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崗24周早產兒體重1斤!經5個多月救治成功出院

2020-12-06 SZNEWS

超早產兒於8月6日健康出院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8月6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凡 通訊員 譚旭東 張可欣)24周早產,體重只有500克,今年2月15日,家住深圳龍崗的劉女士在龍崗區婦幼保健院產下這個超低體重早產女嬰。近日,醫生興奮地告訴記者,小傢伙經過172天的救治體重增至3680克,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已經可以出院了。據了解,此患兒的成功救治刷新了深圳東部救治存活最小出生體重危重症早產兒的紀錄。

龍鳳胎早來人世,倖存下來的姐姐生命體徵微弱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神奇法則,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按照這一法則走。家住龍崗的劉女士好不容易懷上了雙胞胎,家庭裡整天充滿歡樂和期待,但在僅僅過了不到六個月,下身卻意外出血,出現了早產跡象,趕緊在家人護送下來到龍崗區婦幼保健院,在醫院用了各種保胎措施均告無效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現實……

胎兒在懷孕僅24周時先後娩出,小的是弟弟,個頭很小,還沒有成人巴掌大,出生後不久就沒有了呼吸,經醫生搶救後並無明顯改善,最終不得不放棄治療。大的是姐姐,個頭比弟弟稍大一點,但也只有成人的巴掌差不多大,醫務人員給她起了個可愛的名字——「小橙子」。小橙子出生時體重僅有500克,周身皮膚呈透明膠凍狀,呼吸極度微弱,生命仍然岌岌可危。

人工模擬子宮環境,保護寶寶成長

為了迎接這位早到的天使,新生兒科專門成立了以科主任、護士長為首的搶救和護理小組,一見到小橙子,大家立即為這個弱小的生命而竭盡全力。考慮到超未成熟兒體表面積相對大,皮膚薄,熱量極易喪失,體內棕色脂肪少,產熱不足,首先就得讓小寶住進被稱為「模擬子宮」的長頸鹿雙壁保溫箱,小小的身軀包裹棉質柔軟包布,外加塑料薄膜,以減少熱量、水分的散失,保持體溫恆定。

為了讓她能像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安靜地生長,搶救小組決定用最少的幹預手段去治療患兒,減少一切不良刺激,暖箱用遮光罩覆蓋,所有儀器報警聲調至最低,各項治療護理動作輕柔。儘可能少觸碰、少打擾,各項操作治療護理包括醫護的查房都集中時間進行。並且自製水囊床墊,避免壓瘡。用賽膚潤塗抹皮膚皺褶處和臀部,防止紅臀。一切都倍加仔細,一切都小心翼翼。

專家團隊接力配合,克服各種併發症創造生命奇蹟

由於這位早到的天使比別的孩子提前三個多月來到人間,器官遠未發育成熟,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之差,要想長到足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成活下去的話,需要度過體溫管理、呼吸、循環、感染、營養、神經損傷等重重難關,每個關頭都可能出現各種併發症。而且每一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導致滅頂之災。

首當其衝的是呼吸關,正常人是隨著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開啟了有呼吸的人生。可早產兒的呼吸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小橙子從出生第一天起靠呼吸機幫助呼吸,直到5月18日才完全脫離機器靠自主呼吸。第二關是循環關,由於超早產導致的動脈導管遲遲不能閉合且對藥物不敏感,全身血液不能按正常的流向走,產生逆向分流時出現皮膚發紺,缺血缺氧。

在出生第30天時不得不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大手術,市兒童醫院丁以群、梁穗新主任團隊密切協作,把本該閉合的動脈導管手術結紮。然而,按起葫蘆浮起瓢,術後三天都沒有尿,出現了急性腎功能衰竭,電解質紊亂,把醫生急得不行。在兩家醫院的新生兒科專家團隊接力配合下,好不容易該有的尿有了,在3月4日檢查時卻發現顱內有出血,而且出血量不斷加大,好在新生寶寶的頭顱縫隙很大,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害,最終在醫生治療後完全吸收。

小橙子後來還經歷了化膿性腦膜炎、肺動脈高壓、肺炎、早產兒視網膜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凝血功能障礙等大大小小的併發症。但在該院住院172天,輸血及血液製品19次,在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和父母的堅持下,通過市兒童醫院、市眼科醫院的專家指導和大力協作,經相關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悉心守護、精心治療,小橙子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闖過了無數難關,轉危為安。

袋鼠式護理充滿人文關懷,醫護人員彰顯人間大愛

值得一提的是,在住院後期,龍崗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充分發揮充滿人文關懷的人間大愛,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病床上的小橙子。除了正常的治療和護理之外,在工作之餘,只要經過小橙子的旁邊,總要俯下身子親一親,抱一抱她,和她說說話,逗一逗樂。只要看到孩子裂嘴一笑,醫護人員一天的疲憊瞬間消失得無蹤無影,化為無盡的快樂。

