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鼓聲》:要愛情還是要革命?布萊希特有了兩個結局

2021-01-09 新京報

《夜半鼓聲》劇情介紹

《夜半鼓聲》(起初名為《斯巴達克斯》)是時年24歲的布萊希特的第二部戲劇作品。故事發生在一個晚上,一戰期間在非洲作戰被俘虜四年的克拉格勒劫後餘生返回故鄉,面對的卻是愛人安娜苦等自己無果、在父母施壓下與在戰爭中投機倒把發財的穆克訂婚的情形,身無分文、形容如鬼魅一般的克拉格勒踉蹌著離開了眾人的鄙視、戀人的背叛,在烈酒催化之下,被鼓動著加入這晚街頭正躁動的「斯巴達克斯」革命運動。然而當安娜回心轉意之時,克拉格勒必須在愛情與革命之間做出抉擇。此次北京演出兩個版本的結局讓觀眾在一飽布萊希特原始舞臺藝術的同時,感受導演盧平的創造。

克拉格勒終於見到了魂牽夢繞的安娜,可安娜幾乎已經認不出被戰爭摧殘的他。本文圖片均由歌德學院(中國)提供。

起初這部戲並不為人所看好,終於在1922年受到當時慕尼黑室內劇院藝術總監法肯貝格賞識,在慕尼黑室內劇院首演,演出後獲得觀眾認可,更奪得德國最重要文學獎項克萊希特獎(Kleist prize),並成為其早期最常上演的劇作之一。

布萊希特也由此一舉成名,成為該劇院的戲劇顧問和駐團導演,並有機會開始發展一系列的具有革命性的戲劇理念。因此百年後,同樣由慕尼黑室內劇院製作,由德國青年導演克里斯多福·盧平執導,加上罕見的雙版本結局,早在宣傳期間便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今年3月在中國臺灣演出期間,也一度引起了熱議。

盧平究竟會給我們展示一個怎樣的布萊希特?布萊希特的美學與探索是否仍然適應這個時代的文化語境?這些問題的答案終於被一一揭曉。

舞臺變成布萊希特式「間離」手法教學現場

布萊希特及其提出的「間離」手法、「打破第四堵牆」和「史詩劇場」等概念,毫無疑問對當代劇場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劇場觀念轉變和諸多實踐也深受影響,當下活躍的小劇場和實驗戲劇更多奉布氏為宗。布萊希特創立的表演方式也與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並稱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儘管如此,除去孟京輝曾改編的《四川好人》之外,事實上中國觀眾鮮有機會看到最原始的布萊希特,此次《夜半鼓聲》便是直接將在天橋藝術中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活生生「間離」手法教學現場。

敘述者&記者&音樂表演者運用音樂手段實現「間離」效果。

所謂「間離」,是對亞里斯多德「摹仿論」的顛覆,即通過多種手段將觀眾從對鏡框式舞臺上演故事的「沉迷」中拔出,打破觀眾與演員之間隱形的「第四堵牆」,例如演員突然從故事中轉向,面對臺下觀眾發言,在舞臺與觀眾席之間跳進跳出,或者直接暴露道具布置、換裝過程等,其目的均在於期望當時觀眾對故事和表演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與某種距離感,從而引發批判性的認識與反思。這也是布萊希特本人對當時盛行的19世紀以來的虛偽無聊的中產階級客廳劇的批駁。

《夜半鼓聲》從第一幕開始,便呈現了一個從1920年代至當代劇場如何不斷演進和實踐「間離」的過程。前兩幕的劇情與舞美設計是刻意模仿1922年首演的版本進行的,根據當時的舞臺場記、劇照、演出的錄音以及報章雜誌的報導與劇評,搭建出表現主義風格的木板拼裝舞臺,包括前景的家庭室內、酒館和後景的1920年代柏林都市景觀,以及城市上空高懸的一輪紅色的紙月亮。

