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傳說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的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傳說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熟知的孟姜女傳說是這樣的:在戰國末期,有兩戶鄰居,分別是孟家和姜家,他們兩家均無子嗣,日子過得異常平靜。一日孟家在院內種下一棵葫蘆籽,悉心澆灌,藤蔓順著牆生長到了姜家院內。姜家老漢見它已經成熟,拿刀劈開葫蘆,發現裡面有一白白淨淨的女娃,於是兩家人為該女娃而爭搶起來,最終達成協議,決定兩家一同撫養,並且取名為「孟姜女」,將她視為珍寶,十幾載之後孟姜女長成了一副亭亭玉立的模樣。
當時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完成了霸業,秦朝正在修築長城,四處徵收民工來服役。有一個書生名叫範喜良,不想去當民工服勞役修築長城,四處逃跑,躲避衙役追捕,無意中闖入了孟家院子。孟姜女看到院內有生人,欲大喊,被範喜良急忙止住,慌忙解釋緣由。
孟姜女見範喜良長得儀表堂堂,很是俊秀,並且知書達理,便告知父母,將其藏於家中。孟家人見範喜良為人忠厚老實,便將範喜良納為女婿。兩人成親不到三日,突然衝進幾個衙役就把範喜良抓走了。
孟姜女很是傷心,整日哭泣,苦苦盼了一年也沒有範喜良的消息。她連夜為丈夫趕製衣裳,決定萬裡去尋夫,家裡人在攔不住她也只好由她去了。孟姜女一路風餐露宿,翻山越嶺,終於走到了長城修築地。
得知範喜良上個月已經累死,屍體埋在城下,就開始失聲痛哭起來,哭得天昏地暗,連民工看了都紛紛落淚。哭著哭著突然長城一段接著一段崩塌,露出了城下的屍骨。為了能辨認出丈夫的屍體,她滴血認屍,終於找到了範喜良的屍體。
孟姜女的故事在歷代都有相關文獻,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就歷代文獻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近代,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對故事演變的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成為今天孟姜女故事的權威著作和主流看法。
顧頡剛研究認為,孟姜女哭長城故事,是隨著歷代時勢、風俗和地域不斷演變的,而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追溯到《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稱為杞梁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聲最開始來自於戰國《禮記·檀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增加了哀哭的情節。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梁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發出來的。
西漢末年的劉向在《烈女傳》,杞梁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
唐代僧人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裡,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但該詩並未指出是秦始皇時期。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書寫的楹聯:「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終於扯出了秦始皇。
蒙元時期中國的民間戲曲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範郎的名字從範希郎、範四郎、範士郎、範喜郎到範杞良、範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範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朝和滿清以後,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綜上所述,孟姜女哭長城故事,是隨著歷代時勢、風俗和地域不斷演變的。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