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汙染嚴重 同步衛星軌道受到威脅

2020-11-23 人民網

  現有太空飛行器老化、報廢和毀壞致太空垃圾「自我繁殖」

  有關太空垃圾的話題在近幾年持續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太空垃圾也被稱為軌道碎片,是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無用人造物體,既包括已經「壽終正寢」,但仍在空間軌道兜圈子的各類衛星、被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等,也有太空飛行器意外爆炸或者碰撞形成的碎片,還有一些螺絲和墊圈之類的零部件。

  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的一番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垃圾的擔憂。他表示,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垃圾汙染非常嚴重,即使不再發射任何太空飛行器,現有太空飛行器老化、報廢和毀壞也會導致太空垃圾「自我繁殖」。如果不解決太空垃圾問題,人類可能在未來20年內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波波夫金的話並非聳人聽聞,此前太空飛行器與1釐米見方的太空垃圾相撞的頻率約為5年1次,現已提高到每1年半至2年1次,在軌太空飛行器與太空垃圾相撞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太空飛行器一旦被太空垃圾撞擊報廢,自己又變成新的太空垃圾。最終,近地軌道將被各種危險的太空垃圾所「封鎖」,地球將變成一個永久的垃圾帶。屆時,高度依賴現代通訊衛星等現代太空設施的人類將發現自己的生活難以為繼,人類文明程度甚至大幅後退。

  1

  太空事故時有發生

  35年前,美國宇航局天文學家唐納德·凱斯勒發表了一篇關於太空垃圾的論文,文章中他向世人描繪了這樣一場噩夢:超過使用期的衛星和其他太空垃圾在不斷堆積,總有一天碰撞將不可避免。而這些物體碰撞之後又會產生無數同樣危險的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其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碎片的數量呈指數式增加,最後出現一條環繞地球的碎片帶。

  2011年歐洲航天局公布的近地軌道區域的空間碎片合成圖片顯示,現在的地球如同被蜂群圍得密不透風的蜂巢,碎片帶的預言成為現實。儘管當時美國宇航局官員在理論上也接受了凱斯勒的推測,但在這個問題上仍然無所作為。因為當時捕捉和處理太空垃圾的成本極其高昂,困難重重,而且官員認為處理太空垃圾沒有到火燒眉毛的時候。

  凱斯勒還對軌道碎片大爆發周期做出預測 ,即每30至40年出現一次大爆發。 這一預測被稱為著名的「凱斯勒症候」。

  2009年2月10日,也就是在他論文發表剛過三十年之後,凱斯勒症候應驗了。大約在西伯利亞凍土帶上方800公裡的太空,兩顆衛星正在遨遊,各自的運行速度為每秒8公裡。承擔電話中繼任務的銥星33號向北飛行,途中恰好與俄羅斯早已退役的失控通訊衛星宇宙2251號猛烈相撞,剎那間兩顆衛星化成2100塊碎片。隨後,衛星殘骸很快擴展形成一朵碎片雲,軌道上的每塊碎片都成了一枚炮彈,足以摧毀任何一顆價值連城的人造衛星。

  儘管銥星33號與宇宙2251號相撞尚屬有史以來首次衛星碰撞事故,但此前幾十年來,大大小小的太空事故時有發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公布,1983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塗料剝離物相撞,導致舷窗被損,只好停止飛行;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之後不久便爆炸,其殘骸便使兩顆日本通信衛星「命赴黃泉」。

  各種案例顯示,太空垃圾的飛行速度極快。一個僅10克重的太空碎片的太空撞擊能量,不亞於一輛以每小時100千米速度行駛的小汽車所產生的撞擊能量;一顆迎面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太空人的太空衣,使其一命嗚呼。如果撞擊到太空飛行器表面,輕者會留下凹坑,重者會穿透太空飛行器造成部分系統功能失效,甚至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太空垃圾雲

  正不斷擴大

  2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探索宇宙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4000多次航天運載火箭,每個航天飛行器都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垃圾:螺栓、升壓器、連接環、隔熱材料,甚至油漆碎片。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留下的太空垃圾呈爆發式增長。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曾在2011年發出警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經達到「臨界點」,太空中軌道碎片的數量已多到足以持續碰撞並產生更多太空垃圾,威脅太空飛行器的安全。