模仿1922年布萊希特的首演舞臺。

劇中演員都佩戴著耳機,機械地複述著耳機中1922年跟他們演同一角色的演員所說的臺詞,根據舞臺指示進行每個動作,仿佛僵化的提線木偶。此時,演員不再是角色的化身和載體,反而與角色、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是高度抽離的,只剩臺詞和行動本身。

與此同時,根據原作指示,劇場內到處張貼著用英文、德文和中文手寫的海報「可別太動情了」,更無時無刻不在提示著觀眾要保持疏離,不得代入。演出中由「間離」所造成的喜劇效果多來自音樂的使用上,身兼敘述者、記者和音樂表演者多重身份的光頭男演員總用不適宜劇情氛圍的伴奏、當代流行歌曲和高亢但跑調的演唱打斷情節和情緒推進。既身在劇內,又置身事外一般對演出進行打岔、評論乃至某種諷刺。

從第三幕開始,盧平逐漸偏離了布萊希特的原作,去掉前兩幕的客廳式布景,把拆臺之後的空曠舞臺作為背景,以後現代式的強光、濃霧、鼓點、透明軟膠服飾和抒情詩般的復調朗誦,烘託出熱烈湧動、極具感召力的革命氛圍。而安娜的一句「滾蛋」讓觀眾的情緒在至高點上戛然而止,並一再對原有情節走向進行反轉。演員更以現場暴力拆解道具和布景方式象徵打碎國家機器乃至故事架構本身的行為,加上另一部邀請展作品《奧德賽》將鋸木機器直接推上舞臺的類似手法,可謂淋漓盡致地呈現了當代德國劇場的某種形式特色。

第三幕克拉格勒在小酒館受到革命氛圍的鼓動。

從另一層面來說,《夜半鼓聲》在中國的上演,語言隔閡和字幕的轉譯行為以及觀眾所處的現實社會與語境的差異,本身就構成了某種「間離」與陌生化效果。多重「 間離」疊加,對前一重敘事的不斷翻轉、戲謔與解構之後,盧平為中國觀眾所帶來的觀劇體驗,不論是否得到了終極的結論與判斷,其啟發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兩種結局:「愛情」還是「革命」

在原作的結局中,克拉格勒拒絕了革命,拒絕為自己的生存與權利抗爭,做一個像「斯巴達克斯」一樣的英雄人物,而是選擇了愛情,選擇了「舒適的白色大床」。據稱,晚年布萊希特曾對當時的結局表示後悔,因此另一個版本的結局,似乎為這個遺憾提供了一種彌補。

而作為這部戲劇主要矛盾的「愛情」與「革命」的抉擇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布萊希特內置了一個「 愛情/革命」的二元對立結構。但層層剝開布萊希特創作的歷史語境,我們不難得知,這其中潛藏的層次要複雜得多。

一方面,「愛情」在這裡是大床、公寓,是保守主義者溫暖的家庭生活,同時更指涉著戰爭創傷下個體基本的人性與生存權利。正如克拉格勒所說的那樣,安娜的存在就像「一隻嗡嗡作響的蒼蠅」,是支撐他熬過顛沛流離和殘酷的戰俘生活的動力。拒絕革命,實際上浸透了布萊希特當時身處德國國內狂熱的好戰情緒之中對戰爭的質疑與反思,而類似的敘事邏輯、這種宏觀意義上的反戰思潮一直延續和貫穿到了當代文化作品之中。

布萊希特版本:克拉格勒選擇愛情。

另一方面,即將在報紙街區發動革命的「斯巴達克斯」是工人階級性質的組織,反對的正是安娜的家庭和穆克所屬的資產階級政權。因此參與革命的選擇,似乎與具有左翼傾向的布萊希特、與這齣戲前兩幕不斷顯化的階級立場是同構的。但作為普通底層士兵、輕而易舉就被「理念」所煽動(尤其在極度的悲傷與強烈的酒精作用下)的克拉格勒似乎對革命的意義和目標本身並沒有清晰認識,不由得使人懷疑其革命的正當性與純潔性。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表面上,從布萊希特版本的「拒絕鬥爭,回歸愛情」到盧平版本「放棄愛情,奔赴鬥爭」的變化,看似是對「 愛情/革命」的矛盾做了不同的選擇,實際上百年來變化的,是這對對立的能指之下所隱喻的更深層次的現實政治語境。

