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面臨日益增長的太空航行器,以及航行器碰撞帶來的災害,太空行業利益相關者成立SSC發布自願性指導規則以避免減少太空垃圾危害。
圖解:電影《太空垃圾3D》中描繪的太空垃圾場景
圖源:《太空垃圾3D》
太空——這最後的邊疆也許需要一些管制。
大約有2000顆運營中的人造衛星正圍繞地球疾馳,這些衛星中有氣象衛星、通信衛星,以及其他執行各類任務的衛星。而隨著太空飛行器製造成本和發射成本的降低,人造衛星的數量也在穩定上升,甚至將會迎來飛躍。
例如,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亞馬遜公司(Amazon)、一網公司(OneWeb)都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組建衛星數量龐大的衛星群。2019年5月,太空探索公司發射了該公司「星鏈」衛星群的首批60顆近地軌道衛星,按計劃「星鏈」的衛星數量最終將達到12000顆。
圖解:太空探索公司「星鏈」計劃標誌與衛星群示意圖
圖源:legitreviews
這些即將部署的繞地太空飛行器並非都是由財力雄厚的公司或者政府機構運營,相當一部分衛星將由一些進入空間技術領域不久的新公司運營,這些公司在幾年前甚至未曾想過會成為太空俱樂部的一員。
事實上,這已經在發生,「坦率來講,即便是小學也能負擔得起發射小型實驗衛星的費用。」航天技術公司Maxar的首席技術官沃特·斯科特(Walter Scott)告訴太空網(Space)。
斯科特等人指出,開放的太空是件好事,但是也帶來一些風險。隨著繞地軌道變得越來越擁擠,衛星相撞的風險也在增加,尤其是那些在缺乏運營經驗人員控制下的簡易衛星。
衛星相撞是一個大問題。例如,2009年2月,運營中的美國通訊衛星「銥星-33」與俄羅斯報廢衛星「宇宙-2251」相撞,到當年10月撞擊產生了約1800個新碎片,佔當時可監測軌道碎片的10%。(然而,大多數的太空垃圾因太小而不能被追蹤,數百萬個太空微粒繞地飛行但無法被我們的儀器發現)
圖解:「銥星-33」與「宇宙-2251」相撞事件與太空垃圾清理設想
圖源:necsus-ejms
每一個軌道碎片都是一顆疾馳子彈,以每小時數千英裡的速度穿行在太空中,對其他太空飛行器構成潛在威脅。理論上講,一次相撞可能會導致另一次相撞,繼而引發下一次,以此類推造成一連串的災難,這種情況被稱之為「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
太空安全聯盟(SSC)指出,如果太空飛行器的製造方和運營方遵循一些簡單的規則,就可以避免凱斯勒現象的發生,至少可以將其在近期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
SSC是一個由太空工業利益相關方建立的組織。2019年9月,SSC制定了一份名為《可持續太空運營最佳行為規範》的文件,文件中擬定了太空工業參與者自願遵循的行為規範。
SSC指出,跨機構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和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已經制定過減少太空垃圾的指導準則,但是這些準則最後一次修訂是在2007年,並沒有考慮到後來大量新發射的立方體衛星、小型衛星、衛星群。這些新型太空飛行器在空間姿態感知、操作控制、設計方面均有很大的技術進步,為拓展已有的空間技術行業準則和減少太空垃圾的行為規範提供了可能。
《最佳行為規範》中一個重要的建議是,所有在距地面400km高度以上空間運行的太空飛行器都應具備將太空飛行器推離可能發生相撞軌道的推進系統。400km高度是一條自然分界線,國際空間站就是在這個高度運行。不會有人想讓失控的衛星途徑空間站的運行軌道返回地球。而低於400km的空間內有足夠的大氣,對報廢太空飛行器產生的阻力足以使其迅速降低軌道墜入大氣層。
斯科特在一篇博客中寫道,太空組織可以將距地400km以內的空間指定為「實驗區,這樣的舉措可以保證越來越多的廉價、實驗性或教育類立方體衛星運營商擁有可負擔的空間。
圖解:海拔400km以內的空間可以指定為實驗區,以保證一些衛星運行商擁有低成本運營空間。
圖源:Maxar Technologies
SSC也建議衛星設計者考慮在衛星的指令控制系統採取加密措施,防止黑客的有意破壞造成軌道撞擊災難。《最佳行為規範》還包括避免拋投太空垃圾的指導方針,例如,近地軌道(LEO)衛星的運營商應當在衛星發射合同中加入一項太空垃圾處理的要求,即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使運載火箭「上面級」再入大氣層。
圖解:2011年,歐空局兩顆「伽利略」導航衛星搭載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圖中運載火箭的Fregat-MT上面級從第三級火箭分離,繼續將衛星送往預定軌道。
圖源:ESA
2019年10月15日,31家太空工業利益相關方籤署了這項新的指導規範,這些團體中包括一些名聲在外的公司,如航天技術公司Maxar(數字地球公司DigitalGlobe和太空飛行器製造商SSL的母公司)、一網公司、火箭實驗室公司、銥星公司、歐洲衛星公司SES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
「不能等到災難發生後再採取措施,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候,可以看到Maxar和一網等運營商正在積極行動。」斯科特說。
2019年9月的兩次衛星相撞危機警示著太空迷和衛星運營商要考慮太空垃圾碰撞災難。
9月2日,歐空局緊急調整了地球觀測衛星「風神」的運行軌道,避免了與太空探索公司「星鏈」衛星的相撞,兩顆衛星相撞機率為千分之一。
9月18日,畢格羅公司的「創世紀II 」衛星與俄羅斯「宇宙-1300」衛星擦肩而過,相撞的機率為5.6%。地面人員沒有對兩顆衛星進行變軌避險,因為它們均已退役報廢,成為眾多太空垃圾的一部分。
圖解:歐空局「風神」衛星,「風神」衛星與「星鏈-44」衛星軌道示意圖
圖源:cite-espace
作者: Michael Wall
FY: 牧心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