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孔令凱 丁香媽媽
養個食物過敏的孩子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知乎上有一個媽媽是這樣回答的:可怕。每天小心翼翼、跑了無數次醫院、換了無數次奶粉、連睡覺都睡不安穩......
圖片來源:知乎@一切
孩子食物過敏,對於父母來說意味著:
家裡的飯菜要經過安檢般的篩查
營養搭配必須額外關注
還要承受旁人不理解的目光
......
但很多人,特別是老一輩一聽到「過敏」兩個字,第一反應是:
這不能吃那不能碰,矯情!
以前的孩子也沒這麼金貴。
吃一點怎麼了,多試幾次就好了。
甚至還會不顧勸阻,偷偷往孩子的食物中加東西。
婆婆偷偷給孩子吃蝦仁蒸蛋,導致孩子送醫搶救▼
圖片來源:微博
其實過敏真的沒那麼簡單,更不是嬌氣。
說嚴重點,偷加致敏食物,好奇讓孩子嘗試,無異於是在給孩子「下毒」!
食物過敏到底如何判斷、怎麼防治?今天我們請孔令凱醫生來仔細說說,孩子食物過敏的應對方式。
孩子過敏不是矯情
8 類易致敏食物要謹記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 過敏是免疫系統的 bug,嚴重可致命
食物過敏是指機體的免疫系統,將某種正常的食物,認為是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並釋放出免疫介質,作用於人體後產生的一系列反應。
兒童尤其是嬰幼兒容易發生食物過敏,因為他們的消化道屏障功能不完善、本身有過敏家族史、太早或者太晚添加輔食等等,免疫系統偶爾會出錯,食物過敏可能就出現了。
過敏不僅僅是皮膚的紅腫瘙癢,還能導致哮喘、腹痛、血便等症狀,而嚴重的呼吸驟停、過敏性休克等,可能是致死性的。
2017 年,英國一個 9 歲的女孩只吃了一口煎餅,就全身起紅疹、發紫腫脹、休克,5 天后不幸離世......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們小心翼翼地檢查孩子的每一口食物,不是矯情,完全是因為冒險不起啊。
2. 小心 8 類常見的致敏食物
奶以及奶製品,包括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含奶的糕點、餅乾;
蛋類,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等;
海鮮類,包括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
肉類,比如牛、羊、雞等;
大豆;
花生;
堅果,比如杏仁、腰果等;
小麥;
大多數過敏反應發生在進食後數分鐘至 2 小時內, 少數會在數小時(4~6 小時),或數天至數周內出現。
食物過敏 VS 食物不耐受
傻傻分不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除了很多人認知的「過敏 = 矯情」,還有一部分人會混淆過敏和不耐受。
據統計,大約 30% 的家長認為孩子進食某種食品後,有不良反應。其中過敏大約佔到所有兒童的 3%~10%,剩下 20% 左右的食物不良反應多是食物不耐受。
1. 孩子食物過敏有哪些症狀?
不會表達的寶寶可能會拒食、煩躁、哭鬧或睡眠不安,或用手扣嘴巴、抓皮膚等不舒服的部位。
比較容易判斷的是急性食物過敏(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表現可累及皮膚、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心血管系統等:
1. 皮膚症狀:
急性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是最常見的反應,表現為:潮紅、紅斑、斑丘疹、風團和局部腫脹,或有瘙癢等。
食物過敏導致的蕁麻疹和嘴唇的血管神經性水腫
圖片來源:見水印
2. 消化道症狀:
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等。
3. 呼吸道症狀:
喉頭水腫、咳嗽、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喘息、面色或口唇發青等。
4. 眼睛症狀:
眼睛紅腫、流淚、眼睛癢、眶周或眼瞼水腫等。
5. 鼻部症狀:
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
6. 口咽部症狀:
唇、舌、咽部瘙癢、刺激和輕度腫脹等。
7. 心血管症狀:
低血壓(休克)、心率加快(有時心率減慢)、心慌心悸、頭暈或暈厥等。
8. 神經系統症狀:
興奮、煩躁、恐懼、慌張等。
2. 食物不耐受主要和吃的量有關
食物不耐受,是指人體難以消化或代謝某種特定的食物。其中常見的乳糖不耐受、碳水不耐受、酒精不耐受等,明確原因是體內相關的酶缺乏。
舉個乳糖不耐受的例子:
孩子喝 20mL 奶,感覺還行。
但如果讓孩子一次喝 200mL 牛奶,那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噁心的感覺。這就是因為乳糖酶被用光了,奶裡面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在腸道內被細菌發酵成氣體、酸性物質等,導致孩子不舒服。
簡單來說,食物不耐受涉及消化系統,食物過敏涉及免疫系統。
食物不耐受是吃得越多越不舒服,且每次吃這種食物,都會引起相似的症狀;
食物過敏是無論吃多吃少,都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反應。
如果想準確判斷孩子是不是過敏,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做一下迴避 - 激發試驗。
判斷要點是:
如果寶寶攝入某種食物後,出現了過敏反應;之後停止攝入這種食物,過敏反應消失;再之後,再次攝入這種食品,又出現了過敏反應。
如果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迴避-激發」試驗是陽性,基本就可以確定過敏了。
以毒攻毒不靠譜
食物過敏重在忌口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過敏就是身體不夠強大,以毒攻毒,不斷讓孩子嘗試這個食物,時間長了不就好了麼?
