普通的孕媽媽要稍難帶孩子的。確實,在孕期裡,這位朋友也很小心,事事都會遵從著醫生的建議,還好最終孩子並沒有早產出生。
  • 安居樂業 新竹新生兒出生率居臺灣之首
    原標題:安居樂業 新竹新生兒出生率居臺灣之首  中新網3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竹市今年2月底新生兒粗出生率及0至14歲人口比率均為臺灣最高,新竹市政府分析,因為就業環境佳,所以年輕人願意生育。
  • 研究稱早產兒日後更易出現語言障礙
    新華社華盛頓1月15日電(記者 周舟 林小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早產兒大腦聽覺皮層可能發育遲緩,導致其幼兒時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能較差。這一發現有望為兒童語言能力問題的診斷和幹預提供指導。  妊娠期一般要持續40周,早產是指妊娠不滿37周的分娩,這是導致新生兒死亡或長期併發症的主要原因。
  • 這個可以有!科學家創造音樂,以刺激早產兒大腦提前發育
    一般來說,在懷孕37周之前出生的早產兒的大腦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而對普通人來說,在媽媽肚子裡待上十個月才能保證孩子的整個身體形態的發育。像這些「嬰兒床」一樣溫暖舒適,新生兒ICU環境對剛剛抵達世界的小孩們來說非常緊張,這也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發展延遲。但根據瑞士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音樂可以成為早產兒大腦成熟的工具。根據該論文的作者,聽覺系統在嬰兒的形成過程中很早就起作用了,所以聲音是他們一旦離開腹部就能很好地理解的,即便是早產兒。但它不僅僅是任何有助於早產嬰兒的旋律。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具體來講,超過70%的早產兒出生在妊娠34至36周之間,餘下的早產嬰兒中,在妊娠22周之前出生的嬰兒幾乎沒有生存的機會,妊娠22-23周出生的嬰兒僅能獲得0.07%的存活率,妊娠23周時出生的嬰兒中,約三分之一能夠存活,進入24周後,生存機率翻倍,存活率可上升到約60%。
  • 「巴掌女嬰」七個月長到八斤 出生時僅900克
    早產3個月,出生時僅900克,家人一周接到了5張病危通知單本報訊  早產3個多月、出生時僅有900克,和成人巴掌大小差不多,又不幸患上重度新生兒窒息、反覆呼吸暫停的女嬰,經江蘇省人民醫院河西分院全力救治,7個月後終於轉危為安,昨從河西分院出院時已長到4000克。 完全沒有準備,沒想到孩子這麼快就來到人世,當時非常緊張害怕。」
  • 幫助早產兒自主呼吸,純氧治療效果喜人
    幫助早產兒自主呼吸,純氧治療效果喜人 當早產兒出生時,最直接挑戰是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輕鬆呼吸。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通過為這些脆弱的新生兒提供100%的氧氣,可以更快地幫助他們開始獨立呼吸。
  • 兒童神經修復專家陳光福:新生兒腦損傷的早期幹預很關鍵
    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因患妊高症、心臟病、貧血等全身疾病或臍帶、胎盤、羊水等問題導致胎兒宮內慢性缺氧,或者生產的過程中新生兒窒息,生後患肺透明膜病、肺炎等,都容易出現缺氧缺血性腦損傷。這一類是新生兒腦損傷中最常見的原因。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