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時僅1.2千克 深圳市三院救治一名28周早產兒

2021-01-08 瀟湘晨報

出生時僅1.2千克,跟兩瓶礦泉水一樣重;因數次呼吸暫停,出生時就經歷了氣管插管、無創通氣。記者從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獲悉,近日新生兒科成功救治一名28周出生的早產兒小小(化名)。小小在新生兒科醫護人員49天的精心呵護下,小小終於「闖關」成功,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體重由1.2千克上升到2.5千克,於1月4日順利出院。

出生時僅兩瓶水重 利用臍靜脈「搶建生命通道」

去年11月,小小的母親因早產臨產入住深圳市三院產科,次日出現發熱,體溫高達39.4℃,一度出現休克早期症狀,後續被確診為重度絨毛膜羊膜炎。11月16日,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8周3天的小小在深圳市三院產科降生,出生時僅1.2千克,與兩瓶礦泉水差不多重。

「剛生下來時心率和呼吸都算比較平穩,但是很快,她就出現了呼吸急促的症狀,同時血氧飽和度下降,」深圳市三院新生兒科主任王豔榮介紹,小小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的表現,需要儘早氣管插管,「新生兒的氣管非常細,插管容易插進食道裡,因此由新生兒科經驗非常豐富的醫生來操作,最終我們順利為她插管、注藥。」

氣管注藥後,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根據情況,為小小上了無創呼吸機,但是呼吸只是她要闖的第一道「難關」。

由於媽媽患了絨毛膜羊膜炎,小小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但由於感染嚴重,胎齡太小,使用一般的抗生素使用後無法達到效果,新生兒科的專家們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此外,小小的血管細如髮絲,無法像普通寶寶一樣用針頭注射藥物或者補充營養,在她出生之初,新生兒科的醫護團隊利用尚未閉合的臍帶靜脈做了臍靜脈置管,為她「搶建」了珍貴的「生命通道」。經過一周過渡,新生兒護士又給小小進行了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為後續的靜脈營養保駕護航。

「感染關」闖過後,小小又因新生兒黃疸需要接受藍光治療和用藥,「黃疸會有引起膽紅素腦病的風險,這對小小來說也是一個考驗。」王豔榮說。

但是比起黃疸,令王豔榮和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們最懸心的「關卡」,還是餵養。

管飼重力餵養 精心呵護49天後順利出院

小小出生時,吞咽和吸吮功能尚不協調,無法自主吸奶,醫護人員只能通過口置胃管的方式餵她。

「對於普通人,可以通過管子直接將營養劑推進去,但是為了保護小小的胃黏膜,我們只能利用重力,讓配方奶一點一點地慢慢滴進去,」王豔榮介紹,「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讓小小建立腸道功能,我們從0.5毫升開始試餵養。」

經過1周的適應期,小小才開始逐步增加奶量,28天奶量達到40ml左右。為了讓寶寶脫離呼吸機後快速適應奶瓶餵養,護士們從開始就給小小進行口腔按摩,每次餵奶時有意識用空奶瓶訓練小小的吸吮吞咽能力,最終在小小34周左右成功過渡到奶瓶餵養。為了順利過渡到母乳餵養,小小出院前新生兒科把媽媽「請進」病房,手把手教媽媽餵養注意事項。

提到小小住院的49天時,「輕」成了王豔榮和護士長蘇優峰口中的關鍵詞:由於有顱內出血的風險,給小小換尿不溼時不能提高雙腿,只能從側面輕輕將尿布抽出;新生兒使用的膠布也是特製的材質,但仍舊會對小小嬌嫩的皮膚造成損傷——為此,護士們在使用膠布前都還會給小小先使用水膠體敷料預先對皮膚進行保護,每次撕膠布或敷料都是小心翼翼。

