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0~59釐米到26~81釐米,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新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對海平面上升幅度的預測又進了一步。儘管由於科學預測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國際政治的幹預,學界關於氣候變化的走勢認識並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半個世紀來,地球的確變暖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恐將難以遏制。
▲如果海平面上升7.5米,美國的城市將沉浸在汪洋中。
到2100年,隨著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地區也許將出現諸多「流浪之國」,那裡的人們將不得不背井離鄉,去重新尋找、購買土地。
9月2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早上10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AR5)自然科學基礎部分的決策者摘要報告發布。「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最高可達81釐米」的預測,再一次向人們描繪了一個越發「殘酷」的未來。
與大氣溫度變化趨勢相匹配
自1950年以來,地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高於過去兩千年。1901年到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釐米。而根據科學家對南極和格陵蘭島冰蓋消融的研究進展,IPCC在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很可能上升26~81釐米。該數據高於2007年IPCC在上一次報告書中預測的 10~59釐米。
自從海洋形成以來,由於海水體積逐漸增加,海平面在總體上是逐漸上升的。而引起海面變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球本身的構造運動和氣候的波動。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院教授王汝建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科學家認為,影響海平面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大陸冰蓋、冰川(包括山谷冰川)的停積、消融,以及海水受熱膨脹。
事實上,根據最近地質歷史時期海平面的變化,也就不難發現,全球範圍的海平面變化的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反映。
當冰期來臨時,氣候變冷,引起大陸冰蓋和冰川擴展,使大量水體以固態形式儲存於極地和其他大陸的山地,必然導致海平面降低,海洋面積減小。王汝建說,在大約1.8萬年前的末次冰期最盛期,海平面比現在低約120米,當時的臺灣海峽幾乎與大陸相連。
而在間冰期中,冰蓋和冰川強烈消融,又引致海平面迅速上升,最高時,海平面比現在超出10米,甚至更高。
儘管目前IPCC的研究人員還無法完全解釋所觀測到的海面上升現象,但它的變化與大氣溫度變化趨勢相匹配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