小橙子的病情基本穩定以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安排下,她的爸爸媽媽每天都會來到病房探視,除了堅持母乳餵養外,還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袋鼠式護理,讓小橙子每天能和爸爸媽媽有身體接觸1-2個小時。期間,醫務人員還要進行正規的護理知識和餵養技巧培訓。這樣,即使出院回到家裡也能得到專業的照顧和護理的延續,使小橙子能夠健康成長。

據了解,胎齡小於28周、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的超早產兒,死亡率及致殘率極高,屬於具有高危風險的早產兒。目前我國小於1000克的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為0.1%,其中501克至750克的超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為55%左右,而胎齡小於24周,體重低於500克的超早產兒,則發育更不成熟,能成功救治可以說是奇蹟。

龍崗婦幼新生兒科每年成功救治早產兒700餘人、超早產兒10餘人,小橙子是迄今為止龍崗婦幼也是深圳東部救治體重最小的超早產兒,是該院繼2018年成功救治胎齡23周+6天,體重600克的超早產兒之後的又一突破。此次能成功救治,說明該科室綜合水平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相關焦點

  • 體重1.8斤的早產兒腦積水,齊魯醫院多學科聯手救治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內科新生兒病房、神經外科和麻醉科通力合作為出生34天、體重1.8Kg、腦室內出血後腦積水的早產兒成功施行Ommaya囊植入術,間歇穿刺儲液囊抽放腦脊液。4月10日,患兒回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複查,顱腦超聲未見側腦室增寬,給予停止Ommaya囊穿刺引流,術後患兒恢復良好。患兒男性,34天,孕29+4周早產,出生時重度窒息,出生體重1250g,經積極復甦搶救成功後,轉入新生兒病房。
  • 出生體重只有1斤多!順德25周超早產雙胞胎健康出院
    出院的雙胞胎寶寶2020年3月21日,孕25周餘的龔女士(化名)生下雙胞胎兒子,出生時兩個寶寶體重分別665克、880克,經過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新生兒科100天的救治,體重增長至2.96公斤、3.24公斤,於6月30日健康出院。
  • 26周超早產兒僅重800克!「小八百」闖關3個月,體重終於長到4斤
    他只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6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時便「急不可耐」地來到這個世界。剛出生時,他體重只有800克,僅僅有成年人手掌大小,被醫護人員愛憐地叫做「小八百」。如今,經過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醫護人員89天的悉心呵護,「小八百」闖過一道道難關,跟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
  • 女子流產10次後生下早產兒 嬰兒體重僅1.1斤
    > 早產「珍貴兒」僅1.1斤 「袋鼠」媽媽懷抱當溫箱媽媽懷孕11次才生下他 醫院多次搶救並嘗試「袋鼠式」護理進行救治 在醫院住了5個多月保溫箱 早產兒「七哥」長到了3.18公斤順利出院昨天上午,一個幸運的小生命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出院了。
  • 24天!日照這個出生僅有1.45Kg的「小公主」順利出院了
    3月16日,一位胎齡僅31周、出生體重僅1450g的「小公主」經過新生兒科團隊24天的精心救治,渡過重重難關,順利出院。這是嵐山區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體重最小的早產兒。2月22日,一位孕31周的準媽媽因陣發性下腹痛急來嵐山區人民醫院就診,經產科醫護人員檢查:宮口已開全,急送入產房待產。伴隨著一聲微弱的哭聲,體重僅1450g的「小公主」順利出生。
  • 出生時僅1.2千克 深圳市三院救治一名28周早產兒
    記者從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獲悉,近日新生兒科成功救治一名28周出生的早產兒小小(化名)。小小在新生兒科醫護人員49天的精心呵護下,小小終於「闖關」成功,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體重由1.2千克上升到2.5千克,於1月4日順利出院。
  • 醫生驚呆了:瀋陽超早產兒體重僅480克!能活嗎?
    小櫻桃(化名),一個出生體重僅0.96斤(480克)的超早產兒,媽媽懷孕才25周就早早將她生了下來。出生時,她只比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大一些,身上的皮膚都是半透明的,出生體重之低國內罕見。然而,生命的頑強總是令人驚喜,經過家人和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救治,小櫻桃成功挺過了最兇險的三個月。