  據美國宇航局估計,地球周圍尺寸超過彈珠的軌道碎片在50萬塊左右,尺寸超過板球的碎片在2.2萬塊左右。低地球軌道的碎片以大約每小時2.8萬公裡的速度飛行,即使尺寸很小,也能給衛星造成巨大破壞,同時對太空人的安全帶來致命威脅。在已經編目的太空垃圾中,大約有70%位於距地面約2000公裡以內的低地球軌道,時刻威脅著各種衛星的安全。更為可怕的是,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雲仍在不斷擴大。

  不過,凱斯勒表示,太空垃圾問題目前仍處在可控制範圍內,因為衛星操作人員能夠採取預防措施,防止衛星發生相撞事故。不過,如果國際社會無法達成協議,限制軌道垃圾的數量,這種威脅將不斷加劇,最終導致操作人員的預防措施不足以應對碎片威脅。

  3

  嚴密跟蹤 躲避垃圾

  按照現有的技術,要完全清除太空碎片還是比較困難,且成本昂貴。因此,目前擁有衛星的國家應對太空垃圾還是以「躲」為主,或者等待它們自己進入大氣層燒毀。

  美國和俄羅斯各自都有先進的太空監視系統,能對相關太空垃圾進行嚴密跟蹤,並及時發布預警,使太空飛行器採取有效的技術手段「躲」過太空垃圾。歐洲航天局也在對所有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太空垃圾進行編目,以便更好地掌握它們的動向。

  預測哪些碎片將與運行中的太空飛行器發生碰撞需要精準地建模。從1990年開始,休斯頓美國宇航局下屬詹森空間中心的研究人員一直在使用一部陸基X波段雷達更準確地跟蹤太空垃圾的運動。但是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評估小組擔心,一些小的微粒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跟蹤,並且這些運動的複雜性也沒有被完全搞清。

  太空飛行器在應對太空垃圾方面,國際社會還有一個手段——「抗」,即給一些重要的太空飛行器如國際空間站加上屏蔽罩,這一手段用於沒能及時避開太空垃圾時。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埃裡克·克裡斯帝安森曾成立一個超高速撞擊技術實驗室,用於研究和測試軌道物體遭到高速撞擊的結果,以此協助開發更牢固的材料或改進太空飛行器的設計,開發能讓太空飛行器免遭「流彈」襲擊的保護裝置。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還曾提出了減緩太空垃圾堆積的指導意見。這些規則對可遺棄物作出了限制,他們要求衛星運營商幫助清理36公裡上方地球同步軌道堆積的垃圾,把退役飛船送到位置更高的 「墓地軌道」,以免傷及無辜。到2008年,世界各大主要空間機構都採納了該指導意見。新規則確實減緩了空間碎片的增加。

  開發清理技術

  各國不遺餘力

  無論是採取躲避、防禦、減緩還是回收利用手段,都無法從根本上清除太空垃圾。滿天的太空垃圾終歸要得到徹底清理,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勢在必行。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在推出清掃太空垃圾的計劃,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從無數種垃圾清理方案中精選出經濟有效的方案。美國宇航局正在考慮用雷射清掃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防止其與衛星相撞。雷射清除太空垃圾原理是:雷射束裡的光子攜帶了微量動力,在特定環境下,能推動太空中的物體,並使其減速。通過向垃圾碎片發射雷射數小時後,就有可能改變其方向。即便不能讓太空垃圾脫離軌道,也能避免其撞擊空間站或者衛星。新課題的設備花費僅為80萬美元,而全部費用止於千萬美元。現有的望遠鏡經改良後,能投入使用,降低運營成本。有科學家認為,應在夏威夷山頂建大型雷射站。另一些人則認為,在衛星上安裝雷射裝置,把碎片轟入大氣層。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決定,自2014年起將啟動一項垃圾清理試驗,以清除由使用壽命結束的衛星和火箭殘骸組成的太空垃圾。清理方式是以金屬繩捆住漂浮在宇宙空間中的太空垃圾,然後使其降低速度,並使其落入大氣層中銷毀。此外日本還將開發「清掃衛星」,並於2019年前後發射。屆時,「清掃衛星」將利用搭載的攝像機尋找並接近太空垃圾,然後使用機器臂安裝金屬繩。而安裝有數條金屬繩、能捕捉多個太空垃圾的專用衛星將於2023年前後發射。