在導演盧平的觀點裡,「選擇革命」和為了集體犧牲個人幸福並不是發動或投入戰爭,而是被賦予了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政治行動的當代意味,某種程度上似乎可以解讀為對歐洲盛行的右翼勢力和種種尖銳的現實矛盾的不滿。

演員和工作人員表演暴力拆臺。

而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觀眾自然又會產生自己的解讀。我們所熟悉的「五四」以來的現當代文學敘事中,愛情並不總是與革命相對立的,愛情往往作為對舊社會和舊制度的反叛、作為自由和解放的象徵與革命相伴出現,為什麼愛情的溫床與革命的鮮血不能兼得呢?安娜不是脫離自己家庭和一無所有的底層戰士站在一起了嗎?

然而無論是何種解讀,布萊希特的重要主張之一,便是認為劇場本身具有教育和社會功能,藝術應當指向現實的社會行動。而在更高的「間離」的觀念之下,結局似乎並不那麼重要。對所有選擇都保持距離與警醒態度,狂熱與沉浸表面下的冷眼旁觀與反思已經足夠。而兩個版本的結局,本身不正是選擇權的一種賦予嗎?

□王一可(劇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怎樣的結局?
    蠡和西施的愛情。儘管當時的範蠡在發達的楚國早就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風花雪月之事,對美女也是見怪不怪了,不過就算這樣,他在見到西施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動了心,陷入迷戀無法自拔。於是他們兩個就商量著在一個晚上收拾行李跑了。跑走之後他們到了太湖旁邊的一個村莊,用帶出來的錢財買了一大塊地和一條小船,過起了世人羨慕的桃源生活。 哪知道世道變幻無常,種地越來越不容易,不僅要足以提供兩個人的糧食,還要換錢買一些家常,更慘的是,一直看好的釣魚也不行了,他們只好另尋出路了。思前想後,範蠡決定憑著從勾踐那裡帶出來的錢財到現在國力強盛的齊國東山再起。
  • 婚姻要愛情還是麵包?《婚姻心理學》:認清這3點,幸福感更強
    在關於婚姻更需要愛情還是「麵包」的問題上,一直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魯迅先生說:「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就是說,愛情終究還是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才能長久。
  • 崔皓月為什麼要殺了沈亦臻 沈亦臻主人格被壓制結局怎樣
    電視劇《柒個我》裡,張一山扮演的沈亦臻結局怎樣,沈亦臻分裂人格中,為什麼暴力人格的崔皓月會想要殺死主人格沈亦臻呢,如果沈亦臻的主人格死了,那崔皓月將會取代主人格,還是同樣消失在人世間,只剩下沈亦臻的軀殼呢。
  • 從《鶴唳華亭》說說愛情要想有結果需要的兩個條件!
    其中最讓人操心的就是皇太子蕭定權和陸文昔之間的愛情會不會有結果了。因為蕭太子實在是太可憐了,被他的皇帝老爹和大哥欺負的每每痛哭流涕。這麼愛哭的皇太子,還真是不多見。他從小失去了母親,又被父親不喜。目前來看,最能溫暖他的就是愛情了。可是,很多人都看出來,他們兩個的愛情雖然很美好,卻很難有結果。
  • 你要懂得,「愛而不得」,也許是最好的結局
    真的要離開了,其實已經想了很久,或者是猶豫了很多天,最後才做出了決定。歷經各種磨難才相遇,但分手卻總是比磨難更痛苦。都說,真心相愛的人,可以不管不顧在一起,但總有一些愛,即便你拼命了,還是沒有結果。老天爺讓你遇見了最愛的人,但你卻註定要和他擦肩而過。
  • 兩個崔鶯鶯——相同的經過,不同的結局
    兩個版本雖然都書寫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但是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故事結局。在元稹的《鶯鶯傳》中,張生和崔鶯鶯雖然是兩情相悅,但最終卻以張生的始亂終棄而告終。而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好事多磨,但最終結局完美,兩個人得以長相廝守。