在這樣的精心呵護下,小小在12月中旬完全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2021年,小小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體重由1.2千克上升到2.5千克,於1月4日順利出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鮑文娟 通訊員:深三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深圳龍崗24周早產兒體重1斤!經5個多月救治成功出院
    小橙子出生時體重僅有500克,周身皮膚呈透明膠凍狀,呼吸極度微弱,生命仍然岌岌可危。首當其衝的是呼吸關,正常人是隨著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開啟了有呼吸的人生。可早產兒的呼吸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小橙子從出生第一天起靠呼吸機幫助呼吸,直到5月18日才完全脫離機器靠自主呼吸。第二關是循環關,由於超早產導致的動脈導管遲遲不能閉合且對藥物不敏感,全身血液不能按正常的流向走,產生逆向分流時出現皮膚發紺,缺血缺氧。
  • 女子流產10次後生下早產兒 嬰兒體重僅1.1斤
    他的媽媽多年間曾經歷10次懷孕、流產,在40多歲高齡懷上這一胎,但因胎兒宮內窘迫,在懷孕不到28周時剖宮產生下了一斤一兩的他。臨床上,這樣難得的小生命常被稱作「珍貴兒」。在新生兒ICU的7號保溫箱內住了5個多月,「七哥」成了他的暱稱。論出生時胎齡,他在早產兒中不算最小的,但體重明顯低於同胎齡寶寶,因此出來後患上十多種病症,「搶救了N次」。
  • 身長僅30釐米!女子產下500克寶寶,歷經122天後創下奇蹟
    來源 | 都市現場(jxtvdsxc)原創稿件非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近日,南昌市第三醫院新生兒科團隊成功救治一名胎齡24+4周、出生體重500克的超低出生體重兒。經過122天如履薄冰般的救護,如今,「袖珍寶貝」體重增至2.36千克,身長也由30cm長到45cm,各項生命體徵穩定,出院了。該患兒的成功救治,再次刷新南昌市第三醫院救治存活最小出生體重早產兒的紀錄!2019年11月9日,南昌市第三醫院新生兒科轉運團隊接到電話,撫州南豐有位孕婦產下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急需轉院治療。接到電話後他們立即出發。
  • 中山三院援藏醫療隊成功救治1.57公斤重「巴掌」寶寶
    在八個月的援藏工作中,中山三院醫療隊填補當地多項醫療空白,成功救治1.57公斤重、只有「巴掌」大小的早產新生兒寶寶,為醫療幫扶、助力察雅人民脫貧攻堅和民生改善貢獻力量。 孕婦路上突然早產 「巴掌」寶寶幸運獲救 5月22日晚上9點,中山三院兒科楊小媛主治醫師接到察雅縣人民醫院急電:一名產婦在來院途中分娩了體重僅有1.57公斤的新生兒,急需兒科會診!
  • 湖北最輕「鉛筆寶寶」有望出院 出生體重僅500克
    寶寶孕28周「提前報到」  超低體重存活希望僅50%  昨在中南醫院新生兒科,秋秋的搖籃被安排在最裡面,暗示他的「待遇」與眾不同。從出生至今,他在一眾小病友中,始終享受著特別照顧。沒辦法,他實在太特別了,出生體重只有500克,捧在雙手剛剛填滿手掌,隨時可能夭折。
  • 體重1.8斤的早產兒腦積水,齊魯醫院多學科聯手救治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內科新生兒病房、神經外科和麻醉科通力合作為出生34天、體重1.8Kg、腦室內出血後腦積水的早產兒成功施行Ommaya囊植入術,間歇穿刺儲液囊抽放腦脊液。患兒男性,34天,孕29+4周早產,出生時重度窒息,出生體重1250g,經積極復甦搶救成功後,轉入新生兒病房。出生後5天顱腦超聲監測發現腦室內出血,經超聲及MRI連續監測示側腦室擴張,並呈進行性加重,腦組織受壓明顯,雖給予連續腰穿放液,收效甚微,腦脊液引流量越來越少,而側腦室呈進行性擴張,提示梗阻性腦積水,急需行側腦室引流以改善病情。
  • 850克袖珍寶寶 龍華醫院獲救治
    12月7日,龍華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一名出生時體重僅850克的袖珍寶寶的康復狀況。 今年7月,殷女士懷孕28周因「胎盤早剝大出血」被送到龍華區人民醫院救治。該院產科羅麗瓊博士團隊正確診斷,第一時間為其進行了剖宮產手術,當時,新生兒出生體重超低,嘴微張,但不會哭,身體不會動。
  • 胎齡27周出生體重850克 我省一「袖珍男嬰」奇蹟存活(圖)
    一名胎齡27周、出生時體重僅850克的生命垂危的「袖珍男嬰」,經精心搶救護理,奇蹟般地活下來圖為醫生在為「袖珍男嬰」查體。  本報德州4月28日訊 一名胎齡27周、出生時體重僅850克的生命垂危的「袖珍男嬰」,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搶救護理,已在德州人民醫院病房順利度過了32個日夜,奇蹟般地活下來。目前,這個小寶寶體重1400克,各項生命體徵基本正常。據介紹,胎齡27周的早產兒能存活在國內非常罕見。
  • 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原標題: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今天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基金會和臺當局「衛福部」提出3項政策,目標是早產率10年減半。
  • 醫生驚呆了:瀋陽超早產兒體重僅480克!能活嗎?