  英國科學家則設計並研發一個被稱為「立方帆」的納米級衛星,它重約3公斤,大小約為30釐米×10釐米,藉助太陽能的太陽帆作為動力推進系統,一旦帆上的攝像頭偵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垃圾上,使其速度降低,最後進入大氣層,與太空垃圾同歸於盡。(楓林)

相關焦點

  • 俄官員稱太空垃圾系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最大威脅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曉磊】據俄新社3月12日報導,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於12日表示,太空垃圾是地球同步軌道上衛星的最大威脅。他說,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太空飛行器,未來20年內地球同步軌道將布滿垃圾。波波夫金說:「大多數太空飛行器和主要通訊衛星所處的地球同步軌道的獨特資源或在未來20年內因太空垃圾消失殆盡。
  • 太空垃圾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2】
    據美國宇航局估計,地球周圍尺寸超過彈珠的軌道碎片在50萬塊左右,尺寸超過板球的碎片在2.2萬塊左右。低地球軌道的碎片以大約每小時2.8萬公裡的速度飛行,即使尺寸很小,也能給衛星造成巨大破壞,同時對太空人的安全帶來致命威脅。在已經編目的太空垃圾中,大約有70%位於距地面約2000公裡以內的低地球軌道,時刻威脅著各種衛星的安全。更為可怕的是,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雲仍在不斷擴大。
  • 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原標題: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太空本是廣袤無垠的空間,卻由於人類活動頻繁而日益擁擠。科學家們擔心,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威脅各種宇宙探索活動,若不儘早解決可能令人類徹底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太空垃圾可能「報廢」地球同步軌道
    新華社莫斯科3月12日電(記者 賀穎駿)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12日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表示,如果不解決太空垃圾問題,人類可能在未來20年內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波波夫金說,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垃圾汙染非常嚴重。即使不再發射任何太空飛行器,現有太空飛行器老化、報廢和毀壞也會導致太空垃圾「自我繁殖」。
  • 太空垃圾雲正不斷擴大 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
    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的一番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垃圾的擔憂。他表示,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垃圾汙染非常嚴重,即使不再發射任何太空飛行器,現有太空飛行器老化、報廢和毀壞也會導致太空垃圾「自我繁殖」。如果不解決太空垃圾問題,人類可能在未來20年內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太空垃圾多「撞暈」衛星 有必要制定「太空交規」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太空本是廣袤無垠的空間,卻由於人類活動頻繁而日益擁擠。科學家們擔心,數目龐大的太空垃圾威脅各種宇宙探索活動,可能令人類徹底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地球同步軌道如不採取措施20年後將布滿垃圾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在聯邦委員會作報告時表示,太空垃圾是地球同步軌道上衛星的最大威脅,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太空飛行器,未來20年內地球同步軌道將布滿垃圾。波波夫金說:「大多數太空飛行器和主要通訊衛星所處的地球同步軌道的獨特資源,或在未來20年內因太空垃圾消失殆盡。
  • 7000多噸垃圾,太空汙染遠比你想像的要嚴重的多!
    從1963年,人類徵服太空的副產品——太空垃圾,就開始讓人類頭痛不已。目前,人類發射的衛星中有4300顆依然在太空漫遊,只有約1200顆依然在運作,約有75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且數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這些不受控制的太空垃圾無時無刻不對衛星、太空梭以及國際空間站的安全構成威脅。
  • 俄航天署署長:地球同步軌道20年內將布滿垃圾
    原標題:俄羅斯航天署署長稱 地球同步軌道20年內可能將「布滿垃圾」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晶晶):俄羅斯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12日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表示說,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緊急措施,地球同步軌道20年內將最終「布滿垃圾」,這對於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將構成極大威脅
  • 太空垃圾威脅:新指導規範幫助應對太空軌道碎片威脅
    2019年5月,太空探索公司發射了該公司「星鏈」衛星群的首批60顆近地軌道衛星,按計劃「星鏈」的衛星數量最終將達到12000顆。」相撞事件與太空垃圾清理設想圖源:necsus-ejms每一個軌道碎片都是一顆疾馳子彈,以每小時數千英裡的速度穿行在太空中,對其他太空飛行器構成潛在威脅。
  • 廢棄衛星成軌道垃圾 新發射衛星面臨危險