  • 愛情若要長久,離不開這幾個定律
    十八世紀的義大利浪子卡薩諾瓦有句名言: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他的意思很簡單:不會經營婚姻的人,會讓愛情中的兩個人在婚前婚後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兩個人結婚,就等同於葬送了愛情。 所以,人們常常會把婚姻稱作為愛情的墳墓。
  • 梁壯詩歌詞集-你要的結局是什麼
    梁壯詩歌詞集-你要的結局是什麼還是那條路,剩我一個人的路,虛偽的大度,無奈的認輸,謝謝你給我的痛苦。那年的那年的,那年的愛已落幕,那年的那年的,那年的情已不在乎。你想要什麼樣的結局,這人生是如戲,但在這場劇裡我們都輸不起。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結局,這旋轉的淚滴,映射出你對我的那些不在意。你要的結局到底是什麼?非要我在場景裡再現眼淚。我配合了你出演了情節,你能不能笑著結尾?
  • 兩個已婚的人相愛,最好的結局就是不再聯繫
    愛情在很多人心中都是純真無邪的象徵,很多人更加信奉愛情至高無上,至死不渝。可當兩個有家的人的相愛,他們的愛情還是那麼的讓人值得推崇嗎?這顯然就讓愛情變了質。什麼是愛情?愛情是兩個單身的人因為出於對彼此的吸引而走到一起,並且產生了想要永遠在一起的衝動。
  • 《青春創世紀》結局:燒錢CP戒指訂婚,結局圓滿,事業愛情雙豐收
    該劇一共47集,目前已經播到30集,播出過半,離大結局也不遠了,今天小編就來結合原著和已播出的劇情來和大家劇透一下主要結局。《青春創世紀》採用的不是原創劇本,而是根據歲正的小說《獨家專寵》改編而來,小說於2016年完結出版,結局是蔣哲洋終於明白錢希西心裡的人不是他,因此選擇放手,狠心的跟錢希西提了分手,隻身一人前往國外留學,而段燃在廣場上找到了錢希西,兩人化解誤會之後攜手共度餘生。
  • 哥哥電影將重映,一晃17年過去了,他還是那麼年輕
    據港媒報導,香港東方影業將在今年4月重映兩部老電影,並且都是由香港傳奇影星張國榮主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是《白髮魔女傳》和《夜半歌聲》,用來紀念張國榮逝世17周年。其中電影《白髮魔女傳》是由林青霞和張國榮主演,而《夜半歌聲》則是由吳倩蓮和張國榮主演。如今兩位女神仍在,而哥哥已經走了17年了。17年前,哥哥在愚人節給全世界愛他的影迷開了一個「悲傷」的玩笑。
  • 生存還是毀滅:劉德華電影結局哪一種更令人感動?
    電影的精彩除了華麗的過程更離不開感人的結局,電影的結局一般就兩個套路:生存或者毀滅,但這確實也是個難題。劉德華演了一輩子的電影給我們帶來太多經典和回憶,在華仔的電影中大部分結局選擇了毀滅,給我們帶來感動時也留下了遺憾;當然華仔也有很多結局皆大歡喜的作品,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感動。
  • 杭州一女子反映房子在震動,鼓聲穿透兩層樓,業主:不可能不練!
    鼓聲穿透兩層樓,樓下業主不堪其擾直呼房都顫,樓上:鼓肯定要練噪音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只不過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不是很大,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可要是超出了接受的範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困擾時,噪音就必須被清除,不管是什麼情況,總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之快,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 《十月圍城》無畏犧牲的背後,是對革命無限的追求與崇敬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志士慘遭迫害,「山雨欲來風滿樓」,風雨際會,清廷蠢蠢欲動,孫中山危機重重,城裡城外,一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一觸即發……是邪不勝正?