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經濟、技術持續推動,AI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科學性,人工智慧技術從概念到實踐,逐漸實現了與城市發展的高度聯結,多應用場景滲透,「城市智慧」體現在居民切身感受中。
為進一步了解人工智慧在智能城市居民中的各類情況,日前,艾瑞諮詢聯合商湯科技發布《2018中國人工智慧城市感受力指數報告》:一線城市居民的AI需求指數和AI使用指數的得分情況都要高於二線城市居民,二線城市居民的Al潛力值更大。
人工智慧有助居民幸福感提升
在2018年,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均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目前已有290個城市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報告指出,人工智慧在城市生活中不斷提升的普及性與落地性,搭建合理的體系,通過數據對各典型城市的AI居民感受力進行評估具有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
從現實意義來看,科學性的評估和數據呈現將更加直觀的展現典型城市中居民對人工智慧城市的切實感知,反映城市在智慧社會建設中的先進性;另外,對於居民當前生活狀態、特徵及需求的描繪與挖掘更能看出城市在智慧城市推進中的細節問題,將有助於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從未來價值來看,從居民的視角對城市AI感知進行評估,從更微觀的角度探索AI未來落地的創新與可能性,也為城市發展提供有力的依據和參考。
一線城市人工智慧感受力較強
據報告資料顯示,在居民AI需求指數得分方面,廣州市民分數最高,其次是深圳、成都;而在AI使用指數得分上深圳市民得分最高,其次是廣州、上海。 而且,廣州、深圳兩個位於南方的一線城市中,居民對於人工智慧城市感受力較強,這也體現出這兩大南方城市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普及的初步成效。
在AI發展潛力方面,從人工智慧潛力值得分情況看,廣州、成都、北京這幾個城市的未來AI發展潛力較大,並且成都以4.7的評分佔據第二,比其他三座一線城市都高出很多,成都的居民對於人工智慧相關服務目前的需求缺口相對較大,尚未完全被現有服務滿足。
從細分場景的潛力值方面,一線和二線城市排名前三的細分場景依次均為醫療、金融和教育,城市居民目前普遍對於這三大領域的AI服務訴求較高,但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頻率較低。
月收入越高對AI高需求更大
據報告資料顯示,AI需求指數得分在70分以上(滿分100分)的市民被劃分為AI高需求人群,六城市AI高需求人群在性別方面差異不大,在年齡方面25-30歲人群佔比最高,達到33.4%,平均年齡為32.9歲。
而在AI高需求人群的收入方面,月收入超過萬元的市民佔比達到48%,其中月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市民TGI達到155,表明高薪人群對於人工智慧服務的需求特別突出。
教育程度方面,AI高需求人群的學歷水平普遍較高,本科及以上的市民佔比達到81.3%,碩士及以上學歷人群的TGI達到127,凸顯出高學歷人群對於AI應用的需求較強。婚姻情況方面,AI高需求人群中已婚且有小孩的人群佔比達到70.3%,已婚人士在生活中需要用到人工智慧的場景相對較多。
並且,通過皮爾森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各典型城市地區市民的AI使用指數與市民的城市生活幸福感呈現正相關關係,說明AI使用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正面影響城市居民的城市生活幸福感:市民在AI層面的使用場景越頻繁,其生活中的幸福感會越多。
交通場景居民AI需求最高
據報告資料顯示,上海地區居民整體對Al的感受力較強,Al使用指數總分為64.2, AI需求指數總分為68.0,居民對於AI落地應用的需求略高於平時實際使用,這也說明AI在城市中的應用滲透具有較強的需求基礎,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在交通、安全、生活辦公三大場景中,對於AI的使用情況與需求均較高,這也與人工智慧目前在視覺識別與語音識別上的技術與產品較成熟有關,但從AI潛力值(需求指數使用指數)來看,醫療、金融、教育三個與惠民育民最為相關的場景需求缺口最高。
其中,安全場景應用最普及,交通場景居民需求最高。
從需求角度來看,更加困擾城市居民的交通場景則受到更大的關注,成為AI需求指數的第一位,高達70.2分。從整體上看,交通、安全和生活辦公依然是熱門場景,應用普及和需求感知都排在前三位。
和其他城市類似,深圳地區城市居民AI需求程度和使用程度均較高的細分服務也主要來自安全、交通和生活辦公的細分場景,其中AI需求指數TOP10中有三項細分服務來自安全場景,智慧型手機解鎖的需求度最高,而AI使用指數TOP10中有來自生活辦公場景數量最多。
新聞名詞解釋:
人工智慧城市感受力指數相關定義
人工智慧城市感受力:指城市居民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對於所在城市在人工智慧技術實際應用方面的感受程度與需求程度。經研究,人工智慧城市感受力的大小會影響居民對於城市的幸福感。
城市居民AI使用指數:指衡量城市居民在安全、交通、醫療、生活辦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娛八個場景中對AI技術相關應用或服務使用程度的指數指標。
城市居民AI需求指數:指衡量城市居民在安全、交通、醫療、生活辦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娛八個場景中對AI技術相關應用或服務需求程度的指數指標。
上遊新聞記者 楊野 實習生 黎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