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什麼樣子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GI)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降糖藥物,但它到底是一種怎樣作用的降糖藥物,不同的AGI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家族成員[1]
常見的AGI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認識他們從化學結構開始:
表1 三藥比較
圖1 三藥結構比較
AGI這類藥物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供能物質,食物中的糖包括多糖(澱粉)、雙糖(包括麥芽糖、蔗糖等)、單糖(包括葡萄糖、果糖以及半乳糖)。除單糖可以直接由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入血外,其餘均需經α-葡萄糖苷酶水解轉化成單糖才能利用,也就是說如果抑制了α-葡萄糖苷酶活性就可以減少糖的吸收。
AGI就是利用其結構類似這些寡糖,能在寡糖與α-葡萄糖苷酶的結合位點與後者結合,可逆性抑制或競爭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減少寡糖分解為單糖,從而延緩腸道對單糖,特別是葡萄糖的吸收[2],使餐後血糖峰值漸變低平、波動減小,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明顯降低。如阿卡波糖,它是一種生物合成的假性四糖,其化學結構類似於四個葡萄糖結合成寡糖。
▎注意:α-葡萄糖苷酶不是1種酶,而是由α-澱粉酶及小腸絨毛膜刷狀緣上皮細胞上的麥芽糖酶、異麥芽糖酶、α-臨界糊精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等組成的一類酶的總稱[3]。
3種AGI最大的區別就是抑酶譜不同[4]
表2 三藥抑酶譜比較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蔗糖酶、葡萄糖澱粉酶及胰腺α-澱粉酶。
伏格列波糖主要抑制蔗糖酶和麥芽糖酶,且對這兩種酶抑制活性遠高於阿卡波糖,因不影響澱粉酶,食物中的澱粉在小腸轉化為雙糖,進入大腸的澱粉很少,故發生腹脹、排氣增加等胃腸反應較少[5]。
米格列醇對各種α-葡萄糖苷酶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對蔗糖酶和葡萄糖澱粉酶抑制率最高,其原因可能是與葡萄糖結構更相似,更容易接近酶的活性中心[6-8]。
個別藥動學參數差別大
表3 三藥的藥代動力學比較
註:1.「-」表示數據不詳.2.數據參考各自藥品說明書。
主要差異在於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極少有原型藥物吸收,而米格列醇在低劑量是幾乎完全吸收,這一差異又導致了如上表所示的排洩差異。
用法用量有區別
表4 三藥的用法用量比較
降糖差異比較
由於缺乏不同AGI藥物之間直接比較的臨床研究,故採用間接分析法來評估的降糖差異,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問題,如患者的基線特徵可能差別較大,研究方法不統一,研究質量不高等原因。很難得出可靠的比較,有文獻指出與安慰劑比較,降低HbA1c水平的效率依次為阿卡波糖(0.77%)>米格列醇(0.68%)>伏格列波糖(0. 47% ) [9]。但總體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均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和餐後2小時血糖(2h-PPG)水平[10]。
米格列醇顯示出減少餐後葡萄糖吸收的優勢,可能因為米格列醇與葡萄糖結構相似能夠與後者競爭通過相同的小腸上皮轉運系統而被吸收[11],但阿卡波糖與伏格列波糖則吸收甚少。
患者用藥注意事項
由於三種藥物存在藥代動力學差異,因此適應的人群也有區別,以下注意事項需警惕。
表5 三藥的注意事項
注意:因為米格列醇是局部起作用,所以通過調整劑量來糾正排洩障礙增高的血藥濃度是不可行的。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
胃腸道反應是由藥物本身藥理作用特點決定的。理論上藥物作用恰當,則寡糖在到達迴腸末端前全部被消化吸收;但實際上,那些未消化的寡糖、澱粉在大腸內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產生醋酸、乳酸等有機酸,腸內pH值降低、滲透壓增高引起腹瀉;反應產生的CO2、H2可引起腹脹等[3]。
因此,建議從小劑量開始服用,多數患者會在用藥2周後逐漸適應。
AGI特殊注意事項比較
表6 三藥的使用禁忌
注意:3種AGI禁忌症基本一致,僅伏格列波糖將有胃腸道疾病或疾病史的患者從另外兩種藥的「禁忌」降為「慎用」,可能是因為伏格列波糖胃腸道不良反應較輕的原故。
總的來看,3種AGI理論上的主要區別是抑酶譜的不一樣;臨床應用中伏格列波糖胃腸道反應較輕,可作阿卡波糖或米格列醇胃腸道不耐受時的選擇;為米格列醇則無肝臟損害,肝功能不全時不需調整劑量。但均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和餐後2小時血糖(2h-PPG)水平,且安全性好。
參考文獻:
[1]顧覺奮,陳紫娟.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研究及應用[J].藥學進展,2009,33(2):63-66.
[2]張文婷.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福建醫藥雜誌,2009,31(2):l85-87.
[3]廉武星,林毓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醫藥雜誌,2014,31(6):556-559.
[4]李洪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刊》,2007,42(10):19-21.
[5]王家馳.倍欣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1999,19(8):503-504.
[6]郭鳳霞,曾陽,路朋,等.人工合成的三種 α-葡糖糖苷酶抑制劑用於糖尿病治療的藥效學研究[J].青海醫藥雜誌,2009,39( 10) : 75-78.
[7]AOKI C,SUZUKI K,YANAGI K,et al.Miglitol.an an-ti-diabetic drug,inhibit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apopto- sis and mitochondrial ROS over-product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by enhancement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J Pharmacol Sci,2012,120( 2) : 121-128.
[8]REN L,CAO X,GENG P,et al.Study of the inhibition of two human maltase-glucoamylases catalytic domains by different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J].Carbohydr Res,2011,346 ( 17) : 2688-2692.
[9]李果.再談糖苷酶抑制劑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糖尿病雜誌,2012,8(2):6-8.
[10] 高林竹,普明輝.採用Meta分析法評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降糖差異[J].中國執業藥師,2019,6(12):27-34.
[11] Joubert PH et al.The effect of miglitol and acarbose after an oral glucose load:A novel hypoglycaemic mechanism?[J].Br J Clin Phamaeol.1990 ,30 : 391-396.
[12]《2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口服降糖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更新版) 》.
本文首發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本文作者丨袁世加 審核 | 主治醫師 徐乃佳 責任編輯丨Ameli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