    在高高在上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廢棄衛星也存在著類似情況,大量廢棄衛星正堆滿了地球同步軌道。除非衛星所屬機構把它們徹底清除,否則,新發射的衛星將面臨同這些軌道垃圾相撞的危險。同步軌道衛星運行在赤道上空,與地球轉動同步,看起來相對於地面固定不動。因此,同步軌道是通信衛星的首選軌道。低地軌道中的廢棄衛星,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會最終掉到地球表面。
  • 新研究表明太空垃圾問題可能比之前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新研究表明太空垃圾問題可能比之前想像的要嚴重得多(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隨著人類向太空發射越來越多的衛星和火箭,在我們頭頂盤旋的碎片和碎屑不斷增多。所有這些太空垃圾都可能對運行中的衛星構成威脅,而新的研究表明,這個問題可能比之前想像的要嚴重得多。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試圖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探測到的軌道碎片跟公共衛星目錄中的物體相互參照。他們發現超75%的碎片沒有得到匹配。大多數不明物體都很微弱很小,只有39英寸(1米)或更小。
  • 俄美衛星碎片可能影響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俄美衛星碎片可能影響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孫聞)中國科學院空間碎片專家12日表示,俄美衛星相撞後產生的碎片可能對我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產生影響。「這個碎片雲會對軌道高度在700公裡到900公裡範圍內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產生較大影響。」他說,「這個軌道高度內有許多應用衛星,包括我國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資源一號等對地觀測衛星。」都亨介紹,描述衛星運行的參數有傾角、速度、近地點和遠地點等,目前可以用這些參數來描述俄美衛星碎片雲的運行姿態。他說:「如果目前在用衛星與碎片雲在同一軌道高度,而且傾角相同的話,發生碰撞的概率就很小。
  • 如何「科學」地清理太空垃圾?
    構成地球「行星環」的物質並非星體碎片和巖屑,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白色汙染」——太空垃圾(Space debris)。地球的「行星環」  什麼是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又有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之稱,主要包括世界各國的運載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碎片與廢棄不用的衛星,以及太空飛行器爆炸、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等。
  • 如何科學地清理太空垃圾?
    構成地球「行星環」的物質並非星體碎片和巖屑,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白色汙染」——太空垃圾(Space debris)。太空飛行器上脫落下去的漆塊,甚至軌道上爆炸的火箭殘留下的發動機都能成為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的形成需要追溯到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它的廢棄是太空「白色汙染」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就是太空垃圾大爆發。
  • 科學有效地清理太空垃圾,刻不容緩!
    構成地球「行星環」的物質並非星體碎片和巖屑,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白色汙染」——太空垃圾。地球的「行星環」什麼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又有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之稱,主要包括世界各國的運載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碎片與廢棄不用的衛星,以及太空飛行器爆炸、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等。
  • 太空垃圾橫飛,導致國際空間站虛驚一場
    各種太空垃圾早已成為地球軌道日益凸顯的嚴重公害。 太空垃圾,也被稱為空間垃圾、軌道垃圾、空間汙染、空間廢物等(Space debris/ Space Junk),是指太空中(主要是指地球軌道)那些不再在軌使用的人造物體,主要包括廢棄的太空飛行器(火箭上面級、人造衛星、飛船),以及太空垃圾碰撞後產生的次生垃圾(更多更危險)。
  • 清理太空垃圾又有新招數
    李會超  新聞背景  據報導,美國仁斯利爾理工大學的工程師團隊正在研發一種名為OSCaR的小衛星,以較為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的空間碎片,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除了OSCaR外,各國航天科技人員們還提出了多種清理太空垃圾的設想,其中有不少都已經付諸實踐。
  •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
    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事實上,不僅是月球,凡是衛星、探測器能夠到達的地方,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人們越來越重視地面垃圾的分類處理,那麼太空垃圾怎樣分類?又該怎麼處理?
  • 太空垃圾日漸嚴重,研究人員提議「收路費」,或能緩解太空局面
    ,讓地球近地軌道上都擠滿了衛星和太空碎片,而在這種情況下,會大大提升新衛星的撞擊風險,而新衛星的發射又會讓太空變得更加擁擠,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好好解決太空飛行器的發射問題,未來太空環境將會變得一團糟。而更為嚴重的是,當太空變得十分擁擠的時候,太空飛行器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