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開礦:直徑為1千米行星鐵含量超過整個地球一年的消耗量

2020-12-04 無名狂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雖然希望很小,但有人認為小行星可能是寶貴的原材料來源。一顆直徑為1千米的M型小行星所含的鎳和鐵的量超過整個地球一年的消耗量。最典型的例子是靈神星(Psyche),其所含的鎳和鐵的量足以滿足地球上數百萬年的消耗。

小行星,尤其是M型小行星,也含有鉑等貴金屬。 開採第一顆小行星的初期投資會非常大,但潛在的回報也是巨大的。小行星的主要價值到底是為地球提供原材料還是為太空工業提供原材料,這還有待觀察。一些近地天體很可能是已停止運轉的彗星,它們的塵埃表面下殘留著水冰。這些水冰可以用作推進劑、輻射屏蔽以及飲用水。

小行星的命名

名稱和暫定名稱 到1891年,人們已經發現了332顆肉眼可見的小行星,攝影技術的提升又使這一數字在10年內增至464顆。現在,已知的不同類型的小行星的數量已經超過100 000顆,並且每一顆都需要以某種方式進行標識。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有一個監督每一項新發現的臨時命名體系。臨時命名的規則是發現年份加上雙字母代碼以及數字下標,與發現日期和序列相對應。第一個字母(A-Y,沒有I)代表了小行星是在哪個半月內被發現的,A為1月1日至15日,B為1月16日至31日,以此類推,直到Y, Y為12月16日至31日。

第二個字母代表小行星被發現的順序,從A到Z,沒有I,有25個選項。不夠用時加數字下標會增加一個周期為25的循環。因此,2011BA意為2011年1月16日至31日期間發現的第一個天體,2011BB是第二個,2011BA1是第26個,以此類推。要精確測定一顆小行星的軌道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但軌道被準確測定之後,這顆小行星就可以被授予一個永久性的名稱,代替臨時名稱。

例如,毀神星最初被臨時命名為2004 MN4,表示它是在2004年6月16日至30日期間,被發現的第113顆小行星。 發現團隊有著對小行星永久命名的特權。一些自動化巡天設備發現了如此多的新的小行星,以至於它們的管理者們樂於接受命名建議。永久名稱前要加上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在添加每個新名稱時按順序加入。因此,形式上我們有(1)穀神星、(4)灶神星、(99942)毀神星,等等。對於所有這些小行星來說,可用的神話名稱太少了,理論上幾乎任何名稱都是允許的,但這個名稱不能是貶義的,並且與近期的政治或軍事活動無關。

我認識幾個有小行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天文學家(是同事用他們的名字來給小行星命名的,你不能用自己的名字給小行星命名)。有一顆小行星名叫(5460)Tsenaat'a'i,在納瓦霍語中是「飛石」的意思。(57424)Caelumnoctu,是拉丁文「Caelum Noctu」,意為「夜晚星空」。這顆小行星在2007年被命名,是為了紀念英國廣播公司(BBC)長期播出的電視節目《夜空》(The Sky at Night)播出50周年。我們從列表中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為這顆小行星的編號對應了《夜空》第一次播出的日期——1957年4月24日(57/4/24)。