  • 湖北最輕「鉛筆寶寶」有望出院 出生體重僅500克
    早產兒秋秋(小名)一出生就創下一項新紀錄,體重只有500克,胳膊沒有成人的食指粗,只比鉛筆長一點。他是目前湖北省體重最輕的新生兒,此前的紀錄是520克。  這是一項誰都不願意上榜的苦澀紀錄,520克的「巴掌娃娃」雖經全力搶救,還是憾別人世。相比之下,秋秋顯然要幸運得多,雖然體重更輕,但他在新生兒科呆了4個多月後,體重已經增至2400克,情況日趨穩定,近期有望出院。
  • 求子路上歷經磨難 齊魯醫院多學科成功救治超早產雙胎
    無獨有偶,2周之後,更加驚心動魄的搶救再次上演,這是僅僅27+2周的雙胎準媽媽小君(化名)超早產剖宮產,其分娩孕周更小,新生兒救治難度更大。幸運的是,經過產科、麻醉科、手術室、新生兒科等多個科室密切協作,到7月23日,隨著最後一個寶寶出院,現四個早產寶寶已經平安與家人團聚。
  • 極早產嬰兒出生僅29釐米,體重580克,在保溫箱住140天後出院
    1月13日消息,近日,中科大一附院(安徽省立醫院)成功救治了一個極早早產兒,孩子只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6周,出生時的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體重只有580克。讓人欣喜的是,經過140多天的護理,體重長到4斤多,目前孩子已經出院。
  • 新生兒體重多少斤最好?5斤、6斤、8斤差距大,父母千萬別大意
    有數據顯示當前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3000克,而正常範圍在2500克—4000克之間。其中低於2500克的孩子多為早產兒,高於4000克的孩子則為巨大兒,對他們將來的身體發育有極大影響。一、新生兒體重5斤、6斤與8斤差別大都說生孩子是喜事,可剛生完寶寶的小張卻和婆婆大吵一架。
  • 早產三胞胎體重共六斤 體重差別大最小僅650克
    通訊員 梁建鍾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攝  信息時報訊 今年4月13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接生了自然懷孕的罕見三胞胎寶寶,昨日三胞胎剛好滿月,因三胞胎寶寶屬於29周早產,出生時體重極低且有多種併發症,經過一個月治療,目前病情基本穩定體重也有所增長,但因肺部發育不良後續仍需密切觀察。目前擺在父母面前的是出院時50萬元左右的醫療費。
  • 巴掌大的超早產寶寶突發「腸穿孔」 深圳醫生「繡花式縫合」救命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深兒醫/文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李博 通訊員 深兒醫/圖一名在媽媽肚子裡只「住」了6個月的極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僅560克。她突發消化道穿孔,腹腔內充滿糞便,小腸有30釐米壞死,生命危在旦夕。
  • 850克袖珍寶寶 龍華醫院獲救治
    【深圳商報訊】(記者 秦興梅 通訊員 吳湘蘭 徐凱)「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只有我們的手掌那麼大。如今,他已經有我們手臂那麼長了,體重3.5公斤,身體指徵恢復得跟正常新生兒一樣,可以出院回家了。」
  • 中山三院援藏醫療隊成功救治1.57公斤重「巴掌」寶寶
    在八個月的援藏工作中,中山三院醫療隊填補當地多項醫療空白,成功救治1.57公斤重、只有「巴掌」大小的早產新生兒寶寶,為醫療幫扶、助力察雅人民脫貧攻堅和民生改善貢獻力量。他們一邊克服高原反應,一邊開展幫扶工作, 5月8日上午,進入察雅縣的第一周,援藏醫療隊員們克服高原反應,來到海拔3200米以上的煙多鎮商業街上開展義診活動;6月5日開始,醫療隊專家們頂著寒涼,穿越崎嶇山路,直接把「車載醫院」開到蟲草採集點,並在採集點搭設帳篷,建立臨時醫療救助站,開展巡迴診療活動。
  • 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原標題: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今天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基金會和臺當局「衛福部」提出3項政策,目標是早產率10年減半。
  • 31歲孕媽緊急產子,寶寶大小似巴掌大,發育僅24周
    但是卻也因為一些原因有些小寶寶會提前和孕媽見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產兒。 通常人們會把妊娠28到36周出生的胎兒稱之為早產兒,把妊娠24到28周之間出生的胎兒稱之為超早產兒。此前,深圳晚報報導了這樣一篇文章引發了很多孕媽的關注。
  • 醫護團隊入戶隨訪已出院的水晶寶寶
    林小清 攝 溫商網訊(記者 董吉妮)11月是「水晶寶寶」早產兒集中救助月,昨天,「水晶寶寶」醫護團隊開展家庭隨訪活動,為已出院的早產兒免費體檢並進行健康諮詢。昨天中午,溫州醫科大學附二院新生兒科陳尚勤主任率新生兒科室醫生、護士,來到甌海區龍霞路早產兒安安(化名)家中,已經一周歲五個月的安安見到眾人來到家裡開心地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