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自問世以來,很快獲得了戰爭之神的美譽。在戰爭之中為了獲得戰場上的優勢,各國的火炮設計師們可以說是絞盡腦汁,不斷想方設法地提高這一「戰爭之神」的戰場毀傷力。以至於使得火炮的口徑、體積、重量發展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1909年,德國的克虜伯公司秘密研製出一種巨型臼炮,並且以公司老闆貝爾莎·克虜伯的名字命名為大貝爾莎炮。其炮管長7米,炮管直徑420毫米,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噸。該炮可以將1000公斤重的炮彈發射到14.5千米之外的目標,每發炮彈用掉的發射藥重達200公斤重。該炮還能發射具有燃燒引信的破甲炮彈,讓炮彈穿入目標內部後爆炸。
由於該炮發射時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因此必須澆築幾米厚的混凝土底座。僅安裝炮位就需要6個多小時,操作該炮需要兩百多名炮手。1914年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西線德軍前鋒共十萬餘人,攜帶了200門大炮,在司令官馮·埃姆米希的指揮下迅速向列日要塞發起進攻。
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德軍損失慘重,而列日要塞巋然不動。德軍參謀總長赫爾穆特·馮·毛奇聞報大驚,再這樣下去勢必會延誤整個西線德軍的進攻行動。他一面派軍增援,一方面派遣軍隊將巨型攻城武器運送往列日要塞。很快,這種巨型攻城武器就被運到了列日要塞,其就是大貝爾莎重炮。為了將它運送到戰爭前線,德軍先是用火車運送,再為其鋪設專門的公路,然後用36匹馬將其運送到德軍陣地。8月12日,一種巨大的轟鳴聲從天而降,緊接著是山崩地裂的爆炸聲,一股股圓錐形煙霧騰空而起,直衝300的天空。爆炸的衝擊波將要塞周圍幾百米內的所有建築的玻璃全部震碎。在隨後的24小時內,大貝爾莎一共向列日要塞發射了45發炮彈。要塞損毀狀態慘不忍睹。
德國人並沒有因為大貝爾莎重炮而滿足。1918年3月29日,德軍的一發炮彈集中了巴黎市中心的聖熱爾瓦大教堂。造成了91人死亡,100多人受傷。就在巴黎市民驚慌失措的時候,法國的特工在靠近法德邊塞的克雷比發現了德國的一種巨型大炮。並認定轟炸是從這裡發起的。但是當時普通大炮的射程不過一二十公裡,而克雷比距離巴黎足足有120公裡的距離。不要說法國人,就是不明就裡的德國人都認為這是一種無稽之談。這門遠距離炮轟巴黎的大炮就是德軍當時最新研製的又一門巨型大炮————威廉大炮。威廉大炮的炮管是將210mm炮管插入380mm炮管之內,拼接而成的,長度達到了36米。如果把炮身豎立起來其炮口要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為了不讓炮管因為自身重量而彎曲,整段炮身都加裝了輔助支架。炮彈的飛行高度可以達到40km也是第一種可以達到同溫層的人造物體。而高空稀薄的氣體也使得炮彈飛行的阻力大大減小,從而提高了射程。該炮的炮身加炮塔重達125噸,整個系統重達375噸。從1918年3月29日開始,三門威廉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枚炮彈,其中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兩百多人死亡,六百多人受傷。鑑於威廉大炮威震巴黎的聲望,後人都將其稱為「巴黎大炮」。
「大貝爾莎」和「巴黎大炮」並沒有幫助德國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戰勝國和德國籤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合約》即《凡爾賽條約》。根據合約,德國割讓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多有的海外殖民地由戰勝國瓜分。條約還對於的軍的規模、武器的研製以及裝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甚至連重機槍都不允許生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有著《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但是法國人仍然對於德國人心有餘悸,於是法國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動用了50億法郎用了11年時間修建了長達3公裡的防線。防線根據當時的法國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的名字命名為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共建造了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裡正面15個。地面部分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工事的頂蓋和牆壁最厚可以達到7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可以達到300mm。地下部分有數層,每層之間都有通道連接。
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就開始琢磨如何攻破馬奇諾防線。1934年德國的克虜伯公司接到了德國國防部的一紙命令。要求他們設計出一種可以擊破1米厚的鋼板、7米厚的混凝土、30米深的泥土、射程在32公裡以上的超級火炮。克虜伯的工程師穆勒博士通過計算後發現如果要達到德國軍方的要求口徑就必須不小於800mm,炮管長度不能小於30米,光是炮彈就必須達到7噸。整個系統的重量會達到數千噸,而且整個系統只能以火車作為運載工具。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克虜伯公司並決定試製這一種巨炮。1939年底,第一門巨炮製造完成並被運送到試射場進行試射。為了把這一個巨無霸運送到試射場,德國特意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在測試之中,其巨大的炮彈成功擊穿了7米厚的混凝土和1米厚的鋼板。希特勒對此非常滿意,於是德國軍方決定購置兩門。1942年初,希特勒親自出席巨炮的出廠儀式。克虜伯公司做生意的一貫方式是買一送一,第一座重炮一分錢沒要直接送給了德國陸軍,但是第二座重炮倒是一分錢沒少直接向軍方索要了700萬帝國馬克。這兩座炮基本一樣,只是名字不一樣。一座以克虜伯的前任老闆古斯塔夫·克虜伯的名字命名,另一座以時任老闆的妻子命名為「朵拉」。後來人們習慣上將兩門巨炮都稱為古斯塔夫巨炮。
古斯塔夫巨炮口徑800mm可以鑽進4名士兵,炮管長達32米。炮彈重4800千克。最大射程為48千米,彈頭炸藥當量700千克,可以炸出一個三層樓深的彈坑。巨型穿甲彈重達7100kg,彈長3.6米,最大射程38km,可以擊穿7米厚的混凝土和1米厚的鋼板。
由於戰爭開始後德國首先攻克了法國南部,緊接著出現在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後並且成功攻克了這一道防線。這使得專門為了攻克馬其諾防線的而設計的古斯塔夫巨炮沒有派上用場。但是在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役之中,為了解決背後的威脅,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元帥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這時候德軍將古斯塔夫巨炮運輸到了克裡米亞戰場。在第二次塞瓦斯託波爾要塞的攻防戰中,古斯塔夫巨炮擊中了位於地下30米深的、並包裹著幾米厚的混凝土的彈藥庫引發了連鎖式爆炸。幫助德軍拿下來了第一次攻防戰中幾十個師都沒有攻克的要塞。隨後古斯塔夫運送到了史達林格勒,在幾個月的準備之後古斯塔夫終於進入了發射狀態。但是卻接到命令立即撤離。原因是蘇聯即將發動「天王星行動」。之後古斯塔夫在對於「華沙起義」中的起義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也是古斯塔夫最後的榮光。
古斯塔夫重炮最後的命運是被德軍自行炸毀,以免落入盟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