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到了30歲還是處男,似乎會變成魔法師》和《消除老師的方程式》,如何評價近期頗受關注的這兩部日劇?
文 | 王玉玊
談到類型劇的創作方法論,回顧和解析的意義不言而喻。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獨家策劃推出劇集方法論系列專題文章。第一篇,關注近期兩部炙手可熱的日劇。
核心創意的充分實現
正在播出中的2020年秋季日劇,在中國討論度最高的,大概非《到了30歲還是處男,似乎會變成魔法師》(以下簡稱《30》)和《消除老師的方程式》(以下簡稱《方程》)莫屬。若要討論這兩部作品何以出圈,大概首先會被關注到的,就是兩部作品在設定上的核心創意。
《30》和《方程》都是從劇名開始就能引起觀眾好奇心的作品。「到了30歲還是處男就會變成魔法師」本身就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梗,《30》就以這樣一個梗來開頭,寫一個到了30歲仍舊沒談過戀愛於是突然間擁有了讀心能力的公司社畜的戀愛故事。《方程》則將學生謀殺老師這樣一組看起來充滿暴力和禁忌意味的人物關係直接體現在標題之中,讓人不由好奇這個故事究竟將以怎樣的方式展開。
這樣兩部從標題開始就語出驚人的作品也確實沒有讓引人好奇的設定停留在「標題欺詐」的層面上,而是切實地將體現在標題中的設定用作了整個故事的核心設定,在推動情節發展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30》中,過分內向、不會與人相處的30歲單身男主人公安達就是因為突然擁有了讀心的神奇能力,才無意間發現帥氣又優秀的同事黑澤實際上一直在暗戀他,兩人間青澀、甜蜜的耽美戀愛故事由此展開。第三集黑澤因為國王遊戲而親吻安達的額頭,同時在心中默默對安達說「抱歉」的場景無疑是《30》的第一個爆點。黑澤對安達難以壓抑的愛慕,他為了保護安達而小心翼翼不敢洩露真心的溫柔,因為感受到安達的恐懼而生出的愧疚,全都在這一個吻、一句未能說出口的「抱歉」中表達出來,黑澤的形象也瞬間變得立體而可愛。而這一關鍵情節,就是通過安達的讀心術設定實現的。同樣獲得了高討論度的第八集中,無論是安達與同為30歲魔法師的好友之間的意念交流令黑澤摸不著頭腦,還是安達偷偷讀到黑澤在心裡為安達寫的情詩,覺得甜蜜、可愛又肉麻,都是只有在讀心術設定之下才能展開的情節、產生的萌點。
《方程》中的「消除老師」也並非噱頭,而是電視劇中實實在在的主線情節。一方面是一群家勢顯赫的高材生們屢屢動手試圖殺死他們討厭的老師義經,一方面則是老師一邊以另類的教育方法幫助這些學生回歸正道,一邊追查傷害未婚妻的兇手。教育與暴力、復仇與救贖,截然相反的主題混雜在一起,構成了這樣一部風格另類的教育題材作品。而實際上義經的未婚妻前野靜之所以成為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的植物人,也是因為被懷恨在心的學生惡意報復。
前野是一個認真負責、對學生充滿愛意的好老師,卻迎來如此悲劇的結局,義經於是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與學生們的生死搏鬥,他並非放棄了教書育人的職責,只是意識到對於特殊的學生,必然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在《方程》第五集的結尾,義經真的被副班主任殺死,幾名學生在副班主任的脅迫下將義經埋入土中。故事的第一章至此結尾,也留下了巨大的懸念——義經真的死了嗎?接下來的故事將如何展開。整個第一章的高潮,以及從第一章向第二章過渡的關鍵情節轉折,都直接落在了「消除老師」這個核心矛盾點上,使作品充分滿足了被標題吸引來的觀眾的期待。
充滿新意的故事核心創意從標題處便開始先聲奪人,並且在整個故事中得到最充分的實現,這無疑是《30》與《方程》能夠出圈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30》與《方程》的出圈原因還不止於此。對於流行趨勢的預判、作品本身的高完成度,以及作品對社會焦點議題的呈現都有效地幫助《30》與《方程》完成了從小眾奇劇到出圈熱劇的跨越。
流行品類的出新之作
近兩年耽美電影、電視劇在日本的爆發是有目共睹的。從《大叔的愛》獲得空前成功以來,耽美作品(或雙男主腐向作品)明顯增多,演員陣容也越來越強大。《30》的流行毫無疑問也借了這股東風。但此前相對出名的耽美日劇,《大叔的愛》偏於喜劇向,重在修羅場,《靛藍色的心情》偏於官能向,《30》則選擇了溫馨戀愛向的道路,從而在一個相對熱門的題材品類中找到了尚屬空白的風格亞類型。而溫馨戀愛向,無論在言情中還是耽美中,都是這幾年的絕對王道題材。