相關焦點

  • 地球直徑為1.2萬千米,而宇宙中已知最大行星的直徑是地球的25倍
    冥王星的個頭在行星中也只能算是小個子,甚至還沒有地球的衛星月球來的大,月球的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如太陽系內體積有小到大分別為,水星直徑為4878千米,火星直徑為6794千米,金星直徑為12103千米,地球直徑為12756千米,這幾顆都是固態行星。
  • 地球直徑為1.2萬千米,而宇宙中已知最大行星的直徑是地球的25倍
    冥王星的個頭在行星中也只能算是小個子,甚至還沒有地球的衛星月球來的大,月球的直徑約為3476千米。
  • 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以99%的光速撞擊地球,人類能提前發現它嗎?
    小行星是有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天外來客,一般直徑40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釋放出的能量就能夠達到10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釋放出的那麼多。而這麼大小的小行星可能是在非常靠近地球的情況下才被發現,去年標號為「2019OK」的小行星就是在到達了距離地球大約只有五分之一月地距離的時候才被發現。
  • 3.7億km外,像極了地球內核的重金屬小行星,開礦還是探索?
    8大行星,173顆天然衛星,數億計的小星體...幾乎每一顆星體都有探索不完的秘密。今天要說的就是3.7萬千米外小行星帶中的一顆價值不菲、像極了地球內核的「普賽克16號」。這是他發現的第5顆星體,位於3.7萬千米外、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大小是所有小行星帶天體的0.6%,是一顆約225km直徑的橢圓體,大概有3個上海大小。
  • 本周有2顆直徑408米的小行星衝向地球,預計1月6日和1月9日接近地球
    小行星編號2021AC將於1月6日接近地球,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為353.64萬千米,這顆小行星直徑為62米,預計運動速度達到了14.1千米每秒。小行星編號2016CO247將於1月6日接近地球,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為741.89萬千米,這顆小行星直徑為282米,預計運動速度達到了16.7千米每秒。
  • 如果一顆直徑達數十千米的小行星要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阻止嗎?
    大約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千米的小行星突然造訪地球,導致在地球稱霸了約數億年的恐龍絕大部分滅絕。而自古生物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們解釋清楚了導致恐龍滅絕的真正罪魁禍首是小行星後,小行星就一直備受人們關注的對象。而未來是否有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成了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
  • 毀滅地球之:直徑800M小行星撞擊地球,能讓地球毀滅嗎?
    種花家要說的是地球並不會因此毀滅,但足以讓地球文明遭受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可能在未來來上百年內元氣大傷,但我們可以肯定的,人類肯定會重新崛起,繼而發展出改變小行星軌道的科學與技術,我們有十足的信心!一、小行星撞擊影響有多大?
  • 直徑3.2千米小行星正衝向地球,火星男孩2020大災難預言要實現?
    一顆編號為1998 OR2、被NEAT列為最大潛在危險的近地小行星將於4月29日時靠近地球,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很大,甚至各位天文愛好者可以在其通過近地點時候能觀測到它。
  • 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地球竟然與小行星碰撞的概率最高,水星最低
    紐西蘭的科學家統計了直徑在1000米以上的小行星總數,並結合其飛行特點,測定出了小行星與行星相撞的概率。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其中概率最低的是50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水星,其次是15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火星以及3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金星,我們的地球的概率最高,16萬年就有可能發生一次碰撞。
  • 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地球竟然與小行星碰撞的概率最高,水星最低
    紐西蘭的科學家統計了直徑在1000米以上的小行星總數,並結合其飛行特點,測定出了小行星與行星相撞的概率。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其中概率最低的是50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水星,其次是15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火星以及3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金星,我們的地球的概率最高,16萬年就有可能發生一次碰撞。
  • 這顆小行星距離撞擊地球僅383千米!
    最近時,它離地球的中心只有6754千米,換句話說距離地表只有383千米! 這顆小行星以48303千米/小時的速度呼嘯而過,在北京時間11月14日凌晨1:20的南太平洋上空到達近地點。
  • 如果毀滅恐龍的小行星一年後撞擊地球,人類能建造堡壘避難嗎?
    最近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在1908年俄羅斯通古斯地區,一顆直徑約30米、質量在50-60萬噸的小行星撞擊了該地區,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當量,摧毀了2150平方公裡內的樹木!而最近一次小行星撞擊則是2013年的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的小行星凌空爆炸,據估計該小行星直徑約數米到十幾米,造成了當地1000多人受傷!
  • 一顆50米行星已飛過地球,倘若撞擊地球,威力將超過天啟大爆炸
    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月30日發布消息,一顆叫做2011ES4號的小行星將於本月接近地球,它是一顆有著潛在危險性的行星,它的體積非常驚人,其外徑最大可達50米左右,等同於一幢17層的樓房的尺寸,如果它為鐵鎳隕石,重量可達千萬噸級別。
  • 藏文科普|小行星撞地球,來者不善?
    其中,小行星是繞太陽運行、主要由巖石物質組成的小天體。歷史上曾光臨地球的小行星數不勝數,它們都給地球帶來過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擔心宇宙間星體的碰撞會威脅到地球,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恐龍滅絕被歸咎於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時,這個領域才獲得了科學界的關注。
  • 我的太陽系形成—(五)(1)小行星帶與行星光環之間的緊密聯繫
    這個定則表述成:從離太陽由近及遠計算,對應於n個行星(對水星而言,n不取1而是—∝),其與太陽的距離an=0.4+0.3×2n-2(天文單位)。1781年,威廉·赫歇爾(F.W.Herschel)發現的天王星,其與太陽的距離19.2天文單位接近於計算值19.6天文單位,這是提丟斯——波得定則被進一步確認的觀測證據。
  • 豆比看世界(2)——直徑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有多大
    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描繪了小天體撞擊地球時的災難情景,所以在前一陣子,當科學家們預計有兩個小行星將於地球擦肩而過時,很多人都捏了一把汗。不過有驚無險的是,這兩顆小行星都只會在離地球很近的地方掠過地球,並不會與地球相撞。那麼,如果一個小行星真的撞擊了地球,到底會有多大的威力呢?這裡我們不妨假定一個1km直徑的小行星,來做一波「科學」分析。
  • 行星會撞地球嗎?「地理小行星」距離地球多遠?大可不必擔心!
    1968年初,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巴特拉教授預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小行星稍許偏離軌道就會進入地球,它將會以每秒9千米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國加州大學的理傑遜博士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其可能性是很大的。
  • 今天下午,「潛在危險小行星」52768飛掠地球!
    朱進介紹,小行星是橢圓軌道上繞著太陽運動的太陽系小天體。「值得注意的事,近地小行星並不是離地球近的小行星,而是離太陽的最近距離不超過1.3個天文單位,即1.3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小行星。」而潛在危險小行星則是其中個頭較大(直徑要大於140米),軌道離地球軌道較近(兩者軌道之間的最近距離不超過750萬千米)的小行星。
  • 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將面臨哪些困難?
    2019年3月4日,一顆編號為2015 EG的近地小行星從距離地球44.1萬公裡的地方以9.6公裡/秒的速度與我們擦身而過,它的大小估計在19到43米之間。一顆20米大小的小行星如果落在地球表面,將給地球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 小行星撞地球,可能嗎?
    2020 VT4與地球擦肩而過,距離地球最近時到達南太平洋上空370公裡處,接近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此距離打破了小行星2020 QG於今年創下的3000公裡的近地小行星距離記錄。位於夏威夷的小行星對地撞擊最終預警系統(ATLAS)發現了這顆小行星,其直徑可能為5-10米。如果它撞向地球,將會在大氣層中解體。而此次與地球相遇大大改變了小行星2020 VT4的軌道,相遇前其軌道黃道傾角為13度,周期549天,相遇後變為10.2度,315天。軌道改變後,它和地球下次相遇將是2052年11月13日,屆時最近距離將在290萬千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