    小櫻桃(化名),一個出生體重僅0.96斤(480克)的超早產兒,媽媽懷孕才25周就早早將她生了下來。出生時,她只比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大一些,身上的皮膚都是半透明的,出生體重之低國內罕見。然而,生命的頑強總是令人驚喜,經過家人和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救治,小櫻桃成功挺過了最兇險的三個月。
  • 寶寶超42周出生,仍屬於「早產兒」?其實這就是人類幼崽的優勢
    十個月,從形成胚胎到慢慢成型,長成完整的胎兒,再到出生。整個過程對於孕婦來說,是艱辛又幸福的過程。從確認懷孕開始,醫生都會根據周期推算出預產期。一般來說,滿42周生產的寶寶才能叫足月兒,七八個月生產的都叫早產兒。
  • 31歲孕媽緊急產子,寶寶大小似巴掌大,發育僅24周
    每一個孕媽都希望小寶寶能夠足月順利地出生。但是卻也因為一些原因有些小寶寶會提前和孕媽見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產兒。 通常人們會把妊娠28到36周出生的胎兒稱之為早產兒,把妊娠24到28周之間出生的胎兒稱之為超早產兒。
  • 湖南「巴掌姑娘」出生時680克,僅成年人手掌大小,如今怎樣了
    而「活下去」所展現出來的就是頑強的「生命力」,2013年10月,一個罕見的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她的出生伴隨著「神奇」的魔力,這個出身時僅有680克的小人,如今怎麼樣了呢?湖南「巴掌姑娘」出生僅成年人手掌大小,如今怎樣了2013年10月27日,湖南省醫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嬰兒」。「她叫小美,她的爸爸媽媽希望她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長大,但這個期望可能變成奢望了!」
  • 專訪掌欣公益發起人大J:呼籲更多社會力量,為早產兒家庭加油
    不忘初心,早產兒公益未來可期  提及掌欣公益項目發起人身份,大J和我們分享了對於項目的初衷以及期望,她說:「關於初衷,掌欣早產公益項目是2018年成立的一個年輕項目,但起點其實可以追溯到5年前我個人的一次經歷。「  「2014年時,我因為宮內感染,緊急剖腹生下了當時只有28周大、體重不足1公斤的女兒。
  • 日照這個出生僅有1.45Kg的「小公主」順利出院了
    3月16日,一位胎齡僅31周、出生體重僅1450g的「小公主」經過新生兒科團隊24天的精心救治,渡過重重難關,順利出院。這是嵐山區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體重最小的早產兒。2月22日,一位孕31周的準媽媽因陣發性下腹痛急來嵐山區人民醫院就診,經產科醫護人員檢查:宮口已開全,急送入產房待產。伴隨著一聲微弱的哭聲,體重僅1450g的「小公主」順利出生。
  • 大規模研究證實,高血紅蛋白輸血對早產兒並無更多益處
    再進行輸血時,有些醫生採用較高的血紅蛋白閾值,而有些則採用較低的血紅蛋白閾值。之前有一些研究認為,紅細胞輸注時較高的血紅蛋白閾值可降低極低出生體重的貧血嬰兒發生認知延遲的風險。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比較早產嬰兒輸血閾值的研究,這項大型、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表明,給極低出生體重嬰兒進行紅細胞輸血時,應用高血紅蛋白閾值並未改善早產兒在22至26個月大時無神經發育障礙的存活率。
  • 初乳口腔塗抹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有免疫保護作用
    研究表明,母乳餵養可使早產兒口腔內充滿免疫活性因子,從而促進炎症免疫調節和改善腸道發育,是NEC和LOS的保護因素。多數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生後早期無法腸道餵養或僅能口/鼻飼餵養而無法從中受益,因此有學者提出可通過初乳口腔塗抹(oropharyngeal administration of colostrum,OAC)的方式來調節早產兒的免疫功能,進而改善預後。
  • 26周超早產兒僅重800克!「小八百」闖關3個月,體重終於長到4斤
    他只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6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時便「急不可耐」地來到這個世界。剛出生時,他體重只有800克,僅僅有成年人手掌大小,被醫護人員愛憐地叫做「小八百」。如今,經過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醫護人員89天的悉心呵護,「小八百」闖過一道道難關,跟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
  • 出生體重只有1斤多!順德25周超早產雙胞胎健康出院
    此前,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曾成功救治了包括出生體重550克、胎齡23周等在內的眾多的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但像這對胎齡只有25周餘,出生體重那麼輕的雙胎寶寶尚屬首例,在省內也頗為罕見。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肩負著整個順德地區早產兒特別是危重的極早早產兒的搶救工作,為順德人民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