在此基礎上,《30》的劇本與演員選擇,也是既保險又有新意。《30》的原作漫畫是2018年9月才開始連載的,雖然是職場耽美戀愛這樣的傳統漫畫題材,但同時又有著切近當下的時代優勢,用的是最新鮮的梗和橋段,選的是當下流行的人設與CP配對。兩位主演赤楚衛二與町田啟太,一個在特攝圈中小有名氣的,一個是電視劇出演經驗豐富的劇團EXILE成員,都屬於絕非查無此人,卻也說不上大火的年輕演員,演技不至於青澀,又能給觀眾足夠的新鮮感。特別是外形乖巧可愛的赤楚衛二,特別符合於女觀眾對於「草食系男子」的審美喜好,獲得了極高的話題度,極有可能接棒田中圭,憑藉《30》爆紅。
《方程》承接的,則是另類教育劇的類型傳統。這其實算日本電視劇一個相對成熟的類型,無論是曾經的經典之作《家族遊戲》,還是近兩年小有名氣的《3年A班》與《老子的裙子去哪了》,都屬於這一類型,以不走尋常路的教師、另類的師生關係和反常規的教育方式吸引觀眾,同時揭示當代教育中的問題與弊病。而《3年A班》的成功則無疑讓這個題材類型又火了一次。《方程》無論是具有漫畫感的誇張風格,還是主題情節,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3年A班》,以及一部或許更加著名的漫畫作品《暗殺教室》。
相比於《3年A班》與《暗殺教室》,《方程》顯然更進一步:不同於《3年A班》中老師綁架、殺害學生都只是假象,《方程》中的學生們是真的多次策劃實施了消除老師的計劃;不同於《暗殺教室》中作為暗殺目標的老師是絕對無法殺死的怪物,《方程》中的老師義經每一次都是真的死裡逃生,滿身是傷。《方程》幾乎抹除了教育題材作品中必備的溫情元素,將近乎黑色幽默的殘酷當成故事的主色調。當然,這種人設與情節上的激進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問題,比如過分強調人物身上的怪異之處,導致故事缺乏現實感等。但與此同時,《方程》也確實憑藉在另類教育題材領域的這一步激進化處理,贏得了它自己的獨特性和出圈契機。
現實共鳴延長作品生命
純粹的新奇或者獵奇,固然可以帶來一時的熱議,但卻無法維持這種熱度。在信息空前豐富的當代社會,這種憑藉題材或設定新鮮感贏得的關注,甚至很可能無法持續到電視劇播放完畢的那一天。歸根結底,能夠維持觀眾對於一部電視劇的期待的,還是作品所能引起的現實共鳴,也即作品如何呈現了它自身與現實社會的關聯性,如何讓觀眾在人物或人物關係之中看到了他自己。
《30》除了甜蜜清新的戀愛主線外,還有一條幾乎同樣重要的副線,是安達獲得讀心能力後,逐漸理解了身邊人各自的心酸與辛苦,原本包裹心靈的雞蛋殼漸漸打破,安達開始鼓起勇氣,為身邊的人帶來小小的幫助與安慰。安達不僅對黑澤敞開了心扉,也開始勇敢地對身邊的人表達善意,這也印證了黑澤對於安達的最初印象——儘管怯懦又內向,但安達從來都是一個溫柔又善良的人。
在這個「人均社恐」的時代,必然有許許多多的觀眾在安達身上獲得了安慰,安達的「小天使」人設恰到好處地讓所有在職場社交中充滿挫敗感的當代白領們有了一個暫時寄託焦慮的柔軟空間。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在《30》中,無論是耽美愛情,還是人間溫情,實際上都將當代社會中的社交困境想像性地化解為某種可以通過讀心術來彌補的「誤會」,讓觀眾在安達的瑣屑幸福中,享受片刻安然。
《方程》所討論的教育問題同樣是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無論是校園霸凌,還是岌岌可危的師生關係,都總是能夠牽動觀眾的心。相比於大部分教育題材電視劇,讓學生的「惡」至於不觸犯法律的叛逆,《方程》則直接選擇了一群仗著家中權勢而毫無敬畏之心,真的將殺人行動付諸實踐的學生,這就揭破了師生關係中最後的溫情面紗,圖窮匕見後,作品試圖去呈現的或許是教育的邊界。
總體而言,《30》與《方程》雖然未必是本季日劇中質量最好的作品,但確實是話題度最高的作品。情節邏輯、敘事節奏、人物塑造、氛圍渲染等方面表現優良、基本沒有硬傷保證了作品的收視基本盤,在此基礎上,一個能夠讓人眼前一亮,並貫穿情節終始的核心創意為作品的出圈打開了通道。在熱門品類中出新的創作思路,以及對於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具有現實指向性的人物、情節亮點的設計則為作品熱度的延續和累積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30》與《方程》的出圈,這樣的成功案例是值得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