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據2020年1月12日的一則科學新聞消息,在2020年1月12日,有一顆小行星飛掠了地球。每當我們看到小行星飛向地球的消息,都想知道這顆「不速之客」會不會對我們地球造成威脅,想知道這顆小行星的一些物理性質,包括飛行速度、飛行軌道、尺寸、與我們地球最近的距離等。在當前的科技面前,很多靠近地球的小行星都「無處遁形」,一些細節會曝光在我們面前。
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這顆飛掠地球的小行星名為「2020 AO1」,從名字來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顆小行星是在2020年才發現的,所以關於這顆小行星的信息不是很多。根據美國航天局NASA的數據,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大約為49至100米,如果按照最大的尺寸,基本上和金字塔的高度相當。說起金字塔,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以此對比,我們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到這顆小行星的尺寸到底有多大。
雖然,這顆小行星飛向地球,但是好消息是,這顆小行星安全飛掠了地球,對我們沒有威脅。因為這顆小行星以40000英裡每小時(即64373公裡每小時)的時速飛掠我們地球時,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大約為200萬英裡(大約是322萬公裡),大約相當於地月距離的8.47倍。這個距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比較遠的,但是在宇宙空間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距離相對較近,所以NASA也將這些小行星列為「近地天體」。
小行星飛掠地球的情況,其實很常見。這是因為在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天體或許是小行星、彗星、隕石這些小天體。由於這些小天體的尺寸較小,所以當它們在隨處飄蕩時,經常會受到其他各大行星等大型天體引力的影響,會出現軌道偏離的情況,朝著這些大型天體的飛向靠近。當然,宇宙空間很大,雖然有小行星靠近,但是與地球碰撞的可能性比較低。
當然,小行星碰撞地球看起來是小概率事件,但並不意味著就不會發生,研究表明,地球確實是遭受過小行星碰撞,而且留下了很大的撞擊坑。有研究表明,在距今大約8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到1.2英裡(大約為1.9公裡)的小行星撞到了地球。在這一次撞擊事件中產生的碎片散落到亞洲、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各個地區。
碎片飄散到如此遙遠的區域,說明這樣的撞擊事件確實是很猛烈的。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80萬年前的這顆小行星在寮國南部撞出了一個巨大的橢圓形撞擊坑,其深度大約為90米深,長度大約為18公裡,寬度大約為13公裡。由於事情發生在80萬年前,我們人類還處於原始社會狀態,所以沒有關於這顆小行星的記載。不過,好消息是那一次撞擊事件沒有導致我們人類從地球上消失。
既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破壞力很大,對我們生命的威脅也很大,如果未來有一顆小行星即將與地球發生碰撞,我們人類是否有辦法避免呢?不可否認,我們至今還沒展開小行星防禦的試驗,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中。如NASA計劃在2021年7月發射一個探測器飛往一個名為Didymos的雙小行星系統,在2022年9月對其進行撞擊讓其變軌,以測試小行星幹預的技術。當這些技術成熟以後,小行星對我們的威脅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