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氣象觀測儀簡介

2021-01-13 騰訊網

(雲唐)野戰氣象觀測儀( ),顧名思義,是幫助野戰作戰部隊觀測氣象的,氣象對作戰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戰爭中,如何利用氣象條件趨利避害、克敵利勝,是軍事家們十分重視的問題。現代戰爭中利用大雨、颱風、酷暑、嚴寒、風向、雲霧、潮夕等條件,加速或減緩戰爭的進程,最終獲勝的戰例俯拾皆見。

濃霧協助英法聯軍創造了「九日奇蹟」。1940年5月24日中午希特勒卻下令部部停止前進,直到5月26日下午才取消命令繼續前進。利用這兩天時間,聯軍在沙灘上布置好環形防線,掩護撤退。5月26日晚上到6月4日撤退共進行了9天。在這9天裡,德軍不僅從地面進攻,同是還飛臨多佛爾海峽上空轟炸,這時天氣站到聯軍這一邊,從26日到31日都是大霧天氣,濃厚的雲霧籠罩在海峽上空,加上油庫燃燒形成的黑煙,使德軍戰鬥機找不到轟炸目標。到4日上午,聯軍共撤出346萬人,他們就是後來消曼底登陸時作戰的主力。有人說濃煙創造了奇蹟,因為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撤出的是整個英國的未來!

三國時,周瑜命諸葛亮造10萬狼牙箭,限期3天。諸葛亮胸有成竹,準備戰船20隻,束草千擔,在漫天大霧中把船駛進曹營。曹操誤以為是周瑜偷營,吩咐亂箭齊發,於是使諸葛亮「借」得10萬狼牙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第三艦隊遇強颱風襲擊,約800人死亡,飛機被毀146架,若干艦隻沉沒。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一場強沙塵暴使美軍飛機被迫降落或停止起飛,通訊網絡裝備被毀,2架直升機墜毀,士兵全部被「驅趕」進入就近的散兵坑、軍車和帳篷。

