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縮醛羥基與糖苷

2020-12-06 李老師談生化

糖類是含多羥基的醛或酮類化合物。一般寫單糖結構式的時候也經常寫成鏈式結構。但其實,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只要極少部分(不足1%)以鏈式結構存在,大部分以環式結構存在。這是由於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可以和C5上的羥基縮合,形成六元環的半縮醛。

這樣原來羰基的C1就變成不對稱碳原子,並形成一對非對映旋光異構體。一般規定半縮醛碳原子上的羥基(稱為半縮醛羥基)與決定單糖構型的碳原子(C5)上的羥基在同一側的稱為α-葡萄糖,不在同一側的稱為β-葡萄糖。半縮醛羥基比其它羥基活潑,糖的還原性一般是指具有半縮醛羥基。

D-葡萄糖的α-半縮醛羥基

半縮醛羥基是糖的主要標誌之一,它參與糖的大多數反應,決定了糖的主要化學性質。比如說,鑑定還原糖用的費林試劑(Fehling's solution)和本尼迪克特試劑(Benedict's solution),就是檢測這個半縮醛羥基是否存在。糖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就是形成糖苷,這也是半縮醛羥基的特性反應。

糖的半縮醛羥基很容易與醇或酚的羥基反應,脫水形成縮醛式衍生物,稱為糖苷(glycoside)。非糖部分叫配糖體,如配糖體也是單糖,就形成二糖,也叫雙糖。糖苷與糖的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糖是半縮醛,很容易變成醛式,因此糖可顯示醛的多種反應。而糖苷是縮醛,需要水解以後才能具有半縮醛羥基,表現出糖的性質。所以糖苷比較穩定,不易被氧化,不與苯肼發生反應,也無變旋現象。糖苷對鹼穩定,遇酸易水解。

形成糖苷鍵的時候是用半縮醛羥基與另一分子上的羥基脫水形成縮醛。反應結果是脫去一分子水,有些人想當然地把醇羥基脫去,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反應中,半縮醛羥基比醇羥基活潑,所以脫掉的是半縮醛羥基,也就是1號碳脫羥基。具體機理是半縮醛羥基先結合一個質子形成覡鹽,然後脫水形成一個親電中心,從而被另一分子的醇羥基進攻:

糖苷鍵的形成機制

天然糖苷主要存在於植物的種子、葉子及皮內。在天然糖苷中的配糖體有醇類、醛類、酚類、固醇和嘌呤等。它們大多極毒,但微量糖苷可作藥物,比如能引起溶血的皂角苷,有強心作用的毛地黃苷,能引起葡萄糖隨尿排出的根皮苷等等。配糖體一般對植物有毒,形成糖苷後則無毒。這既是植物的解毒方法,也可保護植物不受外來傷害。比如夾竹桃苷,屬於生氰糖苷,其配糖體中含有氰醇結構。植物將它們儲存在液泡中,受到攻擊時就會被釋放出來,並被細胞質中的酶激活,使氰醇結構崩潰,產生劇毒的氰化氫。

