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時僅1.2千克,跟兩瓶礦泉水一樣重;因數次呼吸暫停,出生時就經歷了氣管插管、無創通氣。記者從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獲悉,近日新生兒科成功救治一名28周出生的早產兒小小(化名)。小小在新生兒科醫護人員49天的精心呵護下,小小終於「闖關」成功,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體重由1.2千克上升到2.5千克,於1月4日順利出院。
出生時僅兩瓶水重 利用臍靜脈「搶建生命通道」
去年11月,小小的母親因早產臨產入住深圳市三院產科,次日出現發熱,體溫高達39.4℃,一度出現休克早期症狀,後續被確診為重度絨毛膜羊膜炎。11月16日,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8周3天的小小在深圳市三院產科降生,出生時僅1.2千克,與兩瓶礦泉水差不多重。
「剛生下來時心率和呼吸都算比較平穩,但是很快,她就出現了呼吸急促的症狀,同時血氧飽和度下降,」深圳市三院新生兒科主任王豔榮介紹,小小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的表現,需要儘早氣管插管,「新生兒的氣管非常細,插管容易插進食道裡,因此由新生兒科經驗非常豐富的醫生來操作,最終我們順利為她插管、注藥。」
氣管注藥後,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根據情況,為小小上了無創呼吸機,但是呼吸只是她要闖的第一道「難關」。
由於媽媽患了絨毛膜羊膜炎,小小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但由於感染嚴重,胎齡太小,使用一般的抗生素使用後無法達到效果,新生兒科的專家們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此外,小小的血管細如髮絲,無法像普通寶寶一樣用針頭注射藥物或者補充營養,在她出生之初,新生兒科的醫護團隊利用尚未閉合的臍帶靜脈做了臍靜脈置管,為她「搶建」了珍貴的「生命通道」。經過一周過渡,新生兒護士又給小小進行了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為後續的靜脈營養保駕護航。
「感染關」闖過後,小小又因新生兒黃疸需要接受藍光治療和用藥,「黃疸會有引起膽紅素腦病的風險,這對小小來說也是一個考驗。」王豔榮說。
但是比起黃疸,令王豔榮和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們最懸心的「關卡」,還是餵養。
管飼重力餵養 精心呵護49天後順利出院
小小出生時,吞咽和吸吮功能尚不協調,無法自主吸奶,醫護人員只能通過口置胃管的方式餵她。
「對於普通人,可以通過管子直接將營養劑推進去,但是為了保護小小的胃黏膜,我們只能利用重力,讓配方奶一點一點地慢慢滴進去,」王豔榮介紹,「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讓小小建立腸道功能,我們從0.5毫升開始試餵養。」
經過1周的適應期,小小才開始逐步增加奶量,28天奶量達到40ml左右。為了讓寶寶脫離呼吸機後快速適應奶瓶餵養,護士們從開始就給小小進行口腔按摩,每次餵奶時有意識用空奶瓶訓練小小的吸吮吞咽能力,最終在小小34周左右成功過渡到奶瓶餵養。為了順利過渡到母乳餵養,小小出院前新生兒科把媽媽「請進」病房,手把手教媽媽餵養注意事項。
提到小小住院的49天時,「輕」成了王豔榮和護士長蘇優峰口中的關鍵詞:由於有顱內出血的風險,給小小換尿不溼時不能提高雙腿,只能從側面輕輕將尿布抽出;新生兒使用的膠布也是特製的材質,但仍舊會對小小嬌嫩的皮膚造成損傷——為此,護士們在使用膠布前都還會給小小先使用水膠體敷料預先對皮膚進行保護,每次撕膠布或敷料都是小心翼翼。
在這樣的精心呵護下,小小在12月中旬完全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2021年,小小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體重由1.2千克上升到2.5千克,於1月4日順利出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鮑文娟 通訊員:深三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