【雲唐】野戰氣象觀測儀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幫助野戰部隊進行作戰部署,對我國的軍事戰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印發便捷式自動氣象觀測儀分級技術規範 推動「觀測即...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 通訊員趙均壯 王天天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便捷式自動氣象觀測儀分級技術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建立社會化觀測相關標準,規範社會氣象觀測市場,推動建立政策引導、市場主體、業務融合的公眾參與式社會氣象觀測體系,形成便捷參與、
  • ...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今冬首次亮相使用 結束長達八十年地面凝結...
    近日,西安涇河國家基本氣象站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在今冬首次亮相使用,結束了西安氣象探測史上長達八十多年的地面凝結現象人工觀測的歷史,實現智能化觀測技術新突破。據了解,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包含基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識別軟體,可通過其獲取的視頻資料實現天氣現象(或氣象要素)的實時自動觀測識別,包括總雲量、雲狀、地面凝結現象(霜、露、雨凇、霧凇)、結冰、積雪和雪深等要素,並具備擴展至低雲量、雲高、電線積冰、視程障礙現象(輕霧、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的自動觀測識別能力,可實現天氣實況快速自動判識,為搭建「觀測即產品
  • 看這些氣象觀測儀的「72變」
    中國氣象報記者 唐淼 葉海英 李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氣象觀測環境比較艱苦,數據採集手段相對落後。由於沒有先進的觀測設備,觀測人員只能進行人工觀測,不僅耗時耗力,數據的完整性和精準性也得不到保證。
  • 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4月1日,在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氣象觀測儀器。當天,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將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中新社記者 張瑤 攝4月1日,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全自動觀測儀正在運行。從當日開始,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全面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全面提升氣象觀測探測業務,先後組織完成高空氣象觀測探空儀換型和平行觀測,地面氣象自動化改革業務運行切換;組織完成了降水現象平行觀測以及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多傳感器溫度雨量標準系統、凍土觀測儀和酸雨等自動化觀測設備建設並開展了試運行或投入業務運行;實現了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的本地化業務運行。
  • 地面氣象觀測領域的「新式武器」,請亮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歷經試點和試運行後,一些觀測自動化的新設備幾經打磨陸續「上崗」。作為地面氣象觀測領域的「新式武器」,它們的功效、性能如何?亮出「名片」見分曉。  凍土自動觀測儀  我叫凍土自動觀測儀,隨著凍土觀測數據在氣候監測、農業生產、建築規劃與設計
  • 甘肅地面氣象觀測4月1日起全面自動化 來看看氣象觀測今昔變化(組圖)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後,觀測數據實現秒級傳輸,各種服務產品調取數據更加快捷,公眾服務更加準確及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圖片來感受甘肅地面氣象觀測的今昔變化。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瑪曲安裝的觀測大氣邊界層氣象數據的微波輻射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瑪曲安裝的邊界層梯度觀測系統烏鞘嶺國家基準氣候站站長楊文清介紹烏鞘嶺氣象站現代化的觀測設備烏鞘嶺氣象站(烏鞘嶺國家基準氣候站)現代化的觀測設備
  • 廣州塔變氣象塔 526米為世界最高氣象觀測點(圖)
    記者邵權達 攝亞運氣象亞運信息服務專欄在三個高度設觀測儀 526米點為世界最高氣象觀測點本報訊(記者葉卡斯)記者了解到,為了獲取大氣邊界層的觀測數據,廣東省氣象局在廣州塔上建設了世界第一高度的觀測點,不僅將為亞運會開幕式提供氣象保障,還將在後亞運時代為廣州市民提供高空大氣成分監測
  • 十四運會漢中賽區氣象監測設備安裝調試完成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十四運會漢中賽區氣象監測設備安裝調試完成 來源:陝西日報 時間:
  • 告別人工,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聽他們講述氣象觀測變遷史
    他們就是氣象觀測員。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 月 1 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地面氣象自動觀測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氣溫、氣壓和能見度等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初步建立了與現行觀測能力相適應的業務流程,業務運行效率更高;推進觀測、預報和氣象服務崗位一體化發展,設立了縣級綜合氣象業務崗。但與此同時,歷史的潮流也在推動地面觀測不斷進步、優化。
  • 國內外海洋氣象組織及其現狀簡介
    但是由於海洋氣象是大氣與海洋兩個學科的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因此在學科分類和歸屬方面還存在模糊,例如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14年出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一級學科簡介》中,所列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編號0707)的範圍共涵蓋5項: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海洋學、海洋地質學,以及海洋技術,並不包含海洋氣象學。
  • 地面氣象觀測:從人工到全面自動的跨時代轉變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氣象觀測員成為歷史。
  • 彰顯錢江情懷 匯集氣象大愛
    3年來,浙江援青氣象的深情厚誼播撒在32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浙江省氣象局從最基礎的氣象業務輔導幫助開始,確定專家指導重點氣象科研項目研發、支持發展資金推動藏區氣象事業發展、傾心培養海西氣象人才隊伍建設,補齊海西氣象發展短板。
  • 南京市氣象局以需求為牽引加強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建設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馬躍琍報導  點開「南京市氣象綜合信息平臺」,除了常規的自動站數據外,灰霾、梯度風、能見度、農業大棚等多種數據每分鐘都在更新。「要滿足政府多部門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這些是重要『法寶』。」江蘇省南京市氣象局局長韓蘇明稱。
  • 彰顯錢江情懷 匯集氣象大愛——浙江省氣象局對口幫扶海西氣象部門...
    3年來,浙江援青氣象的深情厚誼播撒在32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浙江省氣象局從最基礎的氣象業務輔導幫助開始,從確定專家指導重點氣象科研項目研發、支持發展資金推動藏區氣象事業發展、傾心培養海西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等各個層面,精準補齊海西氣象發展短板。
  • 看兵哥的野戰生存指南
    要想達成這個目標,除了擁有堅韌的意志,熟練掌握野外生存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就需要「野戰生存」中的技巧來助你一臂之力了!野戰生存,指在食宿無著的特殊環境中生存與自救的活動。現代戰爭具有殘酷性、複雜性和連續性,戰士們隨時都有面臨獨立作戰的可能性,因此必須熟練掌握野戰生存的方法與技能。
  • 中原區首個「國字頭」氣象科普基地花落這所小學 - 今報網 東方今...
    經層層申報選拔,專家評議與投票,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小學被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評為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在學校「暖記憶」課程體系下,氣象課程始終是「暖創科學真」分支中的有力支撐,是學校科技特色的品牌。
  • ——浙江省氣象局對口幫扶海西氣象部門工作實錄
    3年來,浙江援青氣象的深情厚誼播撒在32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浙江省氣象局從最基礎的氣象業務輔導幫助開始,確定專家指導重點氣象科研項目研發、支持發展資金推動藏區氣象事業發展、傾心培養海西氣象人才隊伍建設,補齊海西氣象發展短板。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2012年9月,海南省氣象局率先在國內開啟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氣象信息發布工作,向全省6000多艘安裝船載終端的漁船提供公益性海洋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有效解決了南海通信手段長期匱乏、遠洋漁船及出海漁民獲取天氣信息難的問題,深受用戶信賴。船長李奮說:「我們在海上航行就靠北鬥衛星系統接收氣象信息,氣象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讓我們出海作業有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