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基金會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治療上的突出貢獻!
James P. Allison和Tasuku Honjo分別發現和研究了一種可以作為免疫系統「剎車」的蛋白質,這兩種蛋白質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細胞攻擊腫瘤細胞!
免疫療法正在締造癌症治療史的「神話」!
免疫療法區別於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性或者解除癌症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來發揮作用。以免疫治療中的明星療法PD-1/L1抑制劑為例,其目前已在全球超過65個國家和地區獲批17項適應證,涉及肺癌、黑色素瘤、腎癌、霍奇金淋巴瘤、頭頸鱗癌、膀胱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等多個癌種。
不過,在受到追捧的同時,質疑癌症免疫治療的聲音也逐漸浮出水面。之前備受關注的陳小平團隊的「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症」事件,學術界各方爭論不休,質疑聲層層疊起。而2018年3月中國CAR-T治療癌症首案之後,免疫療法的副作用也備受關注。
2月2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副教授王月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PD-1抑制劑有效率可超過60%,該藥物具有持久性、低毒性和廣譜性等優點。但免疫療法在應用中也存在著很大的限制,王月丹告訴記者:「每一種免疫治療的適用人群,都是有一定條件的。目前,還沒有一種對所有患者都能有明顯效果的免疫療法。」
2月23日,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於金明院士在第十五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上指出,免疫治療很多優點,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免疫治療不是萬能神藥,如一些高齡危重病人就要慎重。將來的方向可能是免疫+,需要加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聯合靶向、放化療等治療方法。」
「抗癌神藥」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防控形勢嚴峻。
龐大的病患群體中有相當多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傳統治療方法後,依然不能有效緩解病情。1996年一項動物實驗應用的免疫療法,為傳統治療難以奏效的病患群體帶來了一絲曙光。
在幾個月前某臨床招募啟動會上,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盧實春指出:「免疫細胞治療也被稱為第三次腫瘤治療技術革命,和手術、放療與化療等治療方式相比較,免疫治療側重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機制,對復發、難治性腫瘤患者表現出了突破性療效。」
資料顯示,T細胞在免疫療法中起著重要作用,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它能發現並清除體內癌變的細胞等異常細胞,將惡性腫瘤等某些疾病扼殺。T細胞表面一種名為CD28的分子,能與異常細胞表面的分子進行識別並結合,從而激活T細胞的免疫功能。但在惡性腫瘤患者體內,T細胞的功能往往被抑制,因此腫瘤會繼續惡化。後來有科學家在T細胞表面發現了與CD28相似的CTLA-4,為新療法的誕生打開了大門。
「救命稻草」?
免疫療法作為癌症的新型療法,猶如癌症患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牽動著千萬人的心。
2018年11月,國內細胞治療領域啟動最大規模臨床招募,招募人數總共為272人,參與免疫細胞治療用於防止肝癌根治術後復發的臨床試驗,是肝細胞癌的免疫治療療法的首次大規模臨床招募。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吳健雄介紹,肝癌是我國三大癌症之一,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進行肝手術,但是治療後復發率很高,患者手術後在5年內的復發率可高達70%,然而目前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防治復發手段的效果都不夠令人滿意,但是免疫細胞治療似乎前景廣闊,因為腫瘤的發生大多沒有具體原因,而且在打擊腫瘤的同時還要注意機體免疫能力的保護,因此在未來,細胞免疫治療或許會成為重要治療方法,而且相對於放療和化療,它往往沒有較多的危險性和毒副作用。
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盧實春表示,從2009年原衛生部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將部分免疫細胞治療作為第三類醫療技術進行準入管理至今,國內的細胞治療前期已經前後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如今隨著監管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政策紅利的持續推進,國內的免疫細胞治療正不斷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免疫治療不是萬能神藥,如有的高齡危重病人根本承受不住。」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於金明院士在第十五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上指出。以CAR-T為例,美國南加州大學Norris綜合腫瘤中心終身教授陳思毅認為,CAR-T細胞治療領域仍處於嬰幼兒期,有效性基礎之上安全性更為關鍵。
2018年3月,57歲的王志慧在出院的救護車中死亡,此前他曾參加了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CAR-T臨床試驗,開始治療不久就出現便血、嘔血等症狀,隨後病情進一步惡化,中斷治療後死亡。這成為中國CAR-T治療癌症的首案。
據悉,CAR-T細胞治療可以引發一系列副作用,其中許多副作用開始微小但可能迅速惡化。特別嚴重的併發症是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也稱為細胞因子風暴。一旦進入身體,CAR-T細胞開始大量釋放稱為細胞因子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召喚免疫系統的其他成分來加入腫瘤細胞的攻擊。所造成的衝擊可能會產生危險的高熱,極度疲勞,呼吸困難,血壓急劇下降。這些情況對於患有廣泛性癌症的患者尤其嚴重。
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副教授王月丹告訴記者:「CAR-T細胞治療,一般要求患者的腫瘤細胞必須表達可被識別的腫瘤細胞特異性膜抗原等等。可以說,每一種免疫治療的適用人群,都是有一定條件的。目前,還沒有一種對所有患者都能有明顯效果的免疫療法。」
不單單是CAR-T療法,近年來發展迅速的PD-1/PD-L1抑制劑,也存在相當程度的缺陷。有的患者用藥後可能會很敏感,效果很好,而有的患者有可能就沒有很好的獲益。原因就是在於腫瘤細胞還有其他免疫逃逸通路的存在,即使阻斷了PD-1和PD-L1通路,而其他通路的存在,一樣可以實現腫瘤細胞的逃逸,且PD-1抑制劑對患者要求很高。
「PD-1也可能在部分患者中引起腫瘤的生長,還具有引發甲狀腺、心臟、肝、肺、腎、腸道及腦的病理性疾病等副作用,還可能導致流感症狀,以及視力改變、肌肉病變、輸液反應以及細胞因子風暴等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這類藥物時,不僅要小心謹慎,還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例如該藥物引起腫瘤生長(進展)時,醫生必須能夠區分真進展(由於腫瘤細胞生長導致的腫瘤體積增大)和假進展(腫瘤細胞並未生長而是免疫應答引起的腫瘤體積增大),從而對治療方案採取不同的調整策略。」王月丹說。
談到當下炙手可熱的免疫療法,王月丹表示,這種局面跟當下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不斷增加、傳統療法反應不佳,且死亡率高等原因有關。除了本身存在的副作用,免疫療法在臨床上還有超適應症應用的現象,但近些年來我國在不斷完善相應的法規,正在逐漸與國際接軌。
本篇內容整理自:21世紀經濟報導、醫世象等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