夾竹桃苷

相關焦點

  • 你能區分半縮醛和半縮酮嗎?——9月9日作業解析
    半縮醛:是一類同一個碳上連有一個羥基、一個烷氧基和一個氫的有機化合物。由醛與醇發生親核加成反應生成,烷氧基來自醇,其它部分來自醛。下圖為半縮醛的結構式和半縮醛的形成過程:如果羥基和醛基處於同一分子內,可以發生分子內親核加成,形成環狀半縮醛。如葡萄糖的開鏈結構形成環狀結構,就是分子內親核加成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 起泡配方的後起之秀:可可-葡萄糖苷
    化學結構可可糖苷的化學結構為親水性單體或低聚體糖苷頭基與疏水性C12烷基尾基相連,如圖1所示; 式中,n為聚合度。其聚合度很低,約為1-2; 因此,這些材料被稱為齊聚物(olig在希臘語中是「很少」或「很少」的意思)。
  • 烯丙基保護羥基
    有關碳水化合物的文獻中,烯丙醚用來保護醇是很常見的,原因在於烯丙醚通常可用各種方法形成糖苷。
  • 雙糖在葡萄糖的環狀結構中,第一個碳原子上有一個羥基
    羥基寫在環的平面之下,左側的羥基寫在環的平面之上。這樣表示的結構式叫做Haworth投影式。事實上,環的六個碳原子並不在一個平面上,X線衍射的結果說明它們是以椅形存在的,如圖4-1(D)。並且常簡化如圖4-1(E),這裡把碳和氫都省了,僅用一條垂線表示羥基。現在國際上有一種通用的符號來代表糖及其衍生物,葡萄糖的是Glc。自然界存在的葡萄糖,不論在單糖、雙糖、低聚糖或多糖中,都以圖4-1(D)的形式存在。只有在水溶液中,才有約1%以開鏈的形式存在。糖有旋光性。c。
  • Nature: 讓糖苷"看得見"
    由於可靠的STM實驗需要嚴格控制環境為超高真空(ultrahigh vacuum, UHV)以減少表面雜質的影響,因此,用於分析的糖苷樣品需要通過電噴霧離子束沉積技術(ES-IBD)製備。將ES-IBD技術與STM技術結合以進行分子成像已被廣泛應用於包括染料、多肽、蛋白以及二糖等多種非揮發物質的分析。
  • 木薯生氰糖苷的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指導意見
    木薯中的生氰糖苷主要為亞麻苦苷和百脈根苷,其與木薯中β-葡萄糖苷酶接觸後,會被降解成氫氰酸,引起機體中毒。   生氰糖苷是木薯產品最關鍵的安全指標之一。CAC制定了關於降低木薯和木薯產品中氫氰酸的操作規範《CAC/RCP73-2013》,而目前國內木薯產品的減控技術規程仍然空缺。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此外,纖維素降解糖苷水解酶中,5家族為數眾多,具有纖維素酶和地衣多糖酶等活性,但雙功能纖維素酶/地衣多糖酶底物的選擇性機制尚不清楚。青島能源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與代謝物組學團隊研究員馮銀剛、仿真模擬團隊研究員姚禮山以及清華大學教授王新泉合作,解析了極端嗜熱厭氧菌Caldicellulosiruptor sp.
  • 廣西大學、廣西科學院發現發現葡萄糖苷酶SBGL
    記者從廣西大學獲悉,一個對黃酮類化合物親和力很強的新酶——葡萄糖苷酶SBGL,日前被廣西大學和廣西科學院研究小組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應用微生物和生物工程》。  黃酮化合物,是蘊涵於天然植物中具有高藥用價值的天然活性物。
  • 超強氧化劑,羥基自由基到底是什麼?
    因此,羥基自由基作為不可二選的強氧化劑,被提倡用於各種汙染處理。一定濃度的含羥基自由基的溶液(如3.0%濃度)對於消毒殺菌,是有明確作用的。羥基自由基對於細菌病毒的殺滅作用,主要源自於它的強氧化性,當羥基自由基與微生物接觸時,其能夠迅速分解出新生態的氧,新生態的氧進入微生物內部,使細菌的相關酶發生變性,或者破壞病毒的核酸結構,從而殺滅細菌,使病毒滅活。
  • 一文讀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 用藥「泌」訣
    原創 袁世加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你眼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什麼樣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GI)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降糖藥物,但它到底是一種怎樣作用的降糖藥物,不同的AGI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一文讀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用藥「泌」訣
    你眼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什麼樣子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GI)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降糖藥物,但它到底是一種怎樣作用的降糖藥物,不同的AGI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除單糖可以直接由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入血外,其餘均需經α-葡萄糖苷酶水解轉化成單糖才能利用,也就是說如果抑制了α-葡萄糖苷酶活性就可以減少糖的吸收。
  • 全球與中國烷基糖苷類(APG)生物表面活性劑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
    《全球與中國烷基糖苷類(APG)生物表面活性劑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在多年烷基糖苷類(APG)生物表面活性劑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全球及中國烷基糖苷類(APG)生物表面活性劑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烷基糖苷類(APG)生物表面活性劑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
  • 羥基蛋氨酸鋅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
    三、羥基蛋氨酸鋅吸收假說羥基蛋氨酸鋅的吸收存在兩種假說,即競爭吸收機制假說和完整吸收假說,這兩種吸收假說能很好地闡述羥基蛋氨酸鋅比無機鋅具有更高生物學利用率的原因(楊建梅等, 2008)。四、羥基蛋氨酸鋅在水產動物上應用Apines等(2003)在含有本底鋅 30 mg/kg 的半純化飼料中添加 1.5%的植酸和 4%的磷酸鈣,並且額外補充羥基蛋氨酸鋅和硫酸鋅,結果發現羥基蛋氨酸鋅組的虹鱒其末增重顯著高於添加相同劑量的硫酸鋅組,表明羥基蛋氨酸鋅在植酸或磷酸鈣的存在下仍具有更高的生物學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