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回老家參加滿月席,看到寶寶的那一刻我真的「驚呆」了,一個月的寶寶竟然被「五花大綁」的栓到了木板上。
天啊,這都什麼年代了,居然還再給寶寶「綁腿」?我看著太難受了,可那些所謂的「經驗人」卻語重心長地說:「寶寶長大後肯定是個大長腿,趁他現在還不懂事,咱們早點給他糾正O型腿,以後感激咱還來不及呢!」
這些「過來人」,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寶寶好」的口號,簡直就是「用愛坑娃」,好心辦了壞事。
寶寶綁腿是傳統的老做法,它既限制了寶寶的活動,同時還容易造成寶寶發育不良。因此給寶寶綁腿純屬「遭罪」。
新生兒「青蛙腿」是病?
「新生兒要不要綁直雙腿?」「戴紙尿褲會不會導致寶寶羅圈腿?」……這些疑惑全部來源於寶寶的「O型腿」,也有人叫它「青蛙腿、羅圈腿」。
事實:1歲以內的寶寶姿勢像小青蛙一樣是正常的,是因為「屈」肌力量強於「伸」肌,因此腿部呈曲狀。另外寶寶在子宮裡呆了整整10個月,因為空間有限,雙腿總是交叉蜷曲著。所以大部分新生兒的腿部都是偏O型的,這並非是一種病,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大,雙腿自然會變直,不用過分去關注。
溫馨提示:O型腿如果在寶寶2歲時還沒有消失,就需要去醫院就診了。
除了O型腿被大家認為是「病」,新生兒還有很多正常的生理表現,都會被新手爸媽錯貼上「生病」的標籤。
新生兒「螳螂嘴」是病?
一些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剛出生幾天的寶寶,口腔內的兩頰部各有一個較厚的脂肪墊,向口腔內凸起。看到這樣的情形,有些寶媽就會慌,是不是寶寶的發育有問題呢?怎麼嘴巴看起來怪怪的?
事實:新生寶寶的攝食主要是靠吸吮動作來完成,當寶寶用力吸吮時,如果沒有兩頰的脂肪墊支撐,會使兩頰內陷,因此新生寶寶頰部的脂肪墊有助於寶寶的吸吮攝食,屬於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並不是大家口中的「病」,不需要做任何處理。隨著寶寶漸漸長大,從吸吮攝食過渡到咀嚼進食時,頰部的脂肪墊便會漸漸消失。
溫馨提示:媽媽千萬不要挑破,否則會引起感染。
新生兒「乳腺腫大」是病?
不少新生寶寶在出生後3-5天會出現乳腺腫大的現象,通常為雙側對稱性,如蠶豆到鴿子蛋大小,部分寶寶會分泌少許乳汁,不論男寶還是女寶都有可能發生。
可在老人看來,這是「病」,必須得擠,說「男寶不擠乳頭,變天的時候乳頭會癢;女寶不擠乳頭,長大後乳頭會內陷,影響哺乳」。
事實:乳腺腫大是受母體內分泌影響,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大多數在2-3周後會自行消退,少數新生兒可能會持續1個月左右。
溫馨提示:乳頭不能擠,以免發生感染,引發敗血症。寶媽只要做好日常的清潔護理就可以了。
新生兒「長馬牙」是病?
寶寶在出生後4-6周時,牙齦邊或者口腔上顎會出現類似於「牙齒」的東西,它們是一些米粒大小的乳白色片狀或球狀物,表面光滑,數量不一,如同乳牙。有些寶媽就會說牙齒怎麼能長那兒呢?不會是「口瘡」吧?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口腔疾病,更不是什麼乳牙。
事實:它們是「馬牙」,是由上皮細胞推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所致,醫生稱之為上皮珠,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可能要在數周或數月才會逐漸消失脫落,但這並不是病。
溫馨提示:對於新生兒的「馬牙」,千萬不能用布去擦拭或用針去挑,以免發生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危及寶寶生命。
新生兒皮膚「髒髒的」?
剛出生的寶寶「髒髒的」,而且用水洗根本就洗不乾淨,難道寶寶天生就是這麼「髒」,還是得了什麼皮膚病?
新生兒皮膚嬌嫩,很容易出現「皮膚問題」,例如:
剛出生的寶寶身上看起來髒髒的,皮膚上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東西,有「強迫症」或「潔癖」的媽媽可能會去擦洗,可發現怎麼擦都擦不乾淨。
事實:新生兒皮膚上的白東西是胎脂,起到了保護皮膚的作用,出生後會逐漸自然脫落或消失。
溫馨提示:不要去擦洗,更不要用硬物去刮除,以免傷害到寶寶的皮膚。
對於初產婦來說,看護新生寶寶是非常勞累的事情,也是一場老傳統與新觀念的對抗。因此新手媽媽一定要多學習育兒知識,有了它們傍身,自然就不怕那些「老傳統」了。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一起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