從理論上來說可行,但進行「脫敏」的劑量不好把握,掌握不好劑量,孩子的過敏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死亡。
所以上面提到的「迴避-激發」試驗,必須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否則是存在風險的。
那麼如何去治療食物過敏呢?
最好的辦法是忌口,專業術語「飲食迴避」,但不是終生忌口,也不是隨意忌口。大部分的食物過敏,會隨著孩子免疫系統的發育完善,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內慢慢好轉。
1. 怎麼忌口?
只對該過敏食物忌口可不行,還包括所有含過敏物質的食品。
比如孩子對雞蛋過敏,那麼就不要吃雞蛋,也不要吃含有雞蛋成分的蛋糕、麵包等,市售的食物一定要仔細看配料表;此外,進食其它蛋類也需要注意,可能也會存在交叉過敏。
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孩子,那麼母親也應該迴避含有雞蛋成分的食物。
2. 忌口多久?
不同食物,建議的忌口時間不同,下面是各種食物建議再次評估的時間,根據評估的結果,醫生決定孩子是否可以再次嘗試這種食物。
一般食物類型:建議 1 年左右評估 1 次,具體可以遵醫囑;
花生和堅果類:建議忌口 1~2 年無症狀時再進行評估;
水果:建議 6 個月左右。
注意:
所有檢測和激發試驗,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具體根據過敏嚴重程度而定。
食物過敏的寶寶出現生長不良的風險會升高,建議密切監測身長 / 身高及體重的生長情況,記錄生長曲線,按時保健體檢;如果需要忌口的食物較多,可以諮詢營養師指導替代飲食。
5 + 4 個方法
預防孩子食物過敏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首先要提醒家長,添加輔食過程中,不要把「食物不耐受」誤認為是「食物過敏」,盲目地「忌口」,耽誤輔食的正常添加,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甚至可能誘發過敏。懷疑過敏,最好有醫生指導評估判斷。
預防孩子食物過敏的 5 個方法:
1. 母乳餵養的媽媽,媽媽攝入食品種類要豐富。
2. 引入輔食的時間不要早於 4 月齡。
3. 同時也不要太晚添加輔食。
目前的研究建議是,寶寶 4~6 個月(有添加輔食的信號)後,應積極且正確地引入輔食,越早引入易過敏的食物,接觸的食物種類越多,反而越不容易過敏,也可以減少挑食。
新版美國育兒百科建議,每次可以添加多種輔食。
對食物過敏高風險(家裡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食物過敏)的寶寶,適應了如米粉、肉泥、水果泥或蔬菜泥之後,就要積極引入高致敏性食物(如雞蛋、花生、木本堅果、魚類和貝類)了,因為越晚添加反而可能越容易過敏。
推薦建立食物日記,將每日的食物和寶寶的反應記錄下來,方便出現症狀的時候找到可疑食物。
4. 少用消毒劑、殺菌劑。
沒特殊病菌感染風險時,除了日常用肥皂 / 洗手液洗手,不需要用手消毒劑,家庭清潔一般也不用消毒殺菌劑,普通清潔劑即可。有特殊情況,參考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議,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
5. 不要濫用抗生素。
比如常見的普通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胃腸炎等,基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如果孩子已經有明確的過敏食物,建議掌握下面 4 個應對方法:
1. 家長和孩子學會和養成閱讀食品標籤的習慣,避免誤食含過敏原材料的食物;
2. 孩子在校就餐,提前與老師溝通過敏情況;外出就餐,主動與餐廳工作人員確認食物原料;
3. 了解發生了哪些過敏反應時,應該及時就診;
4. 可以讓孩子攜帶卡片、手環等,寫明過敏食物,以便老師、醫生等了解過敏情況。
食物過敏,在很多老人家和外人眼裡是矯情,是金貴;但對孩子和父母來說,是痛苦,是無奈。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孩子和父母,不要隨意調侃,更不要隨便逗喂,意外只有 100% 和 0%,孩子的健康我們真的輸不起。
本文經由丁香診所兒科主治醫師 範運柱、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童變態反應(過敏)與免疫主治醫師 項薔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學院臨床醫學碩士 周瑩 審核
策劃:梅姨、露娜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轉發給家人看
守護寶寶安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