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便是諜戰動作影片《十月圍城》所講述的革命運動下,正與邪、善與惡的較量的故事。
  • 《愛情公寓五》最終結局,大力和張偉分別,也許是青春的「圓滿」
    但是對於有些觀眾,他們覺得這件繳費解鎖結局的事件無可厚非,畢竟這已經成為了各大媒體平臺的常規手段。而且,《愛情公寓》這部劇畢竟承包了他們的整個青春,為自己的青春買單,誰又會後悔和在意去掏一筆錢呢?在看了結局才知道,大部分的主角仍然是圓滿的。
  • 愛情最要的是過程,還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呢?
    每個人對愛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經歷也是有限的。愛情的結果一定是順其自然的嗎?愛情長跑數年修成正果,那是愛情。愛情坎坷數年,分道揚鑣,那也是愛情。那麼愛情重要的是結果還是過程呢?開拓市場,領導只關心你拿不拿的下幾百萬的業績,沒人在意你跟人夜夜笙歌最後吐成狗。遠離家鄉,為創業奮鬥努力,一年過去了,及時經驗值暴漲了無數,到達了成功的臨界點。但如果沒有暴富,父母家人也會吐槽,這麼大了還在外面瞎折騰,趕緊回家結婚吧。
  • 給大家推薦3部好看的愛情電視劇,集數不超過35集,而且結局美好
    大家好,我是Ai剪輯的80後,如果你也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關注,評論互動今天我推薦3部結局美好,而且非常好看的愛情電視劇第一部:擁有不死之身的「鬼怪」金侁,為了結束自己無限循環的生活必需找到一位人類新娘,卻在尋找途中陰差陽錯與失去記憶的陰間使者王黎開始了奇妙「同居」生活,兩人在遇到了傳說中的「鬼怪新娘」——一個「命中注定要死」的少女池恩倬之後,充滿浪漫奇幻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兩個男主都是行走的荷爾蒙,劇情很夢幻也很虐,總之絕對就是女生幻想的那種劇情,完美的愛人,愛情戲又甜又虐,男女主角的演技都非常棒
  • 如果蝸牛有愛情珀將軍結局死了嗎揭秘 扮演者蔡珩獲原著粉認可
    電視劇《如果蝸牛有愛情》正在熱播,在劇中,嚕哥正式上線,而嚕哥背後的珀將軍更是備受網友期待!其中,珀將軍的結局也備受關注!   那麼《如果蝸牛有愛情》珀將軍結局是什麼?珀將軍最後死了嗎?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如果蝸牛有愛情》珀將軍的結局吧!
  • 是鼓手就應該揚起鼓聲
    原標題:是鼓手就應該揚起鼓聲 有資料說,客家大鑼鼓,鼓是靈魂,任何樂器的起止、強弱、急緩,都要服從它的指揮。而且,「鼓的示意五花八門,變化無窮,時而正敲,時而側敲;時而疊板,時而行板;或悠揚,或奔放,動若車水馬龍,靜似平湖秋月」。   1935年,楊偉光出生在梅州市梅縣雁洋鎮南福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 埃隆·馬斯克 | 我要上火星,在這之前先做點兒革命
    在2001年的時候,馬斯克就已經開始研究他的「火星綠洲」計劃,並與好友專程趕到俄羅斯與宇航專家進行探討,但苦於火箭的售價太高,最終還是拖慢了計劃的實施相比傳統的網際網路,星鏈計劃的核心優勢有兩個二、星鏈計劃的網絡傳輸速率要遠遠超過目前的5G網絡,因為星鏈計劃要發射12,000餘顆衛星,通過高密度覆蓋和特有的數據傳輸技術,可以實現10g每秒的數據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