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閱讀過拉瑞·尼文的科幻小說《環形世界》,這部小說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故事講述的一切都是在一個碩大的圍繞著恆星運行的戴森環結構中發生的,但我從未想過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極有可能會著手準備建造這樣的一個結構。
現在,華盛頓亞馬遜執行長貝索斯(bezos)向我們展示了他弘願勃勃的太空殖民計劃,與此同時他還揭開了多年來私下研發的月球登陸器的神秘面紗。
與另外一家私營太空企業(宇宙狂人馬斯克的太空公司spacex)存在差別的是:
馬斯克憧憬的是在火星上殖民,並在依靠星際飛船的基礎之上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建設一條物流通道。同時,星艦將被應用於地球和臨近軌道的大規模快速運輸活動之中。
貝佐斯的規劃目標是依靠地球,在環地球周邊的太空空間建設一個碩大的能夠自我維持的宇宙空間人類棲息群,最後將會支持1萬億的人口在太陽系中生存,如此這般,人類或許會因為接觸的事物的不同而產生上千個新的莫扎特和1000個新的愛因斯坦。率領人類走向新世界和未來。
而貝佐斯想像中的每一個太空棲息地都相當於一個巨型的太空都市,包含了中心、公園、草原和農業地域。這是一個有高山、有水的理想氣候,重力可以通過調節旋轉速度來改變。讓人們像生活在天堂一樣生活在太空都市裡,這種人類空中棲息地有數英裡長的結構,在這樣的一個結構裡,人們能夠複製地球上亮麗的都市群,或者也可以重新設計建造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將能夠輕鬆容納100萬人口。
儘管太空棲息地可以自我維持運轉,但它與母星地球以及其他棲息地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密相連。因為只有這樣,不同棲息地之間才可以通過人造飛船進行互通,人口自由流動,而不是封閉,封閉意味著無法生存。
伴隨著馬斯克和貝佐斯在火箭領域的可重複使用技術的成功,這一切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未來將不再是一個虛擬世界,而是一個可預見可實現的世界。
當政治家還在沉迷於政治爭端和種族爭端時,實幹者們就已經突破地球的引力,率領人類文明進入星際空間,並在寬敞的太空中燃起了火焰。
筆